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济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并确立其内涵的。重温马、恩对这一范畴的论述,对于准确把握它的涵义,从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是颇有益处的。我国理论界的传统观点,把经济基础定义为“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并且把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一段话“……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作为理论依据。本文想指出,这种传统观点只承袭了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的中期理论。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有全面考察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经济基础论述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将经济基础界定为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 ,而把处于从属地位的生产关系全部排除于经济基础范畴之外 ,这是极其错误的。经济基础是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合的现实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合的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理应属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范畴。  相似文献   

3.
经济基础的定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唯物史观对“经济基础”的经典定义重在提示其本质是生产关系,即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经典定义是“经济基础”最普遍和最一般。这是建立唯物史观,反对各种唯心史观的需要。后人的阐发定义侧重于说明人类社会以往历史形态的经济基础的本质,只能是该社会诸多生产关系中“占统治”(或“占主体”)地位的生产关系,这是经济基础普遍和一般。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是特殊和个别,对这一范畴界定应从“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的状况以及诸多生产关系,特别是非“主体”地位生产关系的特殊性出发。界定这一范畴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基础”这三个概念的区别,揭示了现有经济基础理论中包含着逻辑矛盾。在这个基础上,下一了下新的经济基础的定义: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与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具有非对抗性矛盾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系统)。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基础"这三个概念的区别,揭示了现有经济基础理论中包含着逻辑矛盾.在这个基础上,下了一个新的经济基础的定义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与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具有非对抗性矛盾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系统).  相似文献   

6.
国内的现行哲学教材,都把生产力排除于经济基础之外。李冠英等主编的《哲学疑难问题新探》一书中(以下简称为《新探》),董永俊撰写的《经济基础为什么不包括生产力?》对经济基础是这样定义的:“所谓经济基础是指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作者并论述了经济基础不包括生产力的理由。经济基础是历史唯物论的重要范畴,弄清它的内涵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我认为经济基础应当包括生产力,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一些粗浅的理论探讨,同董永俊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7.
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非公有制经济排除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之外,是极其错误的.造成这一错误的理论根源是长期以来将经济基础界定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是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合的现实存在着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占统治地位或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合的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理应属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范畴.  相似文献   

8.
占统治(即占主体)地位的生产关系是马克思“经济基础”范畴的内在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主体地位的生产关系(经济成分)与以往私有制社会、与“过渡时期”非主体地位的生产关系有质的不同;“一大二公”的解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以及政治、思想上层建筑理论的变革都说明,初级阶段非主体地位的生产关系属于初级阶段“经济基础”范畴是合理的、必要的。逻辑和历史应该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基石。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  相似文献   

10.
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涵义一直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无需加以重新考察的问题。但我却认为这个问题十分有必要重新加以考察。其理由是: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即经济基础不包含生产力,上层建筑只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法律制度和与它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方面是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原义,另一方面也不能自圆其说。因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新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中,国家问题作为他当时批判性研究的中心问题,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从马克思对国家问题的批判研究上,可以找到马克思新世界观诞生的奥秘。一科学的唯物史观的体系,从逻辑上是坚持一定的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而作为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了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但是就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时间进程来说,却经历着刚好相反的过程。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发现,是从上到下,从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问题的探索开始,追索到社会的经济基础,又追索到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生产力,从而找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马克思是从国家问  相似文献   

12.
<正>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它的创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点就是用人类物质生产的生产力状况去说明整个人类社会,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去说明历史发展,把社会运动看成是“自然历史过程”。整个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好比是一座大厦,最上面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诸关系,底层是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而整个大厦则建立在一定的社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的发展。”(《恩格斯致符·博尔吉乌斯》)“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4.
一种流行的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或者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不是生产方式;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方式。这种观点在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其他一些论著中得到了经典的确认。从此以后,在一些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就以此为准立论,似乎再没有讨论的余地了。 其实,这是强加给马克思的一种观点。马克思在发现这一原理的最初文献里不是这样说  相似文献   

15.
丁冰 《中华魂》2008,(4):42-44
最近,读到一位除了本专业以外、其他无所不谈的人大谈经济学问题的文章,颇感有些奇处,这里谈点自己的看法。此人口口声声说自己是"赞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而且承认"历史唯物主义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生产力,还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火系",但紧接着又说:"我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指的就是生产力"。这难道不是他自己在把历史唯物主义简单地归结为生产力吗?此人在如上的同一句话里,虽然承认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16.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应是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建设中正确处理所有制问题的根本依据 无数历史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是正确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是在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为此,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而  相似文献   

17.
生产关系具有相对稳定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但是,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全部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当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从马克思这个论断以及其它著述中,把握生产关系相对稳定性的基本含义,我们可以归结出三点:其一,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性是相对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言的。其二,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关系的基本社会性质稳定不变。  相似文献   

18.
一、“唯生产力论”是取消革命论“唯生产力论”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反动谬论。它片面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所起的作用,而完全抹煞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的统一体。比较地来说,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生产力则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因此,生产关系必须和生产力相适应,否则,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但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生产关系不是完全被动的因素,它对生产力能起反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化的生产力以及相应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现代社会分工与协作的有机整体系统,它们彼此之间不应该是矛盾对立加虚假统一的社会关系,而应是彼此协调运作与通顺和谐并真实统一的社会关系。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本义所在,也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意所在。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美两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推论两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优与劣、先进与落后,这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曲解与误判,原因如下:第一,世界各国的发展既需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需遵循本国发展的特殊规律;第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第三,相对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保持相对独立性;第四,判断中美两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先进与否的根本标准在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否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