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贵州苗族银饰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苗族银饰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价值,它是自身民族的徽记,又是民族历史的浓缩,还是宗教信仰的物化.苗族银饰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美学观念的造型与构图、唯美视角的搭配和审美法则的彰显等方面.贵州苗族银饰设计具有美好愿望的寄托,家庭富有的象征,是否婚配的标志以及女性生理的保护等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2.
苗族银饰有其形成、发展的过程,艺术特色十分明显。苗族银饰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它折射苗族历史的变迁,是苗族文化的载体,是一种民族的认同,是传递情感的符号。作为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苗族银饰应得到保护和传承,主要是化为民族的文化自觉;保持苗族银饰的"本真";应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化为政府政策的自觉;化为保护文化遗产立法的自觉。  相似文献   

3.
苗族银饰的文化人类学意义杨 苗族银饰冠于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世界上恐怕也没有任何其它民族的银饰艺术可与之相媲美。作为苗族传统装饰的精华与苗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它凝聚着苗家人的灵魂,熔铸着历史的足音。因此,仅仅局限于造型、纹样、款式、色泽等具体工艺范畴介...  相似文献   

4.
苗族银饰,向来被视为苗族人的象征物,始终与祖先崇拜、苗族人信仰相关。贵州黔东南苗族银饰闻名遐迩,尤以施洞苗族银饰为著,并被公认为"造型最为华丽、工艺最为精湛"。施洞的历史是施洞银饰成为财富象征的重要条件,它预示着苗族银饰作为财富在固定女人之间的传承。银饰对于施洞苗族女人的意义在节日与婚嫁中尤为突出,它既是互惠的物、给予同时保留的权利,亦是灵魂和情感的中介。  相似文献   

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不仅花纹种类繁多,而且蕴含着厚重的民族传统文化,体现了苗族独特的审美情趣。现代苗族银饰图案内容趋于简化,青睐花草,成为苗族人民审美价值观的主体内容和核心体现。银饰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生活装饰,还是苗族民族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6.
对民族文化任何层面的研究,都应该兼顾文化所处的生态系统;黔东南西江苗族的银饰制作工艺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化生态。历史上,受迁徙记忆和地理环境影响,西江苗族形成了佩戴银饰的文化传统。特定的历史条件与自然条件,决定了控拜村大部分村民以银饰制作为主要生计方式,控拜成为西江银饰制作的重镇。受全球化经济、移动性社会以及机器生产方式的影响,西江银匠的生存空间发生变化,导致银饰的制作工艺出现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苗族的银饰     
在苗族妇女的节日盛装中,银饰占有特殊的位置。由于经济文化、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各地苗族银饰品的种类和佩戴情况互有差异。湘西、松桃等地妇女,除戴耳环、手镯、项圈外,还有银签、银冠、银披肩,其中银签造型古朴,具有形制精美、声音清脆、色泽光亮、一签多用的特点。黔东南的银饰雍容华贵,琳琅满目。台江、雷山等  相似文献   

8.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凰县苗族银饰具有深层次的艺术价值,传承性和工艺性是它的核心内质。由于文化上的固有差异,苗族银饰制造有传内不传外的传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凤凰苗族银饰随旅游业而兴盛,亦因市场经济冲击而面临挑战,其传承现状和保护力度俱不容乐观。需要国家从政策层面加强对传承人的扶持,地方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传承人自身也务必转变观念,认同银饰技艺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相似文献   

9.
<正> 川东南綦江县的苗族约两千多人,仅占全县总人数千分之二,分布于赶水、石(石豪)两区,其地为海拔一千四百米左右的高寒山区,紧邻地广人稀的贵州山地.据家谱记载,綦江苗族祖籍原为云南昭通和贵州南龙,明末清初时因逃荒避难,遂挽弓执矛、沿途狩猾,辗转入綦依山而居、种植而食,迄今已传十五代,有数百年历史了.苗族的居住主要是杂居型态,因而他们的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要受汉族文化的强烈影响.但他们的民歌却没有什么外来因素,至今仍保持着纯正的本族风味.綦江苗歌一方面具有苗族民歌的一些基本特征,与汉族民歌迥然相异;另一方面也带有一些地方性特色,与其他区域的苗歌也不尽然相同.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丰富多样的民族服饰中,银饰艺术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细究银饰,它的产生、形制和服饰文化一样,受到了各方面的影响。在营造民族文化风格的今天,研究银饰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古典诗词名物的实证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实证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古典诗词中涉及的名物词很多,而且每个名物词既有其原生状态的内涵,又有处于诗词中的文学和文化含义。以女子穿戴的金银饰品为主要关注对象,从特定角度对唐五代诗词的名物属性进行研究,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唐五代诗词中金银饰品的类别划分;第二,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声色表现;第三,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意象组合与传递;第四,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情感寄托。既实证考察人们对金银饰品的使用情况,又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艺术分析,体现文学研究的本位。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的变服改饰有三大成因:同一民族适应不同自然环境而改变服饰;为利于族群认同对有图腾意义的部分进行巧妙保留;为呼应文化环境,外来民族变服化俗融于当地民族,包括中原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及其服饰实行移风易俗、相邻民族相互习染借鉴、少数民族服饰影响和改变了整个中华民族服饰。少数民族的变服改饰是少数民族对其他文化的主动接受、被动适应和各民族文化相互习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明洪武年间,征南大军和大批内地平民被发至贵州屯田。这些移民的居住地被称为屯堡,这些移民被称为屯堡人。他们所带来的汉民族文化逐渐与黔中特殊的自然、文化生态环境整合,形成独特的屯堡文化,成为明代江南汉文化研究的活标本。其中,贵州屯堡妇女服饰尤能体现其特色。在史料研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力图勾勒明清以来贵州屯堡妇女服饰的演变轨迹,进而分析其延续和变迁的社会原因,为屯堡传统社会发展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源于自然审美的哈尼族服饰生态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服饰的总体特征是以黑色为基调,无论男女老少均以黑色或青蓝色为主,他们认为黑色是融于大山森林的色彩基调,是哈尼族生命的保护色。哈尼族的每一个支系就有一种衣着类型,但黑色与银饰形成统一的审美观,其审美图案主要是表示日月星晨、山川河流、自然花鸟和水族动物的影子,充分体现了哈尼族融于自然及其以自然为主体的审美意识,蕴含着深刻的服饰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 :原始信仰与道教的融合 ,是瑶族宗教文化的独有特征。进而指出瑶族神职人员“师公”、“道公”做法时的特殊着装 ,涵盖着丰富的宗教文化意义 ,是其他民族中少见的宗教礼服 ,除了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和审美价值外 ,对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多元文化背景下屯堡研究的视角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中屯堡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汉族文化系统内的一个支系,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国家意志和正统思想在特殊时期、特殊环境下的特殊产物。长期以来,屯堡一直在努力建构一个完整的体系,涵盖传统中国社会的种种功能。梳理它在过去岁月里的发展与演变轨迹,可为今天的它融入新的时代提供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原本存显干苗族传统生活空间中的湘西苗歌,受制于社会、文化、资本和传媒等多重文化逻辑力量的影响,一改其传统的文化功能意义,去除其本身浓厚的文化习俗色彩,从而置身于象征现代文化力量的都市广场中,于广场空间中进行展演的湘西苗歌,在抒情格式、演述程式、演述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异于传统样式的改变,呈现出舞台化表演特征和大众审美文化特征,湘西苗歌因此获得了广场娱乐的文化意义,同时,湘西苗歌也因此重塑一种新的主体意识,实现了一种文化和审美的统一,也在传统和现代的时空压缩式的置换中实现一种现代性幻想。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邓家水井村和本寨村都位位于西秀区西北方向,距离安顺市中心城区不远,两村的苗族都操苗语西部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邓家水井村是一个纯苗族聚居村落,而本寨村是一个苗族与汉族大杂居的村落,由于两村与当地汉族人民交往的程度不同,导致两村的苗语在汉语借词和汉语借音量上有所不同,本寨村苗语在本来有词的情况下也借用汉语词,导致汉语借词越来越多的趋势,令人产生苗语逐渐消失的担忧.  相似文献   

19.
乌江流域是汉、土家、苗、彝、侗、回、布依、仡佬、水和白等族聚居的区域,古代自然移民、政治移民和军事移民造成乌江流域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以儒释道为主体的汉文化和灿烂丰富的民族文化。乌江流域古代移民与文化多样性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古代移民的过程即是文化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多样化的文化就是古代移民的必然结果;二是政治因素对乌江流域文化多样性的形成有巨大作用;三是汉文化教育是乌江流域多样文化被汉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