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语言活动的大环境,各种文化因素必然体现在语言文字中。翻译的重要目标在于在不影响源语信息表达的基础上,把源语文化介绍到目标语文化中去。现通过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各自内含的文化因素,并对语篇翻译提出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2.
文化接触、语言接触引发美国英语演变。外来词汇成分的大量借用与语言转用过程中,使用者将母语的音系和句法成分特征带入其目标语,形成美国英语演变的两大类型。而美国英语发生演变的机制主要包括语言移借和语言替代、语码交替和语码转换,以及第二语言习得策略和双语人的第一语言习得。文章将美国英语演变的类型和触发机制置于文化接触、语言接触的大背景中作讨论,试图勾画出美国英语演变的轮廓。  相似文献   

3.
多数壮侗语数量名结构语序不同程度地受到汉语影响,然而不同语言呈现出不同的演变阶段,这是受汉语影响程度不同所致。基于语言接触研究视角,壮侗语数量名结构的演变和变异有三个阶段:傣语、泰语、老挝语的名-数-量结构处于"未变"状态,是壮侗语数量名结构的固有语序;临高语名-数-量与数-量-名结构并存,处于"在变"状态,是数量名结构演变中的过渡阶段;而其他多数壮侗语的数-量-名结构则处于"已变"状态,是其与汉语接触发生演变后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迁移或语际间影响存在于二语习得中 ,对迁移的认识是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本文列举分析了语音、语义词汇、句法和语篇等语言层面上的迁移现象 ,阐明迁移发生的条件、范围和特征 ,介绍这一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指出了迁移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语言与思维对二语习得的迁移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母语对目标语的影响一直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本文从语言与思维关系角度出发,分析了母语迁移现象中的负向迁移和正向迁移,并指出了这两种迁移现象在二语习得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语言迁移现象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二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语言迁移的制约因素包括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对比分析理论突出目标语与母语在语言结构上的差异,使学生理解两种语言在词汇、句法、篇章结构上的差异,尽量克服母语迁移在语言层面的负迁移,同时,重视母语和目的语文化的对比分析,凸显母语和目标语在思维方式、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减少文化层面的负迁移。  相似文献   

7.
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是分析语言迁移现象的重要依据。实证研究显示,该现象主要与学习者的性格特点、对目标语的熟练程度等有关,这些因素决定了语言迁移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8.
语言区域内的语言接触带来语言变化。以chio bu一词词形和词义的演变例证新加坡式英语(Singlish)中闽南语借词逐渐褪去源语的词汇特征,具有英语词汇的特征。趋势分析结果显示chio bu在互联网时代的自媒体中活跃,地域色彩明显。语料库分析显示chio bu的使用日益让步于chiobu,在部分场合具备了英语数的形式;固化为单词,保留了名词性含义和特征,增加了英语前置定语的含义和特征;使用人群扩大,贬义的色彩弱化,增加了新语义成份。总之,闽南语借词通过借用强势语的语言特征获得更大的语言使用空间和更广泛的使用人群。  相似文献   

9.
语言顺应理论创始人维索尔伦所阐述的语言顺应论的三大特征中,变异性是其对口译"顺应"最具直接指导意义的核心特征。因此,"变异"在宏观上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策略,在交替传译中实现源语和译语间的整体"顺应";而"变译"作为一种最常被采用的具体方法,消解因文化、结构、句法带来的翻译障碍,实现源语和译语转换过程当中的自然过渡。对"变异"和"变译"的准确把握,有助于对交替传译活动做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在语言学习中存在着母语对目的语的迁移。根据语言迁移的理论,汉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策略,以提高英语写作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中介语由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提出,用以描写二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独立的语言系统,但是中介语现象具有普遍性,它产生于语言发生接触时,最典型的语言接触就是翻译。译作语言受到语言迁移等因素的影响必将与目标语产生一定的偏离,因此可视作中介语。中介语与目标语的差异是形成翻译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通过语义场-词族-词三级词义比较,土家语核心词"手"<*kre<*gre"肢",与汉语、缅彝语、藏-缅语语音对应规则,即同源。从亲源关系来看,土家语"手"与缅彝语最接近。其语义演变类型与汉语、藏语、缅语、彝语等藏-缅语言一致。  相似文献   

13.
语言迁移通常被理解为一种跨语言影响,即目的语与任何其它先前已经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异同导致的影响。很多研究者都比较关注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负迁移或者干扰,对国内外语学习者而言即是第一语言(母语亦即汉语)对第二语言(目的语亦即英语)的负面影响,也就是汉语负迁移如何妨碍英语习得和交际的问题。随着英语和汉语广泛的接触和不断发展,两种语言相互间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这些影响体现了汉语书面语和口语中的英语化特征。本文试图从跨文化交际视角解读L2→L1迁移模式,将英语对汉语的影响置于"跨语言影响"的概念下进行理解和解释,从词汇、句法、语用三个层面探讨目的语(英语)对母语(汉语)的影响,以验证L2→L1迁移模式的广泛存在,拓展对英汉语用迁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语言迁移是二语习得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之前,他们就一直使用母语与他人进行交流。因而,他们对于母语的规则已经非常熟悉。又由于语言学习之间存在着共性,所以,在学习者学习外语时,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将母语的一些习惯迁移到他们所学的外语中去。而后,迁移就发生了。本文首先对迁移的定义进行阐述,然后从5个方面描写母语负迁移的表现:语音方面,词汇方面,句法方面、语篇方面和语用方面,进而提出一些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的正确对待母语负迁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了几年前中国翻译理论界关于异化翻译的那场大讨论,反思了那场讨论的参与者在对西方理论的借鉴和引用中出现的一些偏向,建议对西方翻译理论不要照单全收,而应该批判性地借鉴,指出只有"以所有译其所无"方能保证不谙源语的目标语读者用熟悉(归化)的语言去接受陌生(异质)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基于语言接触和语言可加工性理论,运用实证法和问卷法,通过考察三语环境中壮、汉语在语言层面对英语的口语迁移表现,并据此验证迁移的表现是否为三语语言接触和学习者语言加工能力发展的结果。研究发现,壮语、汉语对英语的学习主要是负迁移,而同时壮语和汉语间形成正负迁移形式;多语际的迁移受语言接触中社会文化、思维方式和学习者的语言加工能力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语间迁移指语言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将母语的特征迁移到中介语中去的现象。语间迁移的产生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标记性差异密切相关。对英汉语的形态标记差异及其引起的语间迁移错误的研究表明,当汉语词的形态无标记而相应英语词的形态有标记的时候,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往往将汉语词在形态上无标记的特征迁移到中介语中,在本该使用英语的有标记形态时却用了无标记形态,从而犯各种形态错误。  相似文献   

18.
汉英同传中恰当应用简约原则可以减轻译员负担,使听众更易获取源语关键信息,同时也使译语更符合目标语语言规 则。通过对一些领导人发言及译文分析,证明释意理论中脱离语言外壳、认知知识库、环境、语境及认知语境等有助于译员在 同声传译中恰当应用简约原则。脱离语言外壳可以让译员不拘泥于源语字词本身,把握源语重点信息,剔除次要信息,恰当运 用简约原则。认知知识库、环境、语境及认知语境让译员利用已有背景知识,加深对源语信息理解及预测,从而有效去繁从简, 恰当运用简约原则。  相似文献   

19.
语用标记语功能认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用标记语是人类语言"语法化"的结果,是语言"主观化"现象的类典型.语用标记语的语用意义和概念意义的规约化程度具有不均衡性、不对称性及动态发展的特征.英、汉语言中的一些常用语用标记语,如坦言性标记语、阐发性标记语、理据性标记语、断言性标记语、评价性标记语、警示性标记语和补说性标记语主要表达语用信息,具有人类语言元话语功能的一些典型性特征.即使是同一类语用标记语也可表达几种不同微功能.语用标记语对于话语的生成和语篇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语言迁移是指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思想这样一种现象。母语迁移可分为两种,即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母语的语言规则和目标语是一致的,母语迁移会对目标语有积极的影响。而负迁移是指借用的母语形式不符合外语的习惯,或者不被该语言的本族人所接受。本论文研究了负迁移在语音、词汇、句法、篇章方面的具体体现,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来减免负迁移的负面影响,以促进英语教学和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