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功德"仪式是潮汕地区民间至今广泛流传的传统丧葬仪式,其存在迎合了丧亲者的心理需要,具有"向死而生"的人生理念构建、哀伤情绪的完整抒发、通过"阈限期"重整日常生活等认识、情绪、行为意向三方面的心理修复功能。从文化心理角度研究与反思上述仪式,旨在提炼其内在合理元素,构建现代人健康心理生活、探索传统文化的更新、促进潮汕文化的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按照狭义科学的逻辑定义,地方性知识作为一种零散的、区域性的生活经验的总结,是一种“非科学”的知识。但这种新型知识形态的提出打开了知识研究的新理路,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知识观念,使“非科学”的知识具有了合法性的哲学基础,也使人们对于知识本性的认识更加接近真实的知识本身。  相似文献   

3.
清水江流域苗侗族人民在长期的人工营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性传统知识与生态智慧,其中也不乏林木抚育管理传统知识的经验。文章通过实地的田野调查,探讨清水江流域苗侗林农在人工营林生计实践中对林木抚育知识的把握与运用,从中不难发现传统的林木抚育知识在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民俗学经典理论,以菲律宾山地原住民族阿拉安人的神话信仰和仪式实践为例,分析民俗学、神话学研究中经典的神话与仪式的关系问题,结果表明,神话构筑了解释性、溯源性的话语,仪式实现了神圣话语在生产生活中的实践行动,从而使两者的密切结合在不断讲述、展演中得到强化和传承.  相似文献   

5.
神龙信仰是中国社会中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历史的发展积淀中,我们形成了许多关于龙的一般性知识,而这些知识是可以被不断延展和阐释的.当不同地方的人们在特定的情景中阐释其意义时,神龙信仰也就由一种观念的共识向地方性知识转化.  相似文献   

6.
该文采取实地考察、访谈、文献资料收集分析的方法,以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彝族及云南的土著民族佤族和德昂族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习俗,各民族对森林的依赖、利用与保护,继承、发扬、变革传统文化习俗等3个方面,对其与森林资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彝族、佤族、德昂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对森林资源具有多方面影响;②某些传统文化习俗在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今后探讨山区少数民族对森林资源的影响时,应正确处理现代文明与传统习俗的关系,并关注社会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话语"(discourse)历来是人类学仪式研究的重点。然而就如何研究仪式话语,学界长期存在分歧。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唱诵"(enunciation)的角度入手,试图展现"作为动作的词语"(verba in loco actus)在纳人达巴仪式中发挥的独特作用。通过对"木卡布"案例的描述和分析,我们发现仪式行动的分解与排列组合主要依靠唱诵表演的方式完成,唱诵构成了达巴仪式过程的核心。在此意义上,话语的实践方式理应成为仪式研究的重要面向。  相似文献   

8.
娱乐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但在多样化和大众化的娱乐时代,电视娱乐节目无疑是"娱乐"典范。与一般社会娱乐不同,电视娱乐节目是以仪式化的形式,以竞赛、征服为叙事模式,以大众参与互动的方式而成为电视中最有影响力的节目形态。电视娱乐节目在借用仪式和特定的叙事模式来传达意识形态的同时,巧妙地将意识形态与娱乐化的元素融合到一起,这样的意识形态策略也为电视娱乐节目的生存、发展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学理论中,多元观和相对观是实践的宗旨.文章以人类学有关宗教与仪式的基本理论和作者在川滇边长期的田野经验,讨论了普米信仰体系中佛教与韩规教共存的现象,并且分析了普米社区中不同的宗教观念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对于认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信仰体系的多元性有一定的经验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拉祜族知识精英在文献资料缺乏的情况下 ,利用神话因素重建民族历史的努力 ,遇到历史与神话难以截然分开的难题。神话作为一体性的地方知识体系 ,难以将其从社会文化脉络中抽离出来 ,分解后任意组合。即使在现实需要的要求下 ,重新组合的“神话历史”只能是新的神话  相似文献   

11.
根据生命教育理论,18岁成人过程应被看作是青少年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18岁青少年进行成人仪式教育,是其健康成人的需要,对其一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王北生等几位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就生命教育视阈下的成人仪式问题展开研讨,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乏真知灼见。相信会引起学术界对成人仪式教育的重视,也会推动18岁成人仪式教育普及化、规范化、系统化和法制化的发展。这组笔谈也是王北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2006年度国家级课题《18岁成人仪式教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2.
13.
文章选取凉山彝族疾病仪式治疗中具有普遍性的"斯尔几"仪式为个案,讨论疾病仪式治疗的地方知识、地方经验与文化认同。该仪式在凉山普遍受到认同,源于彝族独特的疾病信仰与仪式治疗信仰体系。毕摩仪式实践、世传毕摩的文化资本及社区成员长期的经验积累,使"斯尔几"仪式治疗成为彝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斯尔几"仪式中涉及生态观、人文关怀、文化人格、社会秩序修复等内容对社会和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仪式治疗的模式主要由治疗师毕摩、仪式主家、文本、动植物等构成。凉山彝族疾病治疗仪式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让患者获得身体与精神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最早的戏剧是从仪式中发展出来的,仪式中的程式化、表演化、性格化的特征,已孕育着未来戏剧的萌芽.最早的戏剧是一种混合型的艺术,它是艺术尚未分化时的产物.中国早期的戏剧形态是三位一体的,是诗、歌、舞等部分组成的.不仅戏剧起源于仪式活动,诗、歌、舞也与仪式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最具有戏剧性的是一些宗教舞蹈,特别是那些以述说神的故事或图腾祖先及氏族历史的舞蹈.仪式培养了人类幻想的形象性、艺术的想像力,陶冶了人类激越的情感体验,激发了人类用象征的、隐喻的形式来表现人类的情感、渴望和理想.当神话时代渐渐消去,艺术渐趋成熟,仪式就被艺术戏剧所代替.  相似文献   

15.
祭礼、空间与象征——贵州土家族傩祭仪式的意义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土家族试图通过举行傩祭仪式解除生存的困厄(疾病、灾难)。傩坛法师借助神图、神偶、神席等设置一个神圣的空间,通过文疏、祭品及歌舞戏剧与神沟通,并发动神界兵将驱除邪魔与瘟疫。傩仪空间处处体现了宇宙的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16.
采用"地方性知识"理论视角,以雨崩藏族旅游村寨为研究对象,透过"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运用田野调查和"深描"民族志方法,分析其传统文化传承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发现具有神圣意义的神山崇拜和世俗意义的"日卦"线、村规民约得到有效传承;通过实施成文性的《村规民约》和不成文的"传统约定",使藏族传统文化及其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的地方性知识的传承成为制衡旅游发展对自然环境消极影响的有效力量;传统的地方性知识具有一定的溢出效应和限度。"地方性知识"理论视角的引入,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目前关于旅游对自然环境影响研究的不足,推动我国民族旅游村寨的研究转向——从"西方"转向"东方",从"外部"转向"内部"。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侗族萨神的来源、形成及对萨的祭祀仪式进行了探讨,多为作者实地调查所得资料,材料翔实、可信.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学是人类在各自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风格的知识体系,它们带有自身的文化烙印。因此,在西方科学主义和西方现代医学占据主流的今天,倘若我们跳出科学主义的窠臼并进行视域的转换,我们就不会在中医科学性的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在科学实践哲学的视域下,我们可从"实践性"、"地方性"、"文化多样性"等维度阐释中医学所具有的不同特征。中医学其实是不同于西方医学的另一种描述世界并与其打交道的有效方式,是另一种科学文化的范式。  相似文献   

19.
杨正  肖遥 《南方农业学报》2021,11(1):115-136
当前国内对于公众参与科学的理论引入与模型分析已经渐入佳境,在实践层面也崭露头角.然而在进一步深化公众参与科学的理论与优化公众参与科学的实践前,还需反思这一做法的目的,即为什么要进行公众参与科学实践?实施公众参与科学的项目是什么?在中国当下语境中,这种原因似乎是统一且先验的,然而通过考察西方与中国公众参与科学的实践与理论,可以发现,公众参与科学有着截然不同的目的导向,并形成了不同的逻辑基础.对此,本文分析总结规范性、工具性与实质性三种公众参与科学的目的性逻辑,区分不同目的逻辑下的公众参与科学实践的差异,指出尽早实现从规范性逻辑、工具性逻辑向实质性逻辑的跨越,才是发展中国公众参与科学,实现真切的、多样性的科学传播实践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20.
西北民族走廊历来是多民族文化交流互融的地区。文章调查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唐氏家族,相传元末明初从四川迁移而来,在这一特殊的地理时空,唐氏家族的民族身份逐渐分化为汉族、回族、东乡族三种。文章通过对唐氏家神信仰的考察,试图用人类学的视角诠释唐氏家族对于共同祖先的认同以及不同民族身份、宗教信仰的认同,从而证明文化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世界的象征性解释系统,并可适应不同的时空背景而迸发出创造性的"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