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古汉语词汇双音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中古汉语词汇双音化研究中,双音词认定标准多样并存在主观性,衡量指标受到词频和语料长度影响,而且对中古汉语的特点、特别是佛经文献的特殊性考量不足。针对上述状况,本文采取新的方法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研究表明自上古到中古时期,中土文献词汇双音化呈现一种渐进性的发展趋势,符合语言发展的自身规律,而中古时期佛经文献的双音化程度则明显高于同时期中土文献,表现了语言接触对汉语发展的一定影响。中古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全貌是由汉语发展的内部因素和语言接触的外部因素共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双音化"指非双音节词语转化为双音词的过程,既包括单音词演变为双音词,也包括多音节词语缩略成双音词。双音化是汉语语法及词汇史上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发展也对语言系统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关于双音化的研究很多,近年来又有不少新的进展,本文主要总结归纳近年来人们在双音化的原因及其影响两个方面一些新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随着双音节化的发展,汉语中的副词加后缀双音化日益增多,常见的副词后缀有"为"、"地"、"自"、"其"、"来"、"而"、"然"、"是"等.此类副词双音化现象受到语法化和词汇化的影响.而通过考察 "副词+后缀"的双音化现象,可以管窥词汇化和语法化之间的关系,探讨双音化的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4.
论汉语的词缀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中新出现的大量词汇说明现代汉语有词缀化的倾向。这种现象产生的外部原因是语言接触过程中受英语的影响,内部原因是经济节省原则、类推原则和反传统的“变异”原则等语言自身发展的内部机制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字形的类化主要是汉语中伴随着词形的变化产生的一种字形的变易现象,也就是词汇在双音化过程中或双音化后,对原有的汉字构形产生的冲击和影响,具体表现为有些字体因此而改变了形符,有些字体因此而加上了新的形符。本文对这种文字类化现象作了分类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宋书》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复音形容词的重要语料。从语义上,采用同义联合、近义或类义联合、反义联合和平行联合;在词性上,采用名词+名词、形容词+名词、名词+形容词、形容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形容词+动词等构成形容词。其复音形容词发展趋势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词汇复音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单音形容词向半自由语素的演变,体现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复音化水平的提高。其复音形容词产生的内部原因是中古时期是汉语复音化的加速时期,外部因素首先是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汉语词汇复音化,其次是中古时期骈骊文风的盛行,民族融合与佛教用语的广泛传播促进了大量复音词产生。  相似文献   

7.
汉韩语佛教词语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汉韩语佛教词语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产生的特殊词语。由于佛教的传入,中、韩两国开始了大量的佛经翻译和频繁的佛事活动,这些都对汉语和韩国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极大地扩充了两种语言的词汇系统,使两种语言产生了大量的新词语,这些新词语可以分为一般词语和成语两类,而且佛教的传入也是造成汉韩语双音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以《修行本起经》为例,从三个方面揭示了东汉佛经中大量的新词新义与中土词汇之间的关系,指出佛教的传人导致中土词汇新词新义的大量产生,同时也加速了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南方省份尤其是广东、福建沿海一带移居暹罗者较多。移民给泰国本地带来了不少中国文化,尤其是语言。如今泰语中的汉语词汇借词以潮州话居多。最明显的是“称谓语”。汉语的称谓语在泰语中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华人家庭,在泰国人当中也普遍使用。泰语里的汉语称谓语借词包括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汉语称谓语在泰语借用时音义及词法有所变化,尤其是语义在泰语中的使用已逐渐离开其本义并产生新的义项。  相似文献   

10.
在汉语这种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的语言中,复音虚词从产生到普遍使用,经历着由语言内部及外部多种因素作用而导致的变更。其中,词汇的语法化是一个重要的显著趋势,我们发现:产生于古代并且至今还在普遍使用的一些复音虚词在语法化的趋势中,其中的某个单“字”有演变成为一类词缀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语言学名词》遵循现代联绵字理论解释"联绵词",却举不出当其说的例词,说明广泛流行的现代联绵字理论脱离汉语实际。并且,该书解释"联绵词"前后分歧过多,也表明现代联绵字理论没有可靠的语言基础。《语言学名词》解释"联绵词"和所有信守现代联绵字理论的著作一样,以其彻底失败证明长期盛行的现代联绵字理论其实是汉语研究者的陷阱。  相似文献   

12.
复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大方向,关于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讨论也一直是语言研究中的热点话题。以往对复音化的判定多是以单复音词的数量为标准,我们认为这样的复音化判定标准值得再认识,词语的词次、词频、多义性、普遍度等语用特点也应该成为衡量复音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宁可、宁愿、宁肯"的语法化(词汇化)开始于魏晋南北朝,以后经过历代的发展,到元、明、清以后完全取代"宁"的地位."宁可、宁愿、宁肯"的语法化主要受汉语双音化类推的影响,同时受句法位置和语义侧重的影响,在语法化过程中,"可、愿、肯"的语义受到很大磨损,但它们的语义仍有一定残留,这是造成"宁可、宁愿、宁肯"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很多学者对上古汉语专书中的复音词作了定量—定性式的研究,得出大量可信的数据和可靠的结论。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分别把数量、频率、义项、构词方式是否完备等四个方面作为判定单音词复音化在上古汉语进程中的标准,可以发现上古汉语中的复音词在数量上有了快速的增长,并且汉语的各种构词方式在上古汉语末期已经基本具备,这说明单音词复音化在上古汉语中已经开始了第一次快速的增长,但复音词在使用频率的高低和义项的丰富程度上还是远远低于单音词,这说明单音词复音化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5.
为数不少并成系统的合音词是宁波方言词语的突出特征之一。从语音角度看,宁波方言合音词基本采用反切的方法但又有个别特殊变异;从语用角度分析,宁波方言的合音词均为日常生活口语的高频词,并且在其使用中又有紧密、松散及扩展等不同的体现合音程度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现代哈尼语的实词存在双音节化的倾向。双音节化主要表现在口语 ,但文学语言里的单纯词和复合词也有双音节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庄子》中使用的联绵词比较多。根据联绵词的语音特点和使用情况,可以把《庄子》中的联绵词分为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和非双声叠韵联绵词三类。研究发现,《庄子》中联绵词的意义古今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单音节词复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在《国语》韦昭注中大量存在着以复音词解释《国语》原文单音词的现象。经过统计,韦昭注中的联合式复音词1272个,占韦昭注复音词总数的47.09%。通过从词义、词性、语序等方面细致研究这些复音词,并将之与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时期乃至现代汉语联合式复音词进行比较,得出先秦时期语义的严格限制在三国时期已被打破,语义的外延在扩展等结论。  相似文献   

19.
王丽 《东方论坛》2006,(5):68-71
中古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新义,特别是出现了大量的双音节词。这些双音节词有的是新词,有的是原来的词出现了新的意义。《洛阳伽蓝记》是中古时期的一本著作,它的语言特点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本文主要是采用数量统计和数据分析的方法,以《汉语大词典》及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参照,对《洛阳伽蓝记》中出现的中古时期部分双音节虚词进行整理和归纳,这些双音节词以中古时期出现的新词、新义为主,从而探讨其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演变规律在《洛阳伽蓝记》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