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民族识别的重要意义在于保障了少数群体的权利,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理论支撑是基于前苏联的民族工作的经验并借鉴斯大林的民族概念,同时根据当时的国情采取了灵活变通的方法。今天,我们重新对发生在50多年前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和民族识别工作加以回顾和审视,有必要重新认识民族识别工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我们研究国内民族关系和认识民族问题研究的实质,有着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理论上说,族群认同与民族识别因族群与民族分别具有文化属性与政治属性而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但是在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族群认同是建立在民族识别工作以及随之而来的民族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它已由原有的文化表征发展为具有功利性的可以获得实际利益的象征物。长达30年之久的瓦乡人民族识别工作以及族群认同变迁的个案,可望引起人们对现代中国族群关系演变过程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随着两岸关系和民族政策的变化,大陆高山族人口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经历了大幅增长.接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2004年以来对河南邓州高山族情况调查的调查与研究,以对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高山族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分析其自1985年以来的人口变动、民族成份恢复更改,以及民族认同构建的基本情况.通过与河南邓州高山族的对比,说明民族政策执行和地方群体的互动的差异如何导致了围场高山族民族身份“识别”和民族认同建构的特殊过程.  相似文献   

4.
以香港的身份政治为背景,探讨香港国际学校是如何在一种奇特的身份政治中运作,以摆脱民族国家认同焦虑。  相似文献   

5.
中国梦视野宽广,内涵丰富,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认同思想资源。一方面,中国梦为民族文化认同注入了鲜活内容和内在特质;另一方面,同心共筑共圆共享中国梦的实践要求为民族文化认同增进正能量。民族文化认同具有深刻性、深远性和久远性。推动中国梦,就必须在民族文化认同上下工夫,加强民族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并不断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6.
跳香仪式是"武陵民族走廊"沅水流域瓦乡人的宗教仪式,在多元文化互动、融合与发展的背景下,仪式的集体性、狂欢性消退,出现世俗化、功利化的趋势,其传承的文化空间逐渐扩展,传承方式呈现自在、多样化的状态。尽管在现代社会族群认同多元化的背景下,跳香仪式传承区域的族群成员分别归属于汉族、苗族、土家族,但瓦乡人认同这种凝聚内部力量的文化表征,使得跳香仪式得以传承延续,成为表现和强调族群认同的一种叙事,体现了全球化社会中文化的多样性,从而证明族群间的文化互动与文化共享是宗教仪式变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1999年3月29日至5月1日,李绍明先生应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系主任郝瑞教授(Prof.Stevan Harrell)的邀请,到美国进行为期一月的讲学.访美期间,李绍明先生接受了彭文斌就西南研究和康区研究所作的专访,并在人类学系举办了有关中国民族识别、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区域自治和少数民族现代化的系列讲座.在中国民族识别的讲座中,李先生以参与者的身份回顾了民族识别的过程、缘由、标准以及地方性实践等问题,从经验的角度阐述了中国民族识别在理论和地方实践方面的复杂性与灵活性,在相关专题领域里增进了中西方学术交流的深度.  相似文献   

8.
对随机抽取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岔河难民管理区391名越南难民所做的针对民族认同心理及行为倾向问卷调查和研究表明:越南难民的民族认同心理由本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和原属国认同三个层次构成,且受到职业、民族、受教育水平、汉语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越南难民的民族认同心理与社会冲突情境下的行为反应倾向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即本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及原属国认同均与行为倾向各维度之间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为此,地方政府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越南难民的身份认同困惑,增强其适应地方文化的能力,促使越南难民顺利地融入地方社会,从而有效地减少其消极的个人行为或社会行为倾向。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通过对海南省琼中、保亭和白沙3个黎苗族自治县的入户调查,深入了解被调查地区黎苗族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当地的卫生资源配置情况,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视角分析发现,收入水平、健康服务费用、服务便捷性和主观意识等是影响农村老年人健康服务获得的主要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基层卫生资源和改善服务水平,关键的是把精准扶贫政策与健康保障制度协同推进满足农村老年人健康服务的有效需求。此外,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问题迫切得到重视,巩固家庭责任的同时,农村社区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吸引和利用社会资源来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四川省大凉山地区的彝族为例,针对围绕彝族的民族表象的争议,从动态的视角入手进行分析。笔者根据在美姑进行的大凉山彝族的丧葬礼仪的田野调查成果,对他们的归属集团表象的应有状态进行讨论,并对自称为诺苏集团的表象进行考察。尽管划分彝族下位集团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维系家支每个人的纽带父子连名系谱和丧葬仪礼等非日常的仪礼上唱诵的《指路经》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大凉山彝族的人们归属集团表象的现实存在与非日常性的特定场合中表现的动态的归属表象并不完全一致,后者超越了日常性交际圈。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民族识别立场。  相似文献   

11.
黔西南布依族儿童早期教育若干问题调查显示,布依族儿童早期教育有如下特征:礼仪教育是早期教育的核心内容;对权威的绝对崇拜;浓郁的亲族观念教育;教育角色的明确分工;轻微的重男轻女;孕育在朦胧性意识中的婚恋观教育;融入禁忌教育中的生活经验教育与自然和谐观教育。  相似文献   

12.
撒拉族的族群认同以1954年政府确认其为一个民族以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成立为分界线。之前主要表现为与周边文化互动的文化群体;之后的种种族群想象和民族认同具象表明族群的政治性认同始终是族群认同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不落夫家”习俗形成之前,布依族的婚俗是自由恋爱、自由缔结婚姻关系。由于文化接触而受汉族文化影响,布依族婚俗中吸收了许多与早期不同的婚姻观念,加入了说亲、定亲、接亲等过程,这些程序和观念与传统的自由恋爱和自由缔结婚姻关系的习俗发生冲突,产生了“不落夫家”习俗。“不落夫家”是对包办婚姻和早婚的反抗,在自由恋爱和自由缔结婚姻关系的时代是没有“不落夫家”习俗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以卓仓藏族内婚制为个案,从族群边缘的角度探寻卓仓藏族是如何维系族群情感和加强族群认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学视野中,族群认同日益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话题.本篇论文利用田野调查的第一手材料,从历史与现实的不同侧面着手,阐述了教门岗人族群认同的基础,总结其认同的表现形式,并分析了影响其族群认同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近60年来我国民族识别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专著、史料和论文3类。其研究集中在民族识别理论依据、民族识别实践标准、民族识别与族群认同、我国古代和近现代民族识别,以及民族识别存在相关问题诸方面的研究。对民族识别研究相关内容的梳理,有利于专家学者对此问题研究的更加深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人类学角度对回族语言代码进行分析,在汉文化的宏观语境下,回族因为历史和文化原因而使用汉语。但在其语言中保留了部分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成分,同时部分词汇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回族语言代码在文化内部认同与整合下,在异质的汉文化语境下不同族群之间互动、边界刻画作用下反映出独特的民族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8.
箐脚村苗族边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较大规模的跨国流动表明,跨国民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国家认同不稳定特征。国家认同的构建基点在国家与边民的持续对话中正在从政治转向经济方面,并日益明显地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当代跨国流动方式与国家认同性质、要素、结构的深刻改变,都要求开创与之适应的更具包容性、开放性和富有弹性的国家认同构建方式。  相似文献   

19.
文章回顾了近年来东乡族族源研究状况,对各种观点进行述评,重点分析、探讨了近年较为盛行的撒尔塔人为主说,从三方面指出此说立论不足;同时从东乡族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形成过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指出东乡族早期的形成过程和临夏部分回族是一致的,她们是同源异流群体。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青海黄南吾屯土族为个案,从考察族群认同变迁入手,就文化与族群性、文化变迁与认同变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族群认同会随着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