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联网与现实社会的融合,带来了线上"群"的大量出现与由此产生的线上社会关系,"群"组织、线上社会关系与现实社会中既有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有哪些联系与区别,这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通过对西双版纳傣族曼列寨村民使用"微信群"长达十个月的田野调研,一方面考察了傣族村寨传统社会组织的结构与特点,另一方面又考察了傣族村民从现实社会交往到互联网社群交往的过程。傣族村民借助微信群实现了与村寨社会的并接:现实中既有的传统社会组织与微信群融合在一起,而在并接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线上社群和社会关系,它们共同构成现实与虚拟交互的多元复杂的、动态流动的社会关系网。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传统村寨的物质形态和文化形态,探讨了物质形态构成要素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将傣族传统村寨的特征概括为“水之村寨、越人之村寨、神灵之村寨和佛之村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民族地区传统村寨文化继承和发展的主要内容,针对曼尾村现状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根据“保护传统形态,改善整体环境,增加新文化内容”的规划指导思想以及对傣族传统村寨物质形态和文化形态的分析,提出曼尾村规划建设的对策和具体措施.按这个指导思想、对策和具体措施实施,曼尾村获得县级“生态文明示范村”称号.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家国体系逐步瓦解语境下,通过研究瑶老组织的社会治理智慧,探索其对乡村治理的意义,有利于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瑶老组织存活于瑶族日常生活中,瑶老是一种内生性权威,既依赖个人先天禀赋,也借助个人在实践中的表现。瑶老治理范式集综合治理、网络治理于一身,目标指向村寨治理的动态平衡。瑶老组织的治理智慧带给乡村治理的启示有:重塑乡村治理权威,强化网络治理,治理最终指向满足人的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乡村社会的各方面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生成的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既有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时陷入了传统自治能力衰弱、现代法治方式无力和传统道德治理式微的困境,鉴于此,中国在新时期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从社会矛盾纠纷解决角度来看,人民调解制度的特质契合了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三维要求,成为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关键点。目前,人民调解制度遭遇了社会转型期的发展瓶颈,其在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时的天然优势变得不再明显,需要从唤回"出走"的乡村精英和乡贤、促使"村规民约"的现代嬗变、树立人民调解协议的内在权威和政府购买人民调解服务等方面重塑该制度。  相似文献   

5.
陇川县户弄村是以德昂族为主的村寨,周围分布着傣族、景颇族和汉族等民族.德昂族在适应生存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并发展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同时在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其交错杂居的主要民族--傣族的文化就深刻影响了德昂族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由于橡胶市场持续向好,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打洛镇曼芽村的经济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布朗族村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其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传承也遭受了显著冲击:在传承方式上,传统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寺庙教育让位于现代学校教育和市场以及新媒体教育。这样的变化,在拉近了布朗族与现代性关系的同时,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传承面临着被中断的挑战。为此,应努力发掘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布朗族优秀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使之融入到现代学校教育中,并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宣传,增强布朗族的民族文化自信,使布朗族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获得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寨老"是侗族地区主要的传统社会组织,在侗乡村寨治理中常常居于主导地位。文章通过对黔东南L村的调查发现,在寨老们以侗族传统反思现代化、外来政府组织以"后现代"维护侗族传统及行政村合并的背景下,L村的"寨老"组织得以制度化重启。重启后的寨老组织在其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积极功能与消极影响并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背景下,应以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激发传统社会组织的活力,以提升政府项目的有效性为路径,促进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8.
怒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边陲怒江峡谷中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民族传统教育为主的村寨教育执行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将"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功能.同时,村寨教育在不断地制造"性别差异",它对维持两性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已经引发许多学者的关注和讨论,然而这些讨论较少触及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的转型及现代性经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旅游和橡胶种植,橄榄坝的傣族人正在创造着充满现代性的傣族文化,并对周边傣族社区产生影响。基于对距离橄榄坝60余公里的曼底村寨的田野考察,本文描述了现代性下时空重组在曼底傣族社会所呈现出的景象及意义,洞察傣族社会的情感表达,以及从上门到娶妻的婚姻转换和性别关系的重塑。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经历的现代性呈现出物质性图景,对外部世界分工的适应性选择,个体的崛起以及风险增长等特质,表现出传统的连续与不连续并存等转型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傣族传统社会,宗教与文学彼此渗透、融合互动,成为传承傣族伦理文化的主要载体,对傣族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傣族社会的不断变迁,传统宗教信仰日渐式微,宗教伦理在傣族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降低;傣族当代文学创作也逐渐走向衰落,文学承载道德教化的功能愈来愈弱,但传统文学对傣族群众的道德观念依然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南传上座部佛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制度,其在傣族地区的传承和发展需要融入当地的社会,并将傣族村社的生产和生活的主题内容纳入到其神圣秩序的建构之中,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信仰及其宗教制度已发展成为僚族村寨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并渗透于傣族村社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2.
在旅游场景中,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的节日文化内涵与传承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泼水节"和"旅游"之间有着"仪式"功能上的契合,"泼水节"被旅游开发和打造可以看作再一次的"传统的发明".民族文化通过民族节日在"舞台真实"的展演中传承着独特的文化符号,而且以旅游开发催生的"文化再生产"的形式进行着传承与发展.在此过程中,政府和大众也参与到这场现代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传承中;现代大众传媒则从各个方面改变和型塑着现代民族文化的风格与模式.  相似文献   

13.
以云南省勐海县老曼峨村为个案,介绍布朗族与周边的傣族、哈尼族、拉祜族村寨的族群关系,分析当地布朗族如何根据主观选择,将民间信仰作为建构差异化族群关系的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14.
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智慧结晶,乡村振兴要靠文化振兴来铸魂。乡村发展的现实需要、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和传统农耕文化自身传承发展的需要,都决定传统农耕文化必须不断传承创新。乡村振兴视域下传承创新传统农耕文化是切实可行且具有深厚现实基础的,其不仅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高度契合,更与现代文化的价值共享与实践层面具有可融合性。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可以主要从激活传统农耕文化内涵、开展农耕文化教育、丰富传统农耕文化形式、夯实人才队伍来推动。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乡村人民调解工作正面临着现代转型需求。以G自治区H市乡村人民调解实践为研究样本,分析转型时期H市乡村人民调解工作回应民族地区"转化型乡村社会"矛盾纠纷发展变化的特点及现实困结,提出新时代实现民族地区乡村人民调解工作的现代转型,应当从优化乡村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员组织构成、提升乡村人民调解员专业化水平、创新推进乡村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纠纷调解回访机制以及加强纠纷预防法治宣传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景颇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具有自己特有社会组织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民族之一.山官制度作为景颇族特有的社会组织制度,对本民族的纠纷解决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景颇族传统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不仅有由自己内部的纠纷解决机制,还有外部的傣族土司衙门、中央流官政府等纠纷解决机制.这三者在1949年以前构成了景颇族传统社会的纠纷解决机制体系.它们有各自的运作机制,适用不同的法律习惯,相互之间有互动的影响.随着中央政府对景颇族地区统治的深入,三者的地位也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三者在1949年以前一直存在,为景颇族传统社会提供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分析它们之间的运作机制和关系对今天构建民族地区的纠纷解决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也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傣族传统文学的庞大体系是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真切的话语表述来表现丰富的思想观念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是和谐的思想,如家庭和谐、村寨和谐的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宽以待人的思想以及自律行善的思想等。傣族传统文学中的和谐思想培养了社会成员尚"和"向"善"的性格特征,发挥了协调家庭关系、维系村寨和睦、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人格塑造等方面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8.
社会剧烈转型时期的特有现实需要我们冷静观察乡村司法实践中纠纷解决与正义表达的方式,司法所作为国家统一法制与规则变迁中处于法治实践的“权力末梢”的司法行政派出机构,对于深刻理解与把握乡村司法表达与实践的策略、纠纷解决的行动逻辑,具有学术研究的典型性。就纠纷解决而言,传统纠纷解决方式也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法院、政府、司法所等现代化的纠纷解决组织正在全面介入纠纷解决。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博弈,使司法所解决纠纷成为了多种文化、多种组织、多种手段整合在一起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9.
双江傣族饮食文化是稻作民族文化与双江独特地理环境熔铸后,结合传统智慧就地取材,融信仰于饮食,生存于自然而师法自然并食法自然的产物,其独特的物质形式下蕴含着简约之美、和谐之美和傣族朴素的生态观,具有普适性的饮食文化哲学观、人生观,保留、传承着傣族饮食文化的精髓,也弥补着现代社会人们对饮食文化精神解读的缺失,成为弘扬傣族饮食文化的经典。  相似文献   

20.
形成于传统社会的民间文化与传统乡村社会环境相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教育水平和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民间传统文化所位育的乡村社会环境发生了改变.在乡村社会环境的变化中,一些民间文化传统也不断发生着改变,但民间文化在变迁中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体现了文化的传承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应正确对待民间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