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各种经济关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在生产、交换或购销的某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经济关系的连锁反映,一个法律关系的争议可能会引起另一个法律关系的争议,因而一个案件的解决常常会导致另一个案件的发生。为了彻底解决彼此有联系的各种争议,保证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经济纠纷案件时,不割断相互之间有联系的法律关系,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第三人参加诉讼的制度。  相似文献   

2.
一个案件的审理结果构成另一案件的审判前提,这是行政民事交叉问题中的基础法律关系问题,其一般性特征包括问题确实困难和问题必须先行处理两个方面。《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关于行政诉讼一并审理相关民事争议的规定,仅适用于以民事争议为基础的行政民事交叉案件,理论上还需要构建民事诉讼一并解决行政争议制度、权限争议处理制度等制度群。基础法律关系的一般性判断标准是“谁为前提谁优先”,但具体到行政登记、行政许可、行政裁决、行政处罚等领域中,又表现出不同的复杂特征。同时,基于因果关系的特殊性,基础法律关系在实践中还呈现出相对性、直接性和复杂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第三人制度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司法实践和法学理论探索的共同产物。民事诉讼法中设立第三人制度,有利于彻底解决彼此有联系的各种争议,保证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不割断相互之间有内在联系的法律关系,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为了简化程序,减少讼累,提高审判效率。而作为解决商事争议最快捷的方式——与诉讼颇为颇为相似的仲裁,是否也能设立第三人制度的问题,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民事争议交织着行政争议的案件大量存在,界分诉讼性质,择选法律适用,进而付诸不同的诉讼救济途径.该问题之与当事人而言是十分棘手的;即便对审判机关法院来说,识别民事争议和行政争议也是诉讼程序启动的前提.诉讼实践中,往往存在一个案件无数个判决,既浪费了我国有限的司法资源,又增加了当事人的讼累,究其原因在于相关法律规范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债是特定的当事人之间依据合同或法律所产生的一种法律关系。债的这种法律关系主要反映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民事权利的实现要通过民事义务的履行,民事义务的不履行,就会发生民事纠纷,引起诉讼。人民法院审理债务案件要查明债的不履行原因和程度,本文从审判实践的角度,对债的不履行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使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交叉在一起的纠纷日益剧增,理性地构建其解决机制实为必要,分析该类交叉案件域外处理的利弊,给我们如下启示:对民事与行政争议的交叉案件处理机制的设计不可简单划一,应对交叉案件作出类型划分,适用不同程序,以实现纠纷解决的效率化。同时应完善相应的法律与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公证的社会价值和功能日益凸显,在社会经济和民事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公证争议问题也在增加,公证信访案件在增多,处理不好不仅会损害法律的公平正义,也会损害公证的社会公信力。在此以公证信访问题作为切入点,探索合法、务实、有效的公证信访投诉处理途径,以期更好地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维护公证社会公信力。  相似文献   

8.
张玉清 《南都学坛》2002,22(1):98-100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 ,我国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是双方当事人对争议的案件事实负有对等的证明责任 ,当事人对自己主张或否认的事实都有责任向法院提供证据。本属一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因某种原因或法律的规定可以转移给另一方当事人。法院对举证人的举证依法定的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 ,调查收集证据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民事的、经济的案件大幅度上升,律师的代理业务相当繁重。所谓代理,在我国不仅指现行的代理法律制度,同时也指代理人进行的诉讼活动。诉讼代理人抓好调查研究,注重案件事实,分清是非责任,并发表一篇代理词,这是最基本的工作内容。但是,代理人仅仅掌握了上述基本工作内容是不够的,还应在代理词中着重阐明案件的法律关系。只有在代理词中着重阐明了案件的法律关系,才有助于法庭客观地、全面地了解案件情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区际私法是一个有待开发的新课题。这里所说的区际私法包含两重意思:一是作为法律的一个部门,另一是研究该部门法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性等问题的法律科学。前者是指特定种类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作为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特部门;后者是指整个法律科学中的一个独立分支。但是至今中国既没有建立起区际私法这一独立的法律部门,也没有充分重视对区际私法问题开展研究。本文仅对建立中国区际私法部门和完善区际私法学的必要性发表些个人浅见。一区际私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是解决同一国家内部各地区经济民事法律冲突的法律。区际法律冲突的产生是由于跨地域性的经济民事交往频繁,而一国内各地区又拥有相对独立的经济民事立法权,因此经济民事关系所涉及各地的法律规定往往会出现相互歧异的情况。区际法律冲突可能发生于联邦制国家。例如:在美国除五十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外,另外还存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侵权法律适用规则在互联网环境下正面临着巨大挑战。2011年《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对涉外网络侵权案件法律适用有了些许规定,然目前仍存在如法律规定不统一法律适用不一致;有关法律术语的含义不明确;最密切联系原则在侵权法律适用上缺位等问题,网络技术不断更新、侵权案件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这些传统规则和对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的新规定作出新的思考。因此,涉外网络侵权法律适用原则应调整定位;《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6条和第50条也应给予适当的修改。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新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民事检察监督法律制度,并把民事抗诉作为民事检察监督的唯一方式。按照法理学的一般理论,在法律所及领域,任何法律行为和事件都会引起一定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或终结;受国家立法拘束的任何主体,都必将系属于一定的法律关系。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可能有错误的民事判决、裁定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起抗诉,在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之间必然产生一种监督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为相应法律规范所确认、调整,这就产生了民事抗诉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民事赡养案中,法院认定有经济能力的限制能力行为人应承担赡养义务,而行政诉讼中,另一法院审理婚姻登记机关审查协议离婚申请的行政行为时,却对同一当事人的行为能力作出了不同的认定,导致原告的赡养权利落空。这两个相互牵连的案件表明法律的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之间存在着契合或背离,法律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实践,虽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决不是一个荒唐的玩笑,而是意味着要求法官依法办事而不是无视法律,除了罕见的案件外,还要求公民服从法律,官员也要受到法规的约束。  相似文献   

14.
对于集资诈骗案中涉及的刑民交叉问题,笼统地运用“先刑后民”模式,往往会陷入一个程序进展因另一个程序的介入而被迫中止不前,或者只能在两个程序中选择其一的困境,难以达到充分妥善处理案件的效果。在既有程序性思路的基础上,兼顾刑民交叉案件内在的实体法律关系进行分析,而不是单纯地从程序层面处理刑民交叉问题,是一个适当的选择。在刑民程序中如何有效救济具有多重地位的诉讼参与人的权利是个现实问题。被告人、被害人、案外人等在刑事或民事程序中应有正确的诉讼地位;在“刑民分立”的思路下,运用多重法律关系分析方法,从实体分析的角度充分保障被害人权利救济。被害人最后所能救济到的损失并不是按比例整齐划一的结果,但是被害人可以享有最大的程序选择权,并依法用尽法律赋予的权利保护自身财产、挽回损失和分担风险。  相似文献   

15.
当前,法学界对调整涉外民事经济关系的各个法律部门如国际法、国际民事诉讼法、国际经济法、涉外经济法等的性质、对象和范围存在着争论.我们认为,对涉外民事经济关系及其法律调整的历史演变作以整体考察,将有助于弄清涉外民事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与实体法、程序法和法律实用法这三类不同性质的法律部门,以及内国法,外国法、国际法这三个不同法律体系在调整涉外民事经济关系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建立科学的涉外民事经济关系法律调整系统.本文试就此一谈管见.  相似文献   

16.
理论界一致认为被告提出与本诉有牵连关系的诉可构成反诉,但实务中法院一般以是否"与本诉属同一法律关系"作为判断能否成立反诉的标准。法院采用"同一法律关系"的标准与法院系统内对法官的考评及激励机制有关,更重要的是受"一个案件处理一个法律关系"的理念影响所致,但实际上我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已经规定了一个案件可以处理一个以上的法律关系。反诉的客观范围不仅仅包括与本诉有牵连关系的诉,而且从保障抵销权在诉讼中行使的角度考虑,被告基于抵销的目的提出与本诉没有牵连性的诉也应纳入反诉的范围。  相似文献   

17.
最密切联系原则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的系统,而不是单一的条文。最密切联系原则诞生于“法律关系本座说”,并脱胎于美国冲突法革命,其定位具有双重特征。我国在《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总则和分则部分均有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条文,体现了第一层次基本原则和第二层次的法律选择方法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8.
必要性是财产保全的根本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产保全是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经济纠纷作出判决之前,为保证将来作出的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能得到全面履行而对当事人的财产或争议的标的物所采取的强制措施。财产保全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经济纠纷案件过程中常用的法律手段,但不是一个必经的程序。对于每一件具体案件来说,是否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取决于是否确有必要,即必要性是财产保全的根本前提。但在司法实践中,有些审判人员往往忽略了这一根本前提,造成法律适用上的混乱,因此,有必要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综观我国《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精神,我们认为,所谓“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精神损害是一个争议与讨论较多的法律概念,对它进行必要的法律界定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认为,精神损害表明的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其水平应当包括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它是以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受到不法侵害为前提案件,因此,要根据精神损害的内容确定赔偿适用的范围,应根据不同主体对精神损害的承受方式来确定赔偿请求方式.它对相应的民事主体产生的无刑损害,往往比其他有刑的损害更具破坏力.因此,对精神损害进行法律界定时必须以《民法通则》的立法精神为指导,以法律的公平、公正为价值取向并融入已有的司法判例经验来加以表述.  相似文献   

20.
行政机关处理民事争议的制度是行政司法的重要形式。我国行政机关处理民事争议的形式主要有行政调解、行政仲裁、行政裁决。这些法律制度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市场经济下政府转变职能过程中,作为“适当干预”手段的行政调解、行政裁决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我国这些法律制度还有不尽完善之处,急需从立法等各方面加以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