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3 毫秒
1.
仫佬族民歌是仫佬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仫佬族人的情感、心理、意识和体验。从中可以窥见具有仫佬族特征的崇德尚智的民族品格、重情感恩的民族性格、质朴的自然审美观、多元的宗教信仰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2.
1 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仫佬族人口已达125000余人(1986年年底),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2%。仫佬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善于向他民族吸收和借鉴益于本民族的文化精华,因而促进和加快了仫佬族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仫佬族作家队伍,致使解放后比较早地结束了只有民间文学,而无作家书面文学的历程,成为引人注目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有成就的民族之一。仫佬族文学这种质的转变与跨  相似文献   

3.
仫佬族民歌的黑暗意识具体表现为对黑暗事物尤其是对死亡的忧惧,对光明的崇拜与向往,以及将黑暗视为具有生命属性的时空。它的形成与仫佬族的诗性思维、非理性生命观以及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居住空间有关。黑暗意识是仫佬族人的心灵习性,是民族文化的根与魂,它不仅使仫佬族人面对黑暗与恶劣生存条件时实现了诗意的栖居,还提升了仫佬族民歌的审美格调,使其自然意象和道德意象都表现出崇高的审美个性。对黑暗意识的追寻正是一次仫佬族古老精神文明的寻根之旅,是当前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仫佬族现代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仫佬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境内。千百年来,仫佬族人民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民融洽地生活着,创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仫佬族人现在的主要识别是本民族特有的丰富的民族语言——仫佬话。仫佬语只有语言而无文字,而且在史书或地方...  相似文献   

5.
骆越族群包括壮侗语民族中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黎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民族。作为中国南方的土著民族,他们居住的地理区域相近,从事农耕稻作经济生产,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同源。历史上,骆越族群先民口头创作传承的人类起源神话母题既有鲜明的族群共性,又有独特的个性特征,文化内涵丰富,流传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6.
汉四郡时期当地官府陆续发布了一些单行的成文法令,汉四郡灭亡后,当地的各种习惯法就又成了占主导地位的法律规范,"土俗"压倒了"华化"。高句丽在占领汉四郡以后,吸收了一些汉四郡时期遗留下来的中国法的思想。隋唐时期,高句丽文化之"华化"有加速的趋势,但在法制的层面,仍以土俗为主。从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的影响已深入到了百济习俗的层面,其法制有向中国法接近的趋势,但主体仍是本国固有法。统一新罗时期,唐代法制虽然对其法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华化"程度不高,仍以"土俗"为主。  相似文献   

7.
仫佬族文化在学校、家庭、社会场域中的传承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场域中的文化传承行动者掌握的资本类型、数量、结构不同,获取利益分配的机会有失公正,并受各自场域中固有惯习的束缚。仫佬族文化传承困境的突破,重在仫佬族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象征性资本成功转型,构建具有生产性、公益性、可持续性特征的文化再生产机制,秉承符合组织制度、社会网络与资本建构协调发展的合法性逻辑。  相似文献   

8.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壮语,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族壮侗语支,但解放前却长期没有自己的文字。两宋时期虽曾借用汉字,创造了一种方块壮字,名叫“土俗字”,记录下了一些唱本,但使用不广,时间也不长。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曾于1955年为壮族人民创造了一种用拉丁文字母拼写的新壮文,但由于民间长期使用汉字,故新壮文尚属推广阶段。尽管如此,聪明、智慧、勤劳、勇敢的壮族人民,仍然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尤其是民歌和民间乐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地区木匠这一行业中通用着一种主要用于土家族民间房屋建筑上的奇特的书写符号,木匠们将其称为“鲁班字”。其书写方法、读法及使用范围都极为独特。“鲁班字”应该是一种“土俗字”,其产生时间最迟不晚于明清时期。其创造人就是无数土家族能工巧匠。  相似文献   

10.
"冬"与仫佬族源流追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仫佬族社会中,至今仍存在一种叫"冬"的社会组织,它源于原始社会的家庭公社,原是仫佬祖先共猎共耕,平均分配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在仫佬人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冬"具有祭祀祖先、凝聚族人、容纳异族、管理社会等功能."冬"蕴藏着诸多仫佬古代社会的秘密,是探索仫佬族源流的一把钥匙."冬"所以能延伸至今,是因为在其历史长河中完成了"冬"文化和汉文化的磨合与交融,有效地吸收汉文化的精华,抵御大汉族主义的欺凌,推动本民族的发展进步.在当代,"冬"已回归其传统的祭祀组织,功能日渐削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