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自我的他性》一书中,流心提出“自我的他性”是由于个体在商业实践中的结构位置错位而导致的人格的断裂。文章以维克多·特纳的“结构与反结构”理论来审视“自我的他性”,认为“自我的他性”并非“自我的迷失”,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自我的重构”。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急速的社会世俗化过程中,世纪之交的知识分子原先赖以自我确认的那些神圣使命、悲壮意识、终极理想逐渐失去了意义.通过对长篇小说<桃李>的解读,指出中国知识分子在经济大潮中精神的迷失和使命感的失落,并分析导致知识分子价值迷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4.
唐昊 《市民》2006,(7):63-65
中国不缺“狼”、也不缺“羊”,缺的只是“人”。  相似文献   

5.
党员与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使建国初期以草明为代表的工业题材创作者,在处理党、工人阶级与知识分子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时经常陷入困惑。政治化的文艺批判下,摈弃了创作者主体情感的作品反而解救了身份与创作的冲突,使党对工人阶级领导话语权的确立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6.
7.
《群鬼》是易卜生的名著,国内外都有评论家对它进行过评论,但基本上都是从伦理道德的视角进行解读。然而若从社会生态伦理的视角对该剧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讨论,则可得出:由于社会生态伦理的失衡,剧中人物都处于自我迷失状态。他们想要找回迷失的自我主体性,可往往走错了方向,离开自我主体性越来越远。其结果是,使得人物原本光明灿烂的心理状态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黑暗笼罩的破碎心灵,冰冷而寒碜,不断地发出阵阵祈求的呻吟:“太阳。太阳。”  相似文献   

8.
诗歌语义建构涉及体认者、以现实为基础的信息结构和语言编码形式等因素。在《卡斯提尔》和《婚姻》两首诗里,格丽克分别从历史和生态角度建构语义的信息结构,并通过非时间性关系、隐喻和反复等语言手段来编码沉默的、隐含的、图式性的意义,从而唤起诗人和读者共情。  相似文献   

9.
《沉睡在森林里的鱼》以真实而畸形的母爱悲剧为创作原型,描述了群体市民生活中部分家长重视学历,迫使孩子无奈地接受一连串考试与竞争的现象。这部作品准确地聚焦了当代日本中产阶级家庭主妇生活的压抑和痛苦,较为细腻地刻画了五位角色各异的母亲形象。母亲们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功近利的心态的驱使下,暗中攀比、彼此猜忌,最终不堪重负,迷失在比较、自卑、嫉妒、不安的森林深处,从而彰显了人性的善与恶。  相似文献   

10.
人性探索一直是村上春树致力的文学主题之一。他的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一出版问世,便受到了各种各样的褒贬不一的评价。在这部充满幻想与隐喻的神化式小说中,作者在解读了现代社会暴力及人的主体命运的同时,再次暗示了"另一世界"的存在。面对人在现实社会中的主体性迷失,以及应以何种姿态应对生存,作者却试图以"另一世界"的形式来逃避。  相似文献   

11.
与传统时空经验的叙述方式相比,法国左岸派代表作《去年在马里安巴》的最大突破在于:"去年"正是不断涌动着的"当下"本身,在对"去年"的不断召唤中,"马里安巴"以及"情爱"活生生当场释放出来,而一个作者与读者直接"共在"的自由空间也同时开放了出来。  相似文献   

12.
《呼兰河传》可以说是最能体现萧红文人自觉的一部作品。作者以独特的散文化艺术风格和充满女性关怀的视角,以"寂寞独语"的叙述方式,勾画了松花江岸呼兰小城的风土人情以及那里人们的愚昧麻木的生活,发出了"改造国民性"的呼喊。整部作品就像一条静静流淌着的小河,看似波澜不惊,却处处暗涌着情绪。《呼兰河传》有着巨大的审美张力,其"散文化"和"诗化"的叙事特征,造成了小说语言的陌生化,也造成了故事当中的许多"空白点",激发了读者阅读与探究的兴趣。另外,《呼兰河传》里还充斥着反讽的叙事特征,使小说以一种"含泪带笑"的方式来完成国民性的批判,以此实现作者对现实世界和人性世界的深层揭示和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13.
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只爱陌生人》中作为"他者"存在的女性处于"失语"状态或成为受虐狂,而作为"自我"存在的男性却身染"女性气质"或心理变态,他们共同陷入危机之中。通过分析女性"他者"与男性"自我"的危机,笔者认为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价值观最终导致两性的扭曲与不安,而小说表达出麦克尤恩对当代社会语境下女性,尤其是男性生存境地的忧虑。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的五个重要梦幻与“黄粱梦”有着深切的历史渊源。“黄梁梦”最早见于《列子》,经过唐传奇、元戏曲、明代拟话本小说和清代笔记小说的发展和演化,形成了独特的幻化时空和哲学内涵。曹雪芹将“黄粱梦”纳入到《红楼梦》的叙事中,在黄粱梦的基础上进行巨大转换,使《红楼梦》形成了独特的幻化时空和天人合一的宏伟结构,这种叙事结构体现着曹雪芹深刻的哲学观。  相似文献   

15.
但丁的《神曲》在结构艺术上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从情节线索来看,《神曲》接受了《奥德修纪》和《埃涅阿斯纪》的影响,巧用漫游经历,设置穿线人物,统领文本结构,但丁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以主题划分“类”来叙述故事;在框架结构上,受阿拉伯东方文化的影响,是一种螺旋上升的立体结构。《神曲》还受到古希腊“三联剧”的影响,并把其与宗教观念中的“三位一体”相融合,使“三”有了神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汉代人之评价屈原及其作品,不仅仅是带来了相关史学和辞赋创作的发展而已,以贾谊、司马迁、班固为代表的诸学者、辞赋家还在吸纳儒家和道家部分思想的基础上,重塑了一种哲学理论——“智”学,并启发了新的审美方向——山水之域。“智”学的本质是强调士人“自我”的价值,表现为在“臣——君”关系中为“臣”这一群体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智”学理论中的“出走”思想为后来不得志的士群体退隐山水之域提供了哲学支撑,而其所追求的“自乐”“逍遥”精神则使退隐者开始留心于山水之美,从而形成了“自我——自然山水”这一新的人生关系。此关系在古典哲学、美学与文学中的影响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国际主义成为世界政治思潮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透过《太平洋》等杂志的引介,"五四"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以威尔逊为代表的国际主义及国际联盟思想是战后国际政治的新兴势力,并可以成为中国建设民族国家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郭象关心万物的"性",他给予"性"以"分"、"当"、"极"的规定性。但是"性"只是理性思维下的产物,它作为理性的规律性要求是很难达到本体的。为了消解这种主体与"性分"之间的知性关系,必须上升到更高的程度之上。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作出“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理论预判,然而当代资本主义非但没有灭亡,还迎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这是否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证伪?哈维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建构了“时空修复机制”的系统理论,探究了时空修复化解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运行机制及其局限性。这既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幸存提供了解释力,也揭示了“时空修复机制”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悖反性,进而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域接续论证了当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革命性的科学理论必将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新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的兴起,实质是大卫·哈维的“第二块危机理论”和“第三块危机理论”在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中的初步应验,揭露了“时空修复机制”内在否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四部小说。本文试从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角度解读这部作品,通过对美国一个华人移民家庭中的三代女人作为父权和主流文化的“他者”的经历进行分析,探讨她们是如何在双重边缘性境地中认识和找回自己的身份,发出表达自己的声音,并实现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