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安顺 《创新》2007,1(5):19-24
中国文化历经五千年薪火相传,顽强生命力源于她时外来异质文化具有选择与熔铸的融合特性。任何外来文化,只要找到与之相通的融合点.都可以经过转换,成为中华文化血液的一部分。中华文化正是在不断融合外来文化中壮大生机,丰富内涵,升华境界;也正是融合引起的激荡,涤除了身上的惰性,使之更加汪洋恣肆,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2.
《学问》2010,(3)
"闯关东"与"走西口"是对清代从中国内地向西北部与东北边疆长久移民活动的整体概括。从中国历代王朝的历史进程来考察,可以说,这一移民活动,生动地展现出内地与边疆互动与一体的历史变迁。研究这一社会问题的发生、发展及其社会意义,对于现实与未来的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3.
神道教是日本人所独有的宗教信仰,它是在日本固有信仰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外来文化而逐步发展形成的民族宗教.神道教首先是一个历史产物,按其发展阶段,可以大致分为自发的原始神道、神佛接触的神社神道、国家神道、现代神道四个阶段.同时,神道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日本历史上曾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神道教是大和民族成长的要求,是日本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神道教是构建近代日本民族国家的文化基因;神道教是近代日本对外扩张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摒弃政教合一,回归神道本性的现代神道教是现代日本精神生活的主要支柱之一.探讨神道教的历史变迁及其影响,对于正确认识日本独特的思想、文化、民族心理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精神和意识表征.人的实践的丰富性塑造了文化的多元性,多元文化的交流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推动力,但多元文化的交流又会引发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冲突,而在阶级社会里文化冲突又表现为阶级冲突,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一定历史阶段上的表现.马克思追求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理想为我们揭示了多元文化从冲突走向和谐的必然历史趋向.  相似文献   

5.
康家玮 《社科纵横》2012,27(12):133-134
都市化是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体现,其进程反映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不断调适的过程.都市民族文化变迁既需要少数民族自觉和主动适应新环境,又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继而期冀构建都市和谐民族社区.  相似文献   

6.
李艳中 《社科纵横》2009,24(6):119-124
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文化价值伴随经济政治改革开放发生了分层裂变,首先发生的是社会的利益主体分层裂变,然后随之而来的是社会文化价值分层裂变。与此同期的全球化趋势出现了各种文化的交汇激荡,对于中国文化既有机遇亦有挑战。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息息相关,中国文化发展成为时代的战略主题。在这一时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织,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交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需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多元文化交织发展。  相似文献   

7.
孙秀峰  何静  杜小燕 《社科纵横》2009,24(11):112-113,119
“文化心理”是“指一定人类文化经由个人、群体、民族心理世界的功能性习知、承传与创设等的历史与现实的交互活动”。青年合理的文化心理是培育军队文化的推动力。从当代青年军人的文化心理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到,青年军人传承了军队文化的精髓并吸收了对多元的外来文化,并形成了相对合理的文化心理。但在信息时代文化交流的影响是纷繁复杂的,应时刻保持清醒,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袭。要努力构建青年文化心理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不断塑造新时期军队文化。  相似文献   

8.
不同历史时期,中央政府在东北北部分别实行过"羁縻统治"、镇戍体制和郡县制度.清朝初年,由于沙俄侵入黑龙江,引起清朝政府的高度重视,故先后在宁古塔和黑龙江驻军,镇戍体制正式形成.这种体制对后来的移民活动,以及区域文化变迁都起过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肖勇  阮红梅 《唐都学刊》2008,24(3):112-115
翻译活动在晚清文学观念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文章首先以翻译中的多元系统理论分析了在晚清(1894-1911)这一段历史时期,文学体系内出现了翻译文学得以繁荣的两个条件;接着结合翻译研究中的一些理论成果和传播学中的"文化增殖理论"来分析当时的翻译活动如何构建晚清的新知识结构,并说明了这种新侣知识结构成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知识主体并重构了他们的价值体系和分析事物的方法,特别表现在文学创作方法的创新,文学评论方式和文学观念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0.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新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使街头政治异常活跃.晚清街头政治对当时的社会政局和制度变迁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也为当代中国政治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100多年来,在香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同英国殖民主义文化以及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既互相碰撞、冲击,又互相渗透、融合,形成了中西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的多元混合体。同时,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形成两者之间双向反馈。因此,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创造绚丽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达到文化的共同繁荣,具有一定的意义。一、香港文化对内地文化的影响和作用香港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特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对内地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香港文化融合中西…  相似文献   

12.
东北振兴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木西  和军 《求是学刊》2006,33(6):50-55
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东北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产权制度、市场制度、政府管理体制等正式制度变迁相对落后,这与东北文化、习俗等非正式制度相对不支持正式制度变迁有关。通过比较东北与国内发达地区正式制度变迁、东北与浙江文化及非正式制度变迁的差异,可以证实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内生作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创新是东北振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莫法有 《浙江学刊》2001,(1):177-179
本文概述了中国历史上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若干片断;指出处来文化能否在中国生根,关键在于它能否适合中国政治社会的需要,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文章论述了兼容并蓄传统对于建设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处"中西"、"古今"关系问题提出有关主张.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域文化研究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大背景下提出的。东北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地域文化共同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成为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文化资源。东北地域文化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东北民族的变迁与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变,东北地域文化的特质及其表征形态,东北文学艺术,东北地域文化与东北亚区域文化的交融与比较,东北地域文化与东北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等。研究东北地域文化,对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宋全成 《求是学刊》2014,41(6):185-191
多元文化主义是西方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来面对多样性的族群、语言、文化和宗教的矛盾而实施的一项成功的社会政策。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穆斯林移民在欧洲,特别是西欧国家的迅速增长而导致的欧洲伊斯兰化的担忧加剧,国际上反恐政策诱发的欧洲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内的穆斯林族群与主流族群的分裂以及穆斯林移民的伊斯兰教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冲突,对当代欧洲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构成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尽管西欧各国政要纷纷抨击并宣布放弃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但实际上,完全放弃多元文化主义、重新恢复到同化的单一社会政策已几无可能,新型的多元文化主义是实现欧洲国家族群和谐、宗教文化共荣的唯一路径。  相似文献   

16.
邱仁富 《学术交流》2007,(11):37-41
和谐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全体成员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文化共生与和谐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和谐文化是在文化共生基础上形成的高级形态,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文化共生具有结构性的特征,其横向结构表征为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多元文化共生,国家内部多民族文化之间的多元共生,不同文化群体的共生和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共生;其纵向结构表征为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之间的共生;其立体结构表征为文化共生的形式维、内容维与和谐维。和谐文化具有层次性的特征,包括低度和谐、一般和谐和高度和谐,它是由初级不断向高级发展的文化形态。文化共生的结构性与和谐文化的层次性昭示了多元文化发展的递进式、螺旋式上升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东北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古文化与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出土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材料十分丰富。研究结果表明,早在中更新世时期人类就已居住在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到了晚更新世已基本遍布东北各地,中国东北很可能是古人类及其文化向东北亚地区分布和传播的必经之路。东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分属于早、中、晚三个不同的时期,自身特点鲜明,依制作工艺可区分为大石器、小石器、细石器三个不同的工业类型。东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环境几经变迁,古气候出现了温暖湿润、寒冷干燥、温凉湿润、寒冷干燥四个不同阶段,相应产生的森林植被景观是森林—森林草原、干旱或半干旱草原、疏林草原和森林草原。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叶以来俄罗斯文化在东北地区传播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戈 《学习与探索》2003,(5):121-123
19世纪末叶以来俄罗斯文化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传播,首先表现为在移民到东北地区的俄罗斯各族群内部的延续,其次是向与上述族群发生直接接触的人或人群中传播,最后是间接传播到其他地区。其中直接传播又具体包括家庭、邻里、学校、单位等四种途径。俄罗斯在东北地区的移民不但规模大,而且移民的主要类型是贫民,特别是农民,从而使得俄罗斯文化在这一地区传播的力度要远远大于近代英美、法、德等外来文化在中国其他地区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俞曦霞 《浙江学刊》2023,(2):217-224
移民文学中的多元文化书写呈现出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新的叙事风貌,展现了不同文化博弈交融的特质,也是欧洲传统殖民关系在全球化过程中不断演变的重要体现。英国移民作家、诺贝尔奖得主奈保尔和石黑一雄是其中的两个典型。奈保尔家族祖孙三代的多重移民经历促使他围绕自我探寻历史真相和殖民体系的当代烙印,体现对多元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的复杂态度。石黑一雄的母国文化认同使他接纳近代日本追随西方的国家意志,西方文化的内部迁徙使石黑一雄成为当代英国作家的代表。他们的非虚构作品和反乌托邦小说丰富了全球化时代的移民文学,多元文化认同昭示了全球化进程实际上是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共生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正> 清代是中国人口长足增长的时期。但在清代二百六十余年间,北京地区各州县人口,增长却一直极为缓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满洲贵族定都北京之后,在迁移大量旗人于京师的同时,还迁来了大量供役使的旗下人口(奴仆)于京畿五百里内,圈占土地,建立旗庄,与土著汉人杂处。地处近畿的北京地区各州县是当时接受这些“东北移民”的重点地区。因此探讨清代北京地区州县人口的变迁过程和规律,进而确定清初各州县接受“东北移民”的数量,才能解决长期悬而未决的清初畿辅地区容纳的“东北移民”数量问题。清代,属于今北京地区的州县有大兴、宛平、通州、房山、昌平州、平谷、密云、顺义、怀柔、延庆州、良乡等十一个。①本文即以这十一个州县的人口为讨论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