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陆群 《民族论坛》2009,(10):45-47
<正>湘西酉水两岸古丈、保靖、永顺的土家族聚集区,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期间都会举行一年一祀的"社巴日"祭祖,土家语即"做摆手"。古丈县断龙乡田家洞的社巴节,选在每年立春  相似文献   

2.
短消息     
《民族大家庭》2022,(4):62-64
<正>长阳举办“多彩土家·幸福长阳”中华民族一家亲民族服饰展“文化周”活动2022年7月4日,由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主办,县委宣传部、县民宗局、县文旅局、县文联、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承办的“多彩土家·幸福长阳”中华民族一家亲民族服饰展演活动在长阳文化馆剧场举行。活动现场,长阳夷水女神文化公司等民族服饰企业精心设计的节日盛装、生活时装、工装等近100件作品,在民族时装T台上竞相亮相,  相似文献   

3.
张家界:走出民俗旅游的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张家界以土家族民俗为主的民俗旅游持续升温,土家商店、土家餐馆、土家土特产比比皆是,“土家风情园”、“巴楚遗郡”、“社巴古城”陆续建成。但是,在土家热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对土家民俗的误导,影响着民俗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1.规范土家语的使用。语言是民族构成的要素之一。现实中对土家语的  相似文献   

4.
早在商周时期,土家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湘、鄂、渝、黔四省接壤地区, 受地理环境、自然和经济条件影响,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习俗文化土家族习俗文化丰富,风格迥异,主要反映在其居住、服饰、婚娶、生育、节日、丧葬和日常劳动等方面,西兰卡普、吊脚楼等有很强的生活实用性,“过年”、“社巴节”、“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则带有很大的游乐性质。二、语言文化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羌语支。土家族有两个方言,即:南部方言(现有4千多人),北部方言(有17万多人)…  相似文献   

5.
刘祖国  张皓  杨子汀 《民族论坛》2005,(8):F002-F002
“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5月24日,在湘西自治州龙山县靛房镇举行的第二届土家族社巴节真实地再现了古诗中这个盏大恢弘的场面。龙山县地处湘西最北端,是土家族聚居地。位于洗车河畔的靛房镇因为完整地保存了瑰丽多姿的土家族传统民问文化艺术而被誉为全国“民间艺术  相似文献   

6.
清代雍正间土家族地区基本完成改土归流,因汉文化的大量迅猛的传播,土家民族文化发生急剧而深刻的变化,汉化趋势异常明显.作为土家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变化趋向亦然.在与汉文化的交流碰撞中,通过对汉族节日一定的过滤、改造和变移的选择性吸收的基础上,土家族节日文化以几种情形得以保留下来:一是仅仅借用汉族节日形式而将之变成自己的民族节日,二是移易汉族节日基础上增设自己节日,三是在汉族节日基础上迭加带有民族特色的民俗内容,从而不断丰富土家节日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文化符号是传递信息、凸出主题、达成共识的重要介质和载体。中国节日题材绘本从传统文化节日中汲取资源,运用绘本特有的文学叙事功能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中国节日题材绘本在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中,运用中华文化符号突出“有形”之美、呈现中华文化符号力图“有感”于美,令读者在阅读中实现“有效”共享中华文化符号价值,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8.
石磊  薛蕾 《民族学刊》2021,12(5):1-9, 106
从政治、文化和经济等维度来看,中华民族始终是连续的超稳定体系,多民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携手共进,这是中华民族自然空间、历史起源、文化发展和媒介叙述共同作用建构的。这些“各美其美”与“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景象,值得影像媒介去系统化深描。各民族节日影像志以一种深描的方式,从根深蒂固的民族节日文化中,洞察鲜活的中华各民族文化新常态: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各具特色”,少数民族节日中地方文化与官方话语“和而不同”,社会关系和社会变迁嵌入影像叙事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时代之音”,由此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自信与自觉,建构起丰富的民族形象和文化肌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火把节漫笔     
节日,是民族的盛典。在中华民族这棵大树上,各民族都以自己独特的节日风俗而大放异彩。我曾经领受过跑马溜溜的山上藏族“转山会”的虔诚;观光过苍山洱海边白族“三月街”的风流;接受过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的洗礼;体验过大小凉山彝族“火把节”的狂欢……这些,都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其中,最为热烈,最为奔放的莫过于“火把节”了!  相似文献   

10.
杨琤 《中国民族》2007,(5):37-37
4月21日。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达斡尔族馆重建落成仪式暨第三届北京达斡尔支持教育奖励大会在中华民族园达斡尔馆前拉开帷幕。中华民族博物院、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北京市民族联谊会、慈善协会的领导,在京的达斡尔族大学生、研究生等100多人参加了活动。北京达斡尔联谊会会长安平平、支教会主任杜兴华向中华民族博物院赠送了锦旗及达斡尔族青年著名书画家吴晓光先生创作的双骏图。会长安平平、中华民族园总经理王平女士等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相似文献   

11.
《民族论坛》2012,(10):68-68
近日,从第三届中国民族节庆峰会传来消息,湘西州土家族合巴节在报名参评“最具特色民族节庆”的200多个节庆中位脱颖而出,在被评选的10个“最具特色民族节庆”位居榜首,成为该州及中国土家族第一个“国字号”节庆品牌。  相似文献   

12.
龙舟     
壮、苗、傣、白、土家等诸多南方少数民族均有在节日赛龙舟的风俗。比赛时,水面上水花飞溅,锣鼓喧天,两岸观众欢声笑语。加油助威,充满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相似文献   

13.
乔姗姗  党垒  张继焦 《民族学刊》2021,12(6):11-18, 116
文章基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三个维度:“民族-民族”关系视角、“民族-国家”理论视角和“国家-民族”理论视角。 三个维度各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要求,且彼此联系,相辅相成,显示了以“56个民族-中华民族-国家”为主体的不同研究层次:基础层次的民族关系发展;中间层次的中华民族构建;目标层次的现代国家治理,三者共同构成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体性认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持续推进并走向完善,提供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6月11日,在湖南龙山县召开的土家织绵研讨会上,国家轻工部一位负责人将“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证书、奖金和金牌,颁发给了该县土家织绵厂技术顾问叶玉翠。土家绵是湘西土家族地区一种编织工艺品、堪称民族工艺园中的奇葩;而湖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学会名誉主席、省美术协会会员叶玉翠,则被当地土家、苗、汉各族群众公认为是土家织绵的传人。  相似文献   

15.
顶着七月流火,我们去土家山寨双凤村。去那里,我们是为了寻访一位名叫田仁信的土家老人。老人今年68岁。45年前,即1957年的9月,当时土家族作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刚刚被确认不久,田仁信老人也还是一个后生,作为土家族的代表应邀专程去首都展示“土家风情”。今年5月,首都“中华民族园”开园,园中设立土家寨,老人二上北京,又一回去展示了“土家风情”。古老奇特的“土家风情”由田仁信老人向世人展现,因而他被称为“土家第一人”。老人世居双凤村。双凤村,地属永顺县的和平乡,坐落在海拔700余米的双凤山的山顶上,距永顺县城20余公…  相似文献   

16.
吴桃 《民族学刊》2021,12(10):23-28, 118
民族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传播高地”和“坚强阵地”,打造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金课”是民族教育教学改革的显性呈现,是贯彻好和落实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推进民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培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金课”,以“科研+教学+田野”的叠加路径丰富课程内容,突破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局限,倒逼教学课程在内容和方式上不断创新和改革;践行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金课”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中华民族大团结“强筋壮骨”,彰显民族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特色和优势。民族高校丰厚的沃土涵育着56个民族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徜徉,擘画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图景,成为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典范窗口”,为全国高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方面起到了典范引领和示范样板的标杆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蚂节是红水河流域壮族极具农耕色彩的节日。在壮族与汉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其文化要素与内涵不断丰富,壮族神器铜鼓与汉族神兽实现互通,壮族文化与道教文化得以互融,壮、汉民族以仪式为纽带“同祀共欢”。壮、汉民族通过“互鉴”的途径达成“共享”,从而实现彼此文化的交融。蚂节也因此发展成为整合壮汉民族关系的节日庆典。这一鲜活案例不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微观体现,而且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对于从多维度探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五族共和”思想蕴含着“中华及其‘各族’”的观念,呈现出“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二重面相”。由五族共和的二重面相引发了民国初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两条进路,即合国内诸族为一人的“民族融合进路”与国内各族当一视同仁的“各族平等结合进路”。同时,“两条构建进路”在民国初创阶段相互交织、相互依存。之后,国共两党的路线分殊及其民族观念、国家观念的分歧在客观上导致了相互依存的两条构建进路的分离。而五族共和开启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两条进路的互动依存,以及两条进路分野之后的结果及影响,对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启示:一是要辩证的看待国族整合与民族平等的关系,意即整合中实现着平等,平等中孕育着整合;二是应在“各族平等结合进路”延续下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路径(民族团结政策机制等)之外,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国家民族机制、国民化机制等;三是要从国家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中国崛起阶段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从国家认同的视角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涵。  相似文献   

19.
在风景秀美的清江画廊,在绵延起伏的鄂西林海,在土家女儿会的故乡恩施市,历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至今还保持和还传承着一个古老神秘又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习俗——拦社,又叫恩施社节。  相似文献   

20.
黄彩文  沈彭 《民族学刊》2021,12(11):70-77, 129
云南省永德县布朗族的“贡母”节起源于送归布朗族传统的“拱木”会,是永德布朗族重要的民俗信仰活动。当地布朗族文化精英为了在现代社会变迁中拓展布朗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弘扬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与地方政府合力推动重构了“贡母节”,由此重塑了地方社群的传统仪式与文化空间,并使之成为维系布朗族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这种“传统的发明”、节日的再造和“非遗化”的传承不仅有助于提高布朗族的民族自豪感和社区凝聚力,维护中华文化多样性,而且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永德布朗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