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对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收录的1996-2020年有关国内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659条文献数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发文量、研究者、研究机构、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方面的分析,得出了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发展现状。同时,各项分析数据显示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重微观轻宏观;研究领域不均衡;语料库建设仍需加强;跨学科支撑不足;本土理论缺乏。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促进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中国知网近十年(2008年9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发表关于语料库翻译学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建立文献数据库,并对其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发现近十年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主要是在哲学与人文社科领域,且文学类研究占绝对地位。主题方面,文学典籍研究依然是主导地位,政治研究和范式研究开始进入研究者视野。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当前语料库翻译学发展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我国语料库翻译学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将语料库语言学与批判话语分析相结合,以英国主流纸媒在奥运后涉华报道为对象,建立约379万字的语料库,对高频词指向及议程设置、关键词指向报道事件及S+V+O(China)+C类联接进行剖析,批判性探讨英媒针对中国国家形象报道时的特征、立场及议程设置。研究显示:英媒涉华报道主要集中在经济及政治领域,涉及文化方面较少;英媒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报道稍带负面性;相较于早期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中国在国际范围内的国际形象已经得到相应提升,但从国家层面直接进行形象宣传的方式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批评话语分析旨在揭示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对单篇或少量文本的定性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定量研究方法,对《纽约时报》中的金正日逝世报道进行语篇分析,通过生成主题词表、检索高频词、观察索引行等技术手段,可实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并揭示在新闻语篇中意识形态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语料库翻译学是语料库语言学和翻译研究的结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注重描写和实证。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是语料库翻译学的一个分支,为译者风格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介绍了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的研究方法,并对国内外在这个领域内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能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7.
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奥巴马电台演讲中出现与中国相关的语言进行认知隐喻分析,从而得出其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深层含义。从语言表面含义到政治经济方面的引申得出奥巴马眼中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8.
以Fairclough三维话语概念模型为理论框架,运用语料库研究法,从高频名词、动词、主题词及其索引行、情态动词等方面入手,描述了《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2003—2022年)的文本语言特征及其所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并从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层面阐释了国家形象的成因。研究表明,《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所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主要呈现出统筹全局,锐意进取,以人为本,开放、自信、包容,具有亲和力等特征;这些特征的成因涉及文本的生成机制、译者的翻译理念、中国政府的施政实绩以及宏观层面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国家意志等。  相似文献   

9.
《泰晤士报》作为英国第一大报,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它刊登了一系列国际新能源发展动态的相关报道,构建了独特及持续性的新能源话语。自建“《泰晤士报》新能源报道语料库”(2002—2021年),采用语料库辅助的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框架,通过主题词、搭配词、索引行分析新能源话语的特性和倾向性:英国全面致力于新能源发展,新能源的相关报导持续增长;传统能源逐渐向新能源转型,财经是影响新能源发展的主要因素;新能源发展涉及多个领域,关涉多个国家和地区,反映了复杂的国际关系。《泰晤士报》的新能源话语多角度展现了英国新能源战略;正面构建中国能源形象的同时,也出现了某些负面甚至误解的话。深入了解《泰晤士报》构建英国政府新能源战略及其话语的策略,为构建积极正面的中国新能源国际形象提供参考:一是以实际行动做好新能源发展工作,二是形成中国的新能源话语体系,三是借助国际媒体讲好中国新能源故事。  相似文献   

10.
《纽约时报》在对中国环境形象建构中投射了传播者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通过互文、隐喻、过度词汇化等手法,建构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下的人与环境失调、放任技术盲目发展的环境弗兰肯斯坦、政治管控背景下的环境积极分子抗争、崛起政治大国的国际环境话语权争夺等不实中国环境镜像。应用费尔克拉夫的批评话语研究理论,从言语描述、话语实践解释、社会实践阐释三个维度对《纽约时报》环境新闻语料库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该报话语实践背后的社会化权力和污名化中国环境与中国形象的铺垫效果。在中国主动发声的形象“自塑”建构进程中,需要提升中国形象话语建构与传播的“科学性”与“跨文化性”,以强化中国形象建构的认知范式与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对文化语境的有效处理是翻译成功的关键。以文化语境为视角开展翻译研究,有利于促进翻译理论及实践发展。以中国知网(CNKI)2003—2012年收录的关于翻译文化语境的学术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从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两方面回顾近十年国内研究概况,在此基础上总结研究的成就、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促进翻译文化语境理论研究,继而带动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2.
外宣翻译是一国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窗口,对提升国家软实力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外宣翻译错误较多,影响了外国受众对我国国情的认知和理解,影响了对外交流和传播效果,还不同程度地损害了我国的国家形象。坚持外宣翻译原则,重视国际话语权,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并大力培养外宣翻译人才,以及将系统的外宣翻译研究纳入国家语言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早期译介(1856-1920)经历了西方传教士的最初评介、清末思想家的大力倡导和清末翻译家和演艺界的改译和演绎几个阶段,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和译介深受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影响。目的语读者需求和目的语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是造成莎剧中国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运用CLEC,WECCL和BROWN语料库对比分析中国学习者英语作文中存现句否定式的使用特点,结果表明:中国学习者过度使用there is no句型,过少使用there was no和therehad been no句式;there be not句型在中介语中有交替使用的现象。此外,英语专业学习者有否定式缩略句和there will be no句式过度使用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多元视野下中西诗学意象翻译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诗歌的本体(Ousia substance)是意象,作为一个融通中西翻译诗学重要的研究对象,中西意象翻译研究呈现出理论构建多元化.从翻译哲学的角度看,单一的一元标准让位于一个更加宽容和实用的多元翻译系统群.意象翻译研究要形成一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以达到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此种研究对中国翻译建设和发展也不无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英语课堂中,实习生的课堂反馈语与优秀英语教师的课堂反馈语在类型和使用场合上是有差距的,他们的反馈语对学生学习热情的影响各不相同.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1)从教学录像中考查:在课堂中,哪一种类型的教师反馈语使学生表现更为积极和活跃?(2)通过语料检索软件Antona3.2,统计不同类型的教师反馈语使用频率和调出语料...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利用语料库的翻译系统有效地解决在不同语境下的语言转换问题,即机器翻译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指出通过检测现在最具代表性的基于庞大互联网语料库的翻译机"谷歌翻译"的模型,能够解决它在商务文本翻译中信度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高校外事文本的语篇类型,外事文语篇兼具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结合功能翻译理论分析外事翻译的特点,采取了交际翻译方法、编译法等方法,实现高校外事语篇的在目的语言中的功能对等,达到对外交流合作的预期效果。同时,也为外事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一个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未来中国休闲研究的关键问题,28位从事休闲研究的中国学者参加了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主办、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联合承办的2013年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及期间的研究项目,这些学者还成为该项目的受访者。运用序列解释混合法对28位专家进行意见征询和反馈,最终,中国学者确定了如下9个休闲议题:时间利用、休闲与幸福(生活满意度)、公共政策和规划、家庭休闲、需要和动机、技术变革、休闲空间和资源、休闲教育、休闲与传统文化。这些领域反映了中国文化与社会焦点的影响力,对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国社会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对如何改善休闲服务供给问题具有重要启示,同时也对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外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问题近年来在学术界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而对外语类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证研究却相对有限。通过一项涉及江苏省四所高校近四百名英语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辅以其它实证研究手段,从"学生视角"重新审视英语专业学生思维弱势的现状,显示:"思辨缺席"在英语专业学生中确实存在;学生对此问题尚缺乏应有的认识,且在实际行动层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思辨问题与当前的考试考核方式直接相关,并将"教育体制的改革"视为当务之急。学生对于改革的强烈呼声和提高思辨能力的迫切愿望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一种责任和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