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对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收录的1996-2020年有关国内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659条文献数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发文量、研究者、研究机构、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方面的分析,得出了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发展现状。同时,各项分析数据显示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重微观轻宏观;研究领域不均衡;语料库建设仍需加强;跨学科支撑不足;本土理论缺乏。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促进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语料库翻译学是语料库语言学和翻译研究的结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注重描写和实证。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是语料库翻译学的一个分支,为译者风格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介绍了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的研究方法,并对国内外在这个领域内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能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3.
现代语料库语言学与描写翻译学的研究成果为语料库翻译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一种实证研究方法,语料库翻译研究以现实的翻译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科学的统计与分析方法,客观地描述翻译活动本身的规律.该研究方法被广泛运用于研究翻译普遍性、翻译规范、译者文体等方面,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但目前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内容与视角还比较狭窄,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进一步拓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小型双语平行语料库,以近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总结出政治文献中泛义动词结构“搞好”的翻译方法——直译法、清晰化动词的译法、动补化译法,证实了政治文献翻译中泛义动词结构突出的显化倾向,同时也进一步证明小型双语平行语料库在翻译实践和研究中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它肇始于中国,发轫于2001年。生态翻译学填补了译学“生态维度”的系统研究空缺,促进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本文分两个阶段回顾了2001年以来中国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状况,就其发展历程、研究队伍、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进行纵向总结研究;就存在的问题或缺陷进行了剖析;对生态翻译学的未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指出未来生态翻译学研究要加强理论研究的系统性、拓展应用研究的深度、完善研究方法和壮大研究队伍,培养领军人物;期望能够对当前和未来的生态翻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翻译学中的文化转向这一译学理论使翻译研究范式从纯语言层面转向文化层面,为翻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文化转向在扩展研究领域、开拓研究思路的同时,也使翻译研究的边界日益模糊,因此,我们应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看文化转向对翻译学的影响.面对文化转向研究的现状,研究者们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明确译学的任务,更新译学观念,拓展翻译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综合性研究范式,语料库译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通是其诞生发展的重要动因,然而学界鲜有以其学科关联为对象的研究,且现有论述多罗列学科门类而疏于分析阐释。文章以1993—2021年间WoS刊载语料库译学研究文献为数据,通过绘制知识图谱,结合WoS学科分类、引文统计,以及帕累托分析法,尝试厘清语料库译学学科关联的主要门类、亲疏关系、关联学理及发展趋势。研究表明:语料库译学的学科关联内生于学科自身的继发性并在多个层面和维度展开;内部关联以“翻译学?语言学”为主要向度;外部关联延伸至计算机科学、文学与文化研究、教育与教育研究等数十门边界学科;关联整体面向于人文社科,且呈现出多元化、交叉性和综合性的趋势特征。   相似文献   

8.
语篇语言学理论在翻译学中的移植为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从语篇视角诠释翻译的本质,拓展翻译的意义,使翻译学的研究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文章针对我国现有的高校外语翻译教学,分析了语篇翻译理论对高校翻译课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作用,提出语篇意识的建立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中国知网近十年(2008年9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发表关于语料库翻译学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建立文献数据库,并对其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发现近十年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主要是在哲学与人文社科领域,且文学类研究占绝对地位。主题方面,文学典籍研究依然是主导地位,政治研究和范式研究开始进入研究者视野。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当前语料库翻译学发展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我国语料库翻译学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语料库翻译研究已成为翻译研究领域中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它以现代语料库语言学与描写翻译学的发展为方法理论基础,广泛运用于研究翻译普遍性、翻译规范、译者文体等方面。目前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内容与视角还比较狭窄,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进一步拓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机器翻译近年来受到国内译学界的普遍关注。以CNKI收录的12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为数据来源,以量化统计结合质性分析的方法,对60年来国内译学界探索机器翻译研究的历程进行了梳理与分析。研究发现:(1)机器翻译研究总体态势呈四个阶段:1950s的萌芽期,1960s-1970s的停滞期,1980s-1990s的缓慢发展期和2000年以后的快速发展期;(2)研究主题主要含语义研究,人机翻译质量对比分析和翻译人才培养等;(3)研究学者之间、学科之间合作亟待加强。该研究为梳理我国译学界探索机器翻译研究的历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近十年来发表在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上的部分翻译理论文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国内翻译界主要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比较广泛地将语篇语言学、语用学、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译论研究。本文从语言学视角,分别将上述语言学理论对译论研究发展所产生的效用进行了评述,并对国内语言学译论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3.
在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背景下,对单部作品、特定体裁的译介,无论是在翻译实践,还是在翻译研究层面,都引起了译界广泛重视。然而,将译作编成涵盖中国文学全/半跨度,综合所有重要体裁,塑造、传播整体形象的翻译选集却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文章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选集编纂传统,海外汉学界中国文学英译选集、国内对外文学英译选集的编纂概况进行了梳理;对选集编纂和作用发挥的一般机制、“翻译选集”不同于一般原文选集的特殊规律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内文学英译选集编纂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目前,国内译界对文学英译选集编纂的相关研究严重不足,对同属“选集”的共性部分与我国两千多年的选学传统相脱离,因“翻译”带来的新复杂性也疏于用当代译学加以阐释。未来,为充分发挥翻译选集在文学“走出去”中的作用,应将传统选学与当代译学结合起来,形成“译选学”研究,加深对此载体的认识。同时,应尽早推出同规模对外作品,摆脱此领域任由海外汉学“代言”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李霁野是我国翻译史上一位杰出的翻译家,译著丰硕,但目前学界很少有学者考究李霁野的译介活动。鉴于生态翻译学对翻译研究的可操作性,从“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视角考究李霁野的诗歌翻译,以其译著《妙意曲》中的诗歌翻译为个案研究对象,探究其诗歌翻译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方面所彰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及其采取的翻译策略,希望能为李霁野的文学翻译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5.
多模态翻译正逐渐成为翻译学科的热点研究领域。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相关文献,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绘制国内多模态翻译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了解这一领域研究现状。经分析发现国内多模态翻译研究虽近些年发展迅猛,但因起步较晚,学界关注度仍显不足,研究较为零散,研究深度和广度也有待拓展,且研究视角单一,部分概念界定不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较为相似。具体体现在:发文规模不大,刊物层次普遍不高,缺乏长期关注该领域发展的专门性期刊和研究者;现有研究多聚焦于翻译实践或翻译教学中的多模态特征及其作用分析,特别是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探讨影视字幕翻译。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推动多模态翻译研究,更好地服务当下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1976年至1989年是中国新西兰文学研究起步阶段。总的看来,这一时期中国新西兰文学研究呈现如下特点:研究范式从阶级论转向审美分析;以普及宣传为目的综述新西兰文学;毛利文学研究横空出世;同步追踪新西兰当代文学;曼斯菲尔德译评热潮。虽然研究成果绝对数量不算太多,但从纵向发展看,1976至1989年间新西兰译评构成了中国新西兰文学研究史上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7.
二十年来我国福克纳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译介出版、总体研究、作品研究三个方面全面回顾我国学术界近二十年来的福克纳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无论在成果数量还是研究力度上,福克纳研究都不愧为国内英美文学研究中的显学之一.我们已经翻译出版了福克纳主要的作品;我们从文化、宗教、神话、语言、创作技巧等多个方面对福克纳的思想和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然而,与国外福克纳研究相比,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重视三个方面的问题:(1)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和范围;(2)确立批评的主体意识;(3)加强对国外研究成果的翻译和引进.  相似文献   

18.
雨果是20世纪初较早为中国翻译界所关注的外国作家之一,本文对雨果作品在旧中国的译介和研究方面做了比较详尽的梳理。  相似文献   

19.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一度是我国外国文学翻译与评论界关注的热点。自1981年戈尔丁被介绍到中国以来,戈尔丁在中国的译介已有三十余载,而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加冕无疑是戈尔丁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的重要分水岭。通过系统梳理历史文献资料,尤其是追溯一些长期被忽略的文献材料,回顾戈尔丁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历史,发现译介过程中的问题,有益于今后的戈尔丁研究。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国外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器翻译已广泛应用于语言服务行业,国外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实证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基于“翻译研究文献目录”和“机器翻译档案馆”两大数据库,通过全面剖析译后编辑过程及产品评估、译后编辑效率影响因素、译后编辑工具与译后编辑者及人才培养四大研究热点,分析其研究进展与研究方法,阐述其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研究的启示,为国内相关研究以及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学科建设提供新视角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