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论河西地区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河西地区早在史前时期就有人类的活动、迁徙和青铜冶炼技术的出现及东传。历史上,自汉代武帝设四郡始,河西即成为"隔绝羌胡"、拱卫秦陇、经营西域的战略枢纽,对有效抵御并最终解除北方游牧政权的威胁起了关键作用。作为丝绸之路必经的咽喉要道,河西也历来是众多民族和东西方多种文化融合的舞台,对丰富、存续华夏文明,做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河西还曾创造出先进的农、牧、商复合型区域经济、绿洲灌溉农业等,成为盛唐时期最富庶、发达的地区之一。20世纪河西再度崛起,在许多方面重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认识、开发河西深厚的文化资源,对继承民族传统,复兴民族文化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 古代河西是民族杂居之地,羌、匈奴、汉族是其中主要民族。汉魏以降,北方各民族奋起参预政治,介入北方社会事务。适应这一形势,这三个民族也在河西地域中积极探索本民族的命运之路。这种探索活动,也就是它们历史作用的主要方面。一首先是羌族。汉代人讲“河西斗绝,在羌胡中”,又讲“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说明它是河西最主要的民族。魏晋以后,河西羌的命运不景气。当关陇羌赫然建立起后秦时,它只能在河西割据政权的夹  相似文献   

3.
2011年11月5-6日在西南大学举行的"西南民族文化与教育的人类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就民族文化与教育关系研究、西南民族教育发展现实问题研究、民族教育、文化发展与民族认同、民族宗教文化与教育、民族文化与教育的人类学考察展示、民族文化与教育的影视人类学、西南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新途径、民族教育与文化的多类型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并而引起对民族文化与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现"共生"这一问题的关注和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4.
论东汉对羌族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汉武帝设河西四郡,隔绝羌胡获得成功之后,在沉重打击了匈奴军事气焰的同时,也引发了汉朝同西羌的正面冲突。因之,在西汉时期就爆发大规模的羌汉战争。西汉政府在取得对羌战争的胜利后,设金城属国以处置内徙、降附的羌民。这一统治方式,对保障西汉时期西北边疆的长期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东汉建立后,一方面,大批羌民聚居于东汉边郡境内,受东汉政府的直接统治,另一方面,塞外羌人部落仍判服不常,并煽诱内附芜人反抗东汉政府。这一时期,羌族已发展成为西北各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且随着匈奴军事力量的逐渐衰落,羌汉关系在西北民族关系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处理羌族事务成为关乎国家治乱兴衰的头等大事。因此,对羌政策成为东汉西北民族政策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设护羌校尉领护西羌 以河湟为中心的西羌地区,是羌人活动的根本之地,因此保证这一地区的稳定,是保证东汉西北边郡安定的关健。东汉初,隗嚣割据陇右,联络西羌豪酋,对抗东汉政府。隗嚣灭亡后,西羌豪酋并未屈服,“先零与诸种勾结,复寇金城、陇西”,严重威胁东汉西北地区的安定。建武十年(34),东汉政府派来歙率盖延、刘尚与马援等进击西羌于金城、大规模羌汉战争爆发。从建武十年至十三年(34—37),来歙,马援等先后平定了金城、陇西的先  相似文献   

5.
"民族国家"是一个大概念,具有丰富的理论涵义。在全球化的视域之中,以"民族国家"为单位来阐释问题具有可行性与重要性,但它并不是一个浪漫的大同世界,在民族国家的疆域内部,显然存在着聚讼纷纭的话题。从文化研究视域考察"民族国家",将打开新的研究空间,为我们提供了发现被大概念所遮蔽的复杂维度,从而以开放的姿态来面对理论的挑战。本论文主要聚焦于面对"中国经验"时,"民族国家"阐释中国问题的有效性、民族国家的想象与影像形塑,以及从民族国家到后民族国家的话语变迁与理论契合。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8月12~13日,由新疆社会科学院杂志社《西域研究》编辑部主办的"历史上新疆与西藏关系"学术讨论会在乌鲁木齐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参会,提交论文近40篇,内容多集中在唐代西域与吐蕃、清朝新疆与西藏在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宗教等方面。现从以下六个方面概述此次研讨会主要内容。一、以宏观的视角考察历史上的新疆与西藏关系。张云《历史上新疆与西藏关系中几个问  相似文献   

7.
汉初思想家贾谊提出过若干重要的政治建议,其中多有因战略眼光的远大卓越形成重要影响者.<新书·匈奴>中发表的有关"备月氏、灌窳之变"的意识,是在认真体察西北民族关系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形成的真知灼见.贾谊相关建议与对匈奴的"三表""五饵"彼此照应,形成了北边战略的全新思路.后来汉武帝对匈奴战争中争取草原同盟国的外交努力,开通河西走廊的军事成就,在西域与匈奴的成功争夺,都可以看作是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施行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8.
古代历史上的河西,原是少数民族杂聚的地方。汉初,匈奴人游牧于此,控制了河西和西域,中断了中西交通,并对中原王朝造成威胁。汉武帝为了斩断匈奴右臂,曾派霍去病出击匈奴并获得了胜利,在这里设立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汉昭帝时又增设金城郡,谓之“河西五郡”。自是移民屯田,开通西域,不断经营,直至东汉,河西一直是一个安定富庶的地方。即使在王莽篡权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东汉未年,由于马腾、韩遂等军阀混战,使河西的经济遭到了极大破坏,人民死亡流徙,户口大量减耗,以金城郡为例,在东汉繁盛时,领三千八百余户,东汉末,被韩遂等“所见屠剥,死丧流亡,或窜戎狄,或陷寇乱”,竟至于“户不满五百”了。随着曹魏政权的建立,河西这块曾经繁荣一时的地方重新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经营范围。史载:“魏文帝即位,分河西为凉州”,“其剌史领戊己校尉,护西域”。由于曹魏政权的重视,河西经济很快就得到了恢复。在农业上,据《晋书·食货志》记载,旧  相似文献   

9.
文学风格与作家人格关系问题,古代有 "文如其人"说.从风格与人格、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入手,比较详尽地分析了风格与人格之间存在的种种复杂的对应关系.在审美创造中,风格与人格既有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不相适应一面.因此,对于风格与人格的关系应当作具体的考察,不能简单地视所有的风格就是人格的表现.同时,还要从传统思想、文化和历史背景等方面,考察了这一现象在我国产生的原因以及这一命题对我国古代作家的人格修养、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的深远影响. "文如其人"作为我们民族文学艺术创造和文学批评价值评判的一个优秀传统,它强调的是一个民族的某种优秀历史文化、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和独特的主体人格精神对文学艺术创造的决定性影响.在当今大众文化泛滥和个人低俗无根写作的语境中,重提这一话题,对于重塑当代作家纯正的人格与文格,重建文学作品优秀的思想道德文化内涵,宏扬作家主体人格精神和确立文学批评的道德评判标准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儒学与"六经"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是"六经"孕育了儒学?还是儒学推动了"六经"的形成?考察历史可以发现,儒家学者源于三代王官之职的"司徒"、"师儒",儒家经典则源于三代王官之学及相关文献典藏。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儒家学派具有华夏文化的自觉意识,积极继承三代文献典藏中的政治智慧、伦理价值、礼乐文化,从三代文献典藏中收集、整理"六经"文本,并作出创造性诠释。从文化渊源的角度来考察"六经"与儒学,可以说它们均是三代文明的产物;而从文化建构的角度考察"六经"与儒学,则应该将它们看作一种相互生成的关系,"六经"原典的思想文化孕育、滋养了儒学,儒学推动了"六经"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对民族交往有着诸多论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理论。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理论的分析,"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一带一路"战略首先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各民族间的交往,伴随着民族交往的扩大,我国民族关系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从短期看,"一带一路"战略将加快民族交往,从而使民族关系面临新情况。从长期看,"一带一路"战略为各民族成员的交流交融提供了契机,有利于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针对"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民族交往以及民族关系产生的影响,应采取相关措施积极应对,例如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宣传教育,增进各族群众相互了解;在民族地区大力开展城镇化建设,为促进民族交往和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在民族地区建设中心城市,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居住格局。  相似文献   

12.
在汉王朝边地事务的处理中,"北边"因匈奴的强大压力,首先受到重视。成功控制河西之后,汉朝向西域拓展,"西北边"的进取受到空前的重视。另一方面,两汉之际移民南下,江南的开发进入新的阶段,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向东南方向转移。对外交通南洋航道的繁荣,也使得东南外向发展的战略路径受到重视。所谓"东南一尉""西北一候",与"立候隅北""部尉东南"体现了两个战略方向的关系。东汉初年,西域政策有所反复。班超"定远"之后,形势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与知识学界之民族观一直在不断调整中摸索前进,国内知识分子赴疆之初所秉持的民族观念与新疆复杂百态之民族生存现状、动荡新疆政局应于一时权宜之地方民族政策之间发生着冲突与碰撞。20世纪20年代知识分子的民族观从传统的夷夏之辨逐渐向同胞观转变,30年代内忧外患中内地知识分子多视西北为中华民族之发源地,这与盛世才政府在新疆实施的民族识别政策构成外/内的话语空隙和情势对比,知识分子初到新疆之"人种博览会"的感性印象又与中华民族一体化的理性诉求构成同一主体民族观念之两面,40年代国民政府的民族政策更是在"宗族""民族""国族"之间摇摆不定。从国人游记视角考察民国时期新疆民族观念之衍变,有助于我们更好展现其问题的复杂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4.
侯宗辉 《甘肃社会科学》2012,(5):174-177,183
两汉之交窦融据守河西的初期,粮荒蔓延于整个河西地区。窦融集团因时制宜,先后采取核定吏员编制,缩减吏员廪食数额;纠察隐藏私占瞒报现象,完善粮食支出核查制度;禁杀马牛、安置随军家属,增加农业劳动力;打击私铸钱币与掘冢贩卖衣物等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法行径;以及颁布以谷为俸的官俸新制等等一系列举措,及时地解决了粮食危机。这为河西窦融集团成功地排解周边羌胡势力的夹击,保境安民,并支持光武帝消灭陇右隗嚣割据势力,平定巴蜀公孙述,完成全国统一战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斯《谏逐客书》说到秦王族消费喜好,体现出浓厚的外来文化因素,其中包括"骏良駃騠"。"駃騠"应是来自北方草原地区的畜种。"駃騠"的驯育,是北方草原民族的文化贡献。"駃騠"可能先入于秦,体现了秦与北方民族的交通往来和文化联系。汉武帝时代开通丝路,《盐铁论·力耕》所谓"骡驴馲駞,衔尾入塞;驒騱騵马,尽为我畜"的情形,可以看作中国古代畜产史上秦人引入"骏良駃騠"的续章。"駃騠"很可能是骡,也不能排除是野马等其他草原畜种的可能。相关考察,还有待于文献研究和动物考古相结合的进一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4,(11):82-86
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考察抗战时期沈从文、冯至的文学创作无疑是一个新途径。通过对他们的文学创作与"风景昆明"之间关系的钩沉,及对"风景昆明"的文学呈现,可以看出"风景昆明"作为一种文学地理空间对战时沈从文、冯至精神世界有着深刻影响。同时,这种研究视角为抗战时期的作家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考察路径。  相似文献   

17.
1990年前后,季羡林先生在数篇文章中反复阐述了一个观点:“从人类全部历史上来看,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目前流行全世界的西方文化并非从来如此,  相似文献   

18.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几度繁荣、几度衰落,其对构建中西交通、发展中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和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张骞通西域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发展起来,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各民族的文化生活。从304年刘渊称汉王到589年隋朝统一全国,这是作为经济文化交流渠道的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第一阶段,也是中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唐代的繁荣强大正是多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结果。蒙古征服中亚、西亚,统一中国,海内外交通畅通,丝绸之路重现往日繁荣,中西亚各民族仰慕中华文明,故西域人华化甚盛。元末以后,丝绸之路进入了衰落和几乎中断的时期,东西方各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之路。我国"一带一路"设想和建设,能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给丝路各国带来振兴的希望,使沿线各国人民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运用政治发展理论考察了"三个代表"与我国政治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从政治发展的主体、性质、主导力量、动力、基本途径、根本任务、实质、目标、趋势等方面阐明了"三个代表"对于我国政治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阐释了民族与民族国家建构,宗教与文化身份的构建,然后分析了民族与宗教关系模式的三种类型,并对"藏回"群体的民族身份认同作了思考和阐述,最后对政府行为中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处理方式作了简单的思考和要求。不论在民族学界或人类学界,还是在宗教学界,民族与宗教关系的谈论比比皆是,但都涉及于政府行为的话语,对这两个实体的真实关系的论述并不多见。本文试图从民族学理论与宗教学理论的范畴中,对此问题的解析作了一些简单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