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一)察合台时代的维吾尔族教育历史上,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1179—1242年)在接受了其父的分封,承袭西域为自己的领地后,将维吾尔人地域一并归入他管辖统治的势力范围之内,并施政管治。察合台系统治的这一时代,历史上称之为“察合台时代”。察合台的首府为阿拉木里克(今伊犁)。其时,著名的维吾尔学者和教育家斯拉吉  相似文献   

2.
为了维护西陲的安宁,明政府在嘉峪关以西设立了安定、阿端等七个卫所,史称关西七卫。关西七卫的设立,与元朝中期以来察合台后王集团在河西西部至畏兀儿之地的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元代西北历史的影响,充分考虑到了东部察合台后王集团在当地的势力,基本以察合台后王集团的分布为根据,早期七卫首领主要由察合台系诸王担任。元明二代,以出伯家族、安定王家族为首的察合台后王集团一直在发挥着防御西域各个地面和维护河西安宁的作用。结合元朝西北历史特点和民族源流去探讨明代的关西七卫,有助于我们真正弄清七卫的来龙去脉及明朝政府经略西北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1981年第2期《人文杂志》发表杨恩成同志的《骆宾王生卒年考辨》一文,很有说服力;但文中讲,“咸亨初,他随薛仁贵从军西域,滞留近三年。咸亨中,又由西域入蜀。”在史实上恐有出入。 《旧唐书》、《新唐书》的薛仁贵传载显庆二年和三年,薛是作为程名振的副手经略辽东,接着又作为铁勒道行军总管郑仁泰的副手“击九姓突厥于天山”。很明显薛就是这时去西域的。因而骆宾王跟薛仁贵从军到西域,极可能是公元659  相似文献   

4.
韩中义 《西域研究》2007,14(2):23-30
喀喇汗朝、西辽与蒙古西征至察合台汗国初期是西域苏非派从初传向兴盛的过渡时期,本文论述了早期苏非派在西域发展演变的历史,概述了其特点。  相似文献   

5.
阿剌脱忽剌兀忽里台大会考刘迎胜1248年春,元定宗贵由在西征拔都的途中死去,蒙古国的管理机器突然失去了它的操纵者,于是在成吉思汗的子孙中又开始了一轮新的争权斗争。察合台后王们也卷入到这场政治旋涡中去。斗争以拔都和蒙哥的同盟获胜,蒙哥即位为帝而告终。在...  相似文献   

6.
《旧唐书》勘误(三)武秀成卷一0一《韦凑传》:“(开元)十年,(韦凑)拜太原尹,兼节度支度营田大使。其年卒官,年六十五。”(3147页)按:“十年”误。中宗神龙以来,并州但为大都督府,至开元十一年正月始置北部,改并州为太原府(见新旧《唐书·玄宗本纪》...  相似文献   

7.
一、察合台与元太宗窝阔台蒙古兴起称雄时期,中亚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镇守西域的察合台与大汗及其在西域属地的关系问题。元《经世大典序录》记曰:“国初征伐,驻兵不常其地,视山川险易,事机变化而位置之,前却进退无定制。及天下平,命宗王将兵镇边徼襟喉之地如和林、云南、回  相似文献   

8.
道光年间张广埏以僚属身份随将军玉麟赴伊犁惠远。在为时两年多的游幕生涯里,他体会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经历。前期是平静悠闲的幕僚生活,后期是浩罕国挟持玉素普入寇南疆以后动荡而紧张的战争体验。他将西行见闻著成《万里游草》两卷,详细记载了伊犁将军府的内部建制特点和道光年间伊犁军府幕僚的日常活动,并首次以诗歌的形式完整记录了玉素普之乱的始末与相关细节。张广埏在西域所经风云变幻的人事,是他一生中的难得阅历,也为《万里游草》赋予了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在历史上有过多次变迁。公元926年,渤海国亡于契丹国。契丹国王耶律阿保机在渤海国故地建立“东丹国”,改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忽汗城)为“天福”,作东丹国都城: 927年,耶律阿保机之次子耶律德光继契丹王位称帝;次年,即928年,把东丹国都城从天福迁至东平(今辽阳)。是为南京(不久,又改称为东京)。此后,天福城在历史上不见文字记载,达六、七个世纪之久。清初,一些文人旅行到此,发现上京龙泉府遗址,记述:当地土著居民,称该地为“东京”。  相似文献   

10.
蒙古察合台汗国的驿站交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蒙古察合台汗国的驿站交通进行了探讨:第一,论述了大蒙古国时期察合台汗国驿站交通的创立过程及使用情况;第二,由于驿站交通的前后继承性,以畏兀儿地区为中心,介绍了元朝在当地的驿站建设;第三,以蒙古文乘驿公文为中心,具体分析了察合台汗国驿站的运行特点;第四,总结了察合台汗国的重要交通路线。  相似文献   

11.
谜讽张半仙     
明朝崇祯七年,冯梦龙任福建寿宁知县,当地百姓誉之“清官”。冯梦龙不仅为官清兼,而且很有学问。他在当地提倡新风,反对迷信。 有一次,冯梦龙微服出访,环游县城。忽见街口围着一圈人,走近一看,乃是一个自称张半仙的术士捻着几根老鼠胡须摇头晃脑给  相似文献   

12.
晁福林 《河北学刊》2001,21(1):99-102
在春秋战国之际,赵简子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他的活动年代与其卒年的确定很有关系。但关于其卒年的记载,在《史记》诸篇里面相差十几年,令人莫衷一是。本文以《左传》的相关记载为基础进行辨析。联系到先秦时代的丧礼和《吕氏春秋》等文献的记载,可以判断赵简子卒子鲁哀公十八年(公元前 477年)。这对于考定《史记·六国年表》等的相关记载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帀千人丞印"中的"千人"、"丞"可能均为两汉时期的职官称谓,"千人"为曲一级的领兵将官,秩次为比六百石,"丞"为"千人"之属吏,"丞、尉秩三百石。"由此推知"张匝千人丞印"为一枚秩三百石的官吏印。根据外观造型及制作技法来看,该印有可能是在本地制造,"张帀"估计是西域长史管辖下的某一地名。两汉时期,中原王朝对西域进行有效官辖,设置西域都护府,并配置一套独立的职官系统,魏晋、前凉时期基本沿袭两汉治理西域的思路,在西域设立西域长史一职,但有关西域长史营的职官系统却不见诸史载。此印的发现则填补了这一空缺,进一步完善了魏晋西域长史营的职官系统,为深入研究两汉至魏晋时期西域职官制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元末明初,西域各地皆处于混乱之中,“地大者称国,小者止称地面,各自割据,不相统属”便是这一时期西域局势的真实写照。在这些众多的所谓“国”、“地面”中,有一个比较强大,曾一度统一西域,并延续二百多年的地方政权,它在波斯史籍中被称作“蒙兀儿斯坦”(Monglst),在汉文资料里被称为“别失八里”,而在中外史学界,人们则习惯上称它为“察合台后王政权”。蒙兀儿斯坦汗国统地辽阔,属部众多,西至费尔干纳,东到哈密,南迄西藏,北逾瓦敕的广袤地域尽为所属,蒙古王朝衰败后的残剩部落以及维吾尔、哈萨  相似文献   

15.
(三)孙九畴,《寰宇通志》(卷七八,太原府“科甲”)记他为金“天会中进士”。《万历太原府志》(卷一八《选举》)称他是金进士。《光绪定襄县补志》(卷八《人物》)有传:孙九畴,状元九鼎仲弟,天会六年榜眼,官翰林编修,尝谓“吾无他长,惟步步践实也,昼之所为,夜必登记,用以自警”。  相似文献   

16.
岑参两度赴西域公职,写下大量诗篇,他在诗中不仅交代了自己和府主高仙芝、封常清及继任的赵玼(泚)的关系,还多次写到了与自己共事的很多同僚,其涉及幕府人物之多、叙及交往细节之详,在亲历西域的诗人中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7.
新疆大学中语系教授热扎克·买提尼亚孜(维吾尔族)主持并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域翻译史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西域翻译史》一书,由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西域翻译史》(以下简称《翻译史》)课题组,有新疆大学马德元、张玮、马维汉、陈世明、艾合买提·叶海亚等多民族专家组成。这是一个颇具特色的课题组,《翻译史》是一项填补空白的新成果。 《翻译史》全书包括绪论和古代西域民族接触及语言状况、东汉至隋朝西域翻译活动、唐宋时期西域的翻译活动、元明时期西域的翻译活动、清代西域的翻译活动以及察合台语文学…  相似文献   

18.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仅在少数王公贵族中作为福神而传播,至于民间,由于攻府有一定的限制,传播不广。后赵王度曾说:“佛出西域,外国之神。……往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不得出家。魏承汉制,亦循前轨。”所以佛教在汉魏时期的发展都很缓慢。至东晋十六国时,由于统治者多信佛教,对人民群众也不再限制,佛教就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后赵的石虎,明令“夷赵百姓有乐事佛者特听之”,政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周边的西域绿洲王国是中古时期活跃在陆上丝绸之路沿线的粟特人东来经商、迁徙的重要地点。作为西域北道的重要绿洲,焉耆在历史上也是粟特人活动的重要一站。不过,史籍对于粟特人在焉耆的活动所载甚少,所幸考古发现提供了不少重要材料。七个星发现的粟特文银碗和纳骨器表明5~8世纪时在焉耆的粟特人有些是祆教徒,但粟特语佛经残片则表明有些已经皈依了佛教,这很可能是和当地佛教团体之间密切的经济合作的结果。9、10世纪时,焉耆处于西州回鹘汗国治下,摩尼教是西域北道当时流行的宗教。吐鲁番出土《摩尼教赞美诗》跋文所列举的焉耆摩尼教徒中,将近一半是粟特人。吐鲁番、和田出土的粟特语、回鹘语文书显示,焉耆的粟特摩尼教教徒有一些是在中亚地区和塔里木盆地之间从事棉布买卖的商人。为了便于开展贸易,西域北道沿线绿洲的粟特胡人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个网络,与此同时,与当地佛教团体之间的商业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在当地根基和影响力很深的佛教也深得回鹘统治上层的青睐。  相似文献   

20.
杜蒙“站人”族籍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史料记载,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为加强北部边防,便于京城和边境联系,补充边防军需,抗御沙俄侵略,从吉林(乌喇)到瑷珲建驿道计一千七百余里,设驿站二十五个。把被俘的吴三桂部卒送往各驿站充当站丁,传递文书、谕旨、奏折等。居住在他拉哈、多耐(太和)的二十二户站人的祖先均有口头密传为云南大理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