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农村留守妇女群体是在特定的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留守妇女所面对的情感、生活以及发展问题值得关注,解决不好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她们的身心健康以及家庭、社会的稳定。农村留守妇女的境遇与女书群体成员面临的问题极其相似,女书群体成员的情感交流、知识获取以及娱乐活动的方式都为我们解决留守妇女问题提供了极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留守在家的已婚妇女因照顾家庭之故无法常年外出,但日常生活经济压力的加剧使得她们越来越无法固守家庭,而只能想方设法兼顾家庭与挣钱,季节性地成为农业工人即是她们回应家庭照护与挣钱养家双重责任与压力的最佳行为体现。留守妇女成为季节性农业工人不是不言自明的,相反,其中蕴含了多层次的含义并具有明显的代际差异。妇女们的劳作过程呈现为一场“赶工游戏”,她们在其间不断强化自我规训。不同企业积极利用农业类雇佣劳动的季节性特质,留守妇女们被逐步纳入工业化大生产进程中,她们不断地成为季节性工人。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涌入城市,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妻子”进入人们的视野,她们的社会性成因是什么?她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她们的生存状况又怎样?这些都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因为随着留守妻子规模的扩大,它将影响到农村家庭的和谐,农村社会的发展,因此,文章围绕这些主题展开讨论,并试图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这一变化势必会对中国农村的发展造成深刻影响,农村留守妇女是这一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地处偏远地区的农村回族留守妇女在现代化进程中,她们的视野、思想观念、精神面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仅在家庭生活,而且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都展现出她们独特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5.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在陕西省榆林、渭南、安康三地市的农村乡镇初中抽取25个自然班,采用MHT量表,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初中阶段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外出务工造成的这种家庭非完整性以及亲子关系的非连续性,使儿童所能享受的关爱度和指导力下降,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而且,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三个维度上差异极为显著;双亲外出留守儿童、母外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父外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没有明显差异;而母外留守儿童与父母双亲外出留守儿童没有显著差异;留守女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留守男童。最后,从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三个层面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论农村“留守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留守妇女"正扮演着农副业生产的生力军和新生活创造者的重要角色.科技进步的力量使妇女在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方面与男性并驾齐驱,妇女的伦理智慧及生活品性使她们在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方面起主导作用.有碍于农村"留守妇女"充分发挥她们聪明才智和整体效应的因素莫过于世俗偏见及她们自身的心理惰性.全社会应引导她们积极克服这类消极因素的影响,激励她们努力实现自身从传统农民向现代新式农民角色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造成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加上城乡"二元结构"所形成的城乡分割状况,由此形成了农村"留守妇女"这一新的群体。她们在政治生活、农业生产、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角色地位从以前次要地位转变成现在的主要地位。角色地位的转变给留守妇女带来了生活、精神的巨大压力。针对留守妇女存在诸如角色转变所带来的新问题,应该加大对留守妇女生活的帮助和扶持,加强农村社区安全建设,排遣其生活压力,丰富其文化生活,提高其致富能力。  相似文献   

8.
农村留守妇女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文章对于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综述了目前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包括农村妇女留守原因、农业生产女性化现象、留守妇女的婚姻关系与心理状况、家庭决策与性别关系、子女教育、社会网络与自我发展几个方面.文章认为,目前的留守妇女研究存在界定模糊、理论构建不足、缺少对留守妇女多元性关注等问题,而且忽略了她们生活中重要的相关利益群体.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日渐突出.婚姻家庭幸福度作为影响农村留守妇女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之一,近来巳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妇女按其所属的地域不同,可分为偏远农村留守妇女、城郊农村留守妇女和风景区农村留守妇女三类.她们各自在经济生活与家庭生活方面遇到不同程度和性质的困难,包括承担繁重的生产劳动和家庭劳动,婚姻缺乏安全感,受到性骚扰等,切实强化政府作为,争取学者专家们的智力支持,对薄弱农村因地制宜应是当前保障农村留守妇女权益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留守妻子”生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和谐环境,而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排斥着农村夫妻共同迁居城市就业和生活,这导致了许多半流动农村家庭的出现。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在农村社区的不稳定性和欠和谐发展,给广大农村造成了各种经济的、社会的隐患,是新时期农村建设的不和谐因子。夫妻在外出与留守的抉择中,多数妻子无奈地选择了后者,承担起了本应双方共同承担的家庭责任。研究表明:虽然大多数“留守妻子”是由于子女的教育才留守在农村的,但她们却缺乏将子女教育成才的自信和能力;丈夫外出后,大多数农村“留守妻子”认为其安全感和幸福感降低了,部分认为更幸福的妇女主要是由于经济收入的增多或可以免除家庭暴力行为;“留守妻子”的选举投票自主权有所增强,但是她们参加干部竞选的积极性降低。  相似文献   

11.
结构视角缺失的留守儿童研究,没有辨别漫长的留守经历对于留守儿童和农村社会的真正影响。通过将结构的视角带回来,本文旨在勾勒行动者与结构之间的互为构建过程,以刻画这一历史场景下社会结构变动的轨迹。基于广西中部壮族留守儿童的田野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对于割裂性城乡关系的认知始于其父母在两地分离的状况下再造“家”的过程。家庭结构变动、“家”意义的丧失、乡村社区衰落以及制度性向上流动渠道的封闭,推动了留守儿童真正脱离乡村社会。留守经历塑造社会行动者心智结构的过程,导致了农村社会结构断裂和新劳工生成的双重结构后果。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查问卷和入户访谈的方法,对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4村100名留守妇女进行实地调研,从留守妇女对社会地位、劳动分工、家内事务和两性性别角色的认知四方面可以看出,新时代农村留守妇女的性别平等意识呈现出有所觉醒却依旧保守的特点。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落后且结构单一、基层行政主体的性别平等意识欠缺、传统性别观念根深蒂固及农村留守妇女自身局限等。只有立足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现实境况,建立针对性强的就业保障体系,增强公共政策与管理中的社会性别意识,注重性别平等的文化教育,调动妇女们的主体积极性,使她们从意识层面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才能提高社会生产力,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需要理论视野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随之产生并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和情感支持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也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不利于个体的健康成长,甚至产生心理问题。本文以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为依据,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需要以及需要得不到满足将带来的可能影响,以探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内部原因,并试着提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探寻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前沿演进与热点领域,采用知识图谱分析中国知网CNKI上的541篇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文献,结果显示:(1)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凸显关键词为“心理”始于2008年,并已持续两年;(2)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关系研究”、“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及相关变量研究”、“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及相关变量研究”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策研究”等五大方面。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14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课题组"在7省(自治区)开展的农村中小学生发展状况调查数据,文章考察了社会资本对留守儿童教育获得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抗逆力在多个维度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抗逆力水平会直接影响其学业努力程度,但未对其教育期望和辍学意愿产生直接影响;抗逆力同时在家庭社会资本、社区社会资本、学校社会资本和朋辈社会资本对教育获得产生作用的过程中发挥了"中介作用",较高的家庭社会资本、社区社会资本、学校社会资本和朋辈社会资本有助于提升留守儿童的抗逆力程度,间接影响其学业努力程度;不同类型社会资本发挥着不同程度的正面效应,其中学校社会资本和朋辈社会资本具备互补作用,前者是留守儿童学业努力、辍学意愿的保护因素,后者是教育期望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农村劳动力外流背景下,留守妇女农业经营负担和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留守妇女对土地、劳动、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配置重构其生计,诱发和促进宏观制度创新,形成农业农村发展的微观基础,成为政府进一步制定社会支持和相关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微观经济单元一系列生计重构行动强化了家庭权力关系变迁,折射了农业劳动力结构变动趋势,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型,维持农村市场化的稳定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湖南省964份农村留守妇女调查问卷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身体健康状况、家务劳动时间、伙食情况、有无被欺凌的经历、对婚姻感情发生变化的担心和婚姻家庭的稳定性等变量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家庭生活满意度都有着显著影响。年龄每增大1年,满意度得分增加0.008分;家务劳动时间的影响呈正U型;丈夫外出打工期间的联系频率和探亲频率这两个变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内心情感与心理性格形成深远影响。身处家庭经济条件改善和家人团聚的两难选择之中,留守儿童一方面承载着内心封闭、孤独、忧伤、无助等情感,另一方面又体现出对父母与亲情的深切渴望和期盼。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内心情感纠结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家庭养育功能弱化带来的儿童社会化问题,更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沉重社会代价。  相似文献   

19.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西部地区24个行政村千余名农村妇女的调查数据,对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本项研究发现,虽然留守妇女的婚姻稳定性不及非留守妇女,但高稳定性仍然是两类妇女婚姻的共同特征。分析表明,“留守”将通过扩大夫妻之间的人格特质差异,促进农村妇女婚育观念的现代化,增加其精神压力,降低其婚姻关系和性生活满意度,进而对婚姻稳定产生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