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花与中国文学有着不解之缘,作为意象,它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成为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古典小说压卷之作《红楼梦》在塑造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时广泛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养料,特别是借鉴了传统诗词中芙蓉花、菊花、桃花、柳絮等典型花意象的文化蕴含,这些花意象或揭示黛玉隐秘的心灵世界,或衬托黛玉不俗的气质,或暗示黛玉未来命运,人物形象因此更加丰厚饱满,韵味深长。梳理林黛玉与花意象的多重联系,将有益于进一步理解这一形象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是一部诗化小说,在其众多意象中,"桃花"意象有着丰富的涵义,它与全书着力塑造的重要人物林黛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探索桃花意象与林黛玉人物塑造的关系,利于深入揭示林黛玉人物塑造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3.
在奥康纳的小说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光"、"血"、"森林"和"路",而这些意象均取材于《圣经》,它们在《圣经》中蕴含着各自不同的意义。在此以《圣经》为切入角度,旨在从两个方面探析弗兰纳里.奥康纳的长篇小说中意象的原型意义:一是"光"、"血"作为洗礼和救赎的象征;二是"森林"和"路"作为邪恶与歧途的象征。通过对这些原型意象的运用,奥康纳表达了自己对现代社会的内心期盼以及对现实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论晚唐诗人的忧郁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忧郁是一种情感体验,纵观中国古代诗人作品,很多充盈着悲苦的忧郁情结和忧患意识。特别是在晚唐时期,诗人的这种悲苦忧郁情结更是发展到了极致,显现出多重意蕴,这与社会时代的变化、士人心态的衰老、审美思潮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定的时代等诸多因素促成了晚唐诗人的忧郁情结,更改变了诗人的心灵。他们无力改变衰败的社会现实,而从日常生活的琐事入手,将人带入一种纤细的意趣和宁静的境界中去。此外,对美好事物的眷恋,对弱质事物的同情,也是晚唐文人忧郁情结的又一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5.
雷电是<周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意象,它们或威猛,或震慑,或警示,或公正.不仅个性鲜明,富含文化意蕴,而且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相关意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作者通过对古人诗词中的雾意象的概括,论述了端木蕻良小说《(此鸟)鹭湖的忧郁》中雾意象对传统的继承与超越。作者指出在这篇小说中,雾意象传达的端木蕻良的两种情感及原因。一是浓重的忧郁、悲愤的压抑;二是对故土人民的深深爱恋与同情及对苦难中国的苦痛。通过对这两类情感的分析,揭示了雾意象在这篇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黄艳芳 《琼州学院学报》2012,19(6):76-77,54
本论文尝试从原型的角度对杜立特尔.希尔达的《山林女神》中的意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是一个自言其艺术感觉得之于“水”的作家,“水”在其作品中的想象寄托、探求生命的忠实与庄严具有重要的关系。“水”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一个不朽的原型意象在其作品中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并从“水一雨一酒一血”这一组渐渐浓烈的意象发生原型置换,体现了沈从文笔下“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  相似文献   

9.
藏族大百科式英雄史诗《格萨尔》中蕴含着丰富的原型意象。这些原型意象的开掘与探索对《格萨尔》史诗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对史诗中诞生原型、英雄原型、恶魔原型三个原型意象系统进行了较为深刻细致的阐释,以期挖掘出史诗中沉潜的文学人类学元素,为史诗的研究开辟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松”这一传统的原型母题意象大致表现为超群出众的象征、贞洁不渝的写照、坟茔青葱的代指、幽远隐逸而近乎神化仙驾。因为受隐逸思想以及志远心屈、才高位下的人生经历的影响,初唐四杰的诗赋对松韵母题原型意象进行了继承和创新,使之更加叛逆或变异,以寄寓人生曲折。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学史中女性色彩描写的背景下,<红楼梦>三种叙事层面中林黛玉色彩形象构成是立体的,不同层面中有微妙差别存在.特别是黛玉、宝钗在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中色彩类型的变化表现了曹雪芹、高鹗对她们的隐性评价.黛玉色彩与明清才子佳人小说女主人公的明显不同,昭示了黛玉形象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2.
莺儿与紫鹃作为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贴身丫鬟,身上折射着其主人思想性格的烙印,《红楼梦》用紫鹃的形象烘托了林黛玉独立真诚、无视世俗和葆有纯真自我的性格特征,用莺儿的形象烘托了薛宝钗注重现实、循规蹈矩及遵守“女规”的一面,她们很好地映衬了两位女主人公形象。  相似文献   

13.
《桃花扇》和《哈姆雷特》两部剧中的主人公侯方域和哈姆雷特都具有忧郁的性格特征。二者的忧郁既具有不屈的斗争色彩,又具有软弱、动摇的人性弱点。他们斗争意志强烈,内心却又十分脆弱,在突然的变乱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动摇妥协。二者忧郁的差异首先是外在表现形式的不同,侯方域是入道,而哈姆雷特则是装疯;其次是精神本质的不同,侯方域的忧郁充满历史的破败感和民族的兴亡感,而哈姆雷特的忧郁则是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4.
智宇晖 《齐鲁学刊》2012,(4):111-114
《焦氏易林》作为汉代四言诗的大观,描写了众多的社会历史人物,其中女性的描写独具特色。在情感和道德的不同领域,赋予了女性不同的色彩,渗透了作者的女性观,也反映了古代女性角色的复杂内涵。  相似文献   

15.
原型批评以整个文学的历史为背景寻求人类文化心理的基本范型,包含着人类祖先心理和命运痕迹的"原型"存在,决定了文学作品的本质在于向全人类的心灵说话,从而使其具有了超常的感染力.对于原型如何保存和传递,模因论提供了新的更为合理的科学理据.模因论认为,模因是一种信息单位,也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原型的保存是因为大脑的模仿作用,其复制和传播是原型的模因性在起作用.用模因论解释原型批评理论,是文学与社会生物学的一次聚合,这一类似于"多重证据法"的研究方法,有利于拓展原型研究的领域,促进原型批评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6.
《青春之歌》叙述的是一个青年女性知识分子追求自我实现的奋斗历程,它的前文本是鲁迅的《伤逝》、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茅盾的《虹》。几种前文本对于女性解放问题进行了各自的思考,做出了不同的回答。《虹》与《青春之歌》的互文关系更为直接。梅行素和林道静的性格中都有不安分和为自我实现而敢作敢为、不顾流俗的一面。但梅、林二人性格和经历不同的一面给人印象更深,其中的意味也更值得分析。梅行素与林道静性格最大的区别,是梅的“疑”和林的“信”。林道静性格中的不成熟和她的理想主义激情一起,正是其独特文学魅力之所在,因为它意味着青春。  相似文献   

17.
80年代以来的女性文学,以林白为代表的一翼,事实上承接了萧红等一代女性作家写作的路数,从另一扇开启的门侧身而出,打开自我救赎的通道,实现了窥破男权社会神话以后从控诉到复仇、从逃逸到飞翔之梦。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凭着灵敏的头脑和对于感觉快感的爱好,为中国现代文坛提供了别具一格的感官印象小说.从视觉意象角度,透过小说的构图、色调、色彩等审美表象,论析了张爱玲小说在人性挖掘,生存困境,悲剧意识等方面的内在意蕴,从而将西方现代主义质素化作中国的神韵,华丽的文笔浸染着苍凉的美学基调.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从新文学运动源头采撷的个人主义的火种,成为他一生坚守的文学理想。林语堂把人道、人性视作全人类共有的也是唯一的价值尺度,他对社会发展水准、文明进步程度的判断都是以人性、人道原则为依据,他所理解的个人主义超越了特定社会给出的定义而成了适用于全人类的普世价值。在林语堂的文化情调中,幽默是最具特色的。林语堂的幽默不只是一种文学风格,甚至也不只是一种社会批判的工具,而是他追求完美人格的途径,是理想社会在人性层面上的呈现。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不是鲁迅式的,他其实是在以一已的坚守实施某种转型。转型有两种:一是重在颠覆,一是把过去文化中尚具现代生命力的东西提取出来。林语堂侧重于后者。林语堂与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精神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他本是五四精神的弄潮儿,人到中年之后,他和五四青春型激情有了距离,但并未背离五四启蒙之义。他的姿态与鲁迅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0.
陈才训 《阴山学刊》2005,18(3):51-55
《红楼梦》深受楚文化影响。黛玉形象的构思及其神貌风韵,均采自《山鬼》、《湘君》、《湘夫人》。她身上又依稀可见屈原的影子:自恋情结浓重,孤芳自赏又顾影自怜;不为俗屈、高洁自守。宝玉的女儿崇拜与屈辞中女性中心观有渊源关系,其坚定的叛逆性又与屈原九死不悔的坚韧相似。宝玉身上还有庄子影子,其天然本色论、"情不情"分别是庄子自然论、齐物论的显示。其梦游太虚境受《神女赋》启发。曹雪芹自身遭遇、以悲为美的审美趣味、小说题材及人物命运悲剧性,使他和楚文化尚悲的情感特征产生共鸣,从而把楚文化作为构建《红楼梦》的文化基石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