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萧何当副手     
萧何、张良、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三人在创建汉室江山过程中,立下盖世的功勋。令人感慨不已的是,他们三人的命运大不相同,韩信被杀、张良退隐,只有萧何做刘邦的副手,与刘邦和平共处几十年,虽然其间也有一些波折,总算有始有终,终老天年。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场上,这是极为少见的。改朝换代之际,哥几个揭竿而起,一同打天下,这时,大家同甘共苦,相互关照,生死相依,天下平定  相似文献   

2.
萧何、张良、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三人在创建汉室江山的过程中。立下了盖世功勋。令人感慨不已的是,他们三人的命运大不相同,韩信被杀,张良退隐,只有萧何做了刘邦的副手,与刘邦和平共处几十年,虽然也有过一些波折,总算有始有终,终老天年。  相似文献   

3.
问题66:刘邦认为,自己在谋略方面不如张良,在军需后勤方面不如萧何,在军事指挥上不如韩信,他之所以夺取天下的原因在于重用这三位大臣。你认为刘邦得天下经验之谈对现代领导者有何启示?  相似文献   

4.
西汉开国丞相萧何,与张良、韩信并称“汉初三杰”。西汉天下初定,群臣争功,汉高祖刘邦以萧何功劳最大,封其为酂侯,位列群臣之首刘邦为何如此看重萧何?细读《史记》,不难发现,萧何不仅具有杰出的治国才能,而且具有很强的责任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其第一流的责任心,成就了其第一流的业绩。  相似文献   

5.
刘邦是汉代的开国皇帝,是封建时代的顶级领导,萧何是汉代的首任丞相,是顶级秘书。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的七年内,刘邦削平了主要的异姓王国,“汉初三杰”中,张良在抑郁中病死,韩信在忧愤中被杀,临死前喊出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因当烹”的惊天话语。众多的属僚中只有丞相萧何是个例外,不仅论功行赏时刘邦让他坐了头把交椅,死后还“谥为文终候”,更是泽被子孙若干年,  相似文献   

6.
不当傀儡     
一个帝王,失去权威,失去驾驭臣下的能力,便成为任人摆布的傀儡。因此,作为君主必须能够驾驭臣下,惩罚犯上作乱者,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之后,论功行赏,分封有功之臣,他特别提到了三位文臣武将,即张良、萧何和韩信。高祖说:此三人在高祖夺取天下的争斗中,确实功劳不小,但高祖并未因他们功高盖世就姑息迁就。他对韩信的处置,就充分说明刘邦不是任人摆布的傀儡,而是敢于并能够驾驭臣下的皇帝。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春正月,高祖把齐王韩信改封为楚王。六年,冬十月,有人上书告楚王韩信谋反。十二月间,高祖在淮阳地方文萃领…  相似文献   

7.
从鸿门宴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在楚汉相争的初期,刘邦和项羽的实力差距太大了。可是为什么后来刘邦打败项羽而获得了天下呢?关键就在用人的差别上。这一点,刘邦在总结成功的经验时说得很好,要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不如张良;安邦定国,抚慰百姓,供应物资,保证粮饷,他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豪杰,刘邦能重用他们,所以能够取得天下。但是,项羽他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所以就会失去天下了。看看他们的用人,确实如此。项羽实力强大的时候,也并不是没有人才辅佐,相反,很多人才都来投…  相似文献   

8.
刘邦作为统帅,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比如让韩信带兵、让张良谋划、让萧何治国,人才真正的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成就了自己的霸业。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需要选用班委干部协助自己工作,班委选用是否得当对于班级管理来说是很重要的。选用好了,事半功倍,选用不好,事倍功半。同样的一个问题——如何用人,刘邦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汉初立国后不久,一批战功显赫的功臣如韩信、彭越、英布等,被最高统治者设计杀害,而同为西汉开国功臣的萧何、张良、周勃、陈平等人,却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得以保全性命,并且还能福及子孙。萧何等人能在政治斗争的惊涛骇浪中顺利躲过种种危险,凭借的是  相似文献   

10.
正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差不多是妇孺皆知的。但是,谁敢月下追萧何?提出这个问题,似乎有点"丈二和尚——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我要说的是萧何——这位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帮助刘邦打天下、立过头等功勋、当上堂堂汉朝丞相的古代杰出政治家,也曾贪污受贿。据《史记》卷五三《萧相国世家》记载,他利用权势以贱价强"买田宅数千万"。萧何又特地上书汉高祖,说"长安地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1973年写过一首“七古”:“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不料韩信不听话,十万大军下历城。齐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这个高阳酒徒就是刘邦的重要谋士之一郦食其(力乙基),刘邦的几个谋士大多有不错的结局,如张良为留侯,陈平封曲逆侯,后来又做了第三任的相国(左丞相),唯独郦食其是被“烹”死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2.
前段时间电视剧《楚汉传奇》热播,韩信拜将一幕令人特别是自认为怀才不遇的人唏嘘不已,他们不禁感叹——刘邦安在? 不错,刘邦可是个关键人物.韩信拜将,拜的人是刘邦,受的人是韩信.没有刘邦,也就没有后来的韩信.没有刘邦,韩信先前所经历的事,如"漂母饭信"、"胯下之辱"、"帐前执戟"就等于没有发生过.虽然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哪个"人民"要饭、打架的事情能够被记载得如此详细呢?韩信拜将,前提条件就是刘邦的存在.这个刘邦必须具备如下几个条件,没有这几个条件,韩信不可能拜将.  相似文献   

13.
<正>秦末的人们高呼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个人才都想称王称侯,有点痞子性格的刘邦就是这诸多人中的一个。他在萧何等一干能人的帮助下取得成功后,心里老是不踏实:像自己这样的人都能成为汉王,那么手下那些文臣武将,哪个不比自己有本事,他们怎么会死心塌地听从于自己而不起异心呢?刘邦的这些猜疑不是没有道理的,韩信、陈豨、黥布等一个个能人另立山头就是很好的说明。因此,刘邦无论是在创业还是在守业时,都把提防手下造反作为  相似文献   

14.
吾有三杰     
(汉)高祖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供应军需),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相似文献   

15.
刘邦在一次大宴群臣时,要群臣分析“吾所以得天下,项氏所以失天下”的原因。高起、王陵说是赏罚分明,宽严得当。刘邦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输也。”在刘邦看来成大事者,不在于行仁标义,而在于善用人才。因为成大事者必能知人善任。这是历史上屡屡被证明的一条真理。用人的前提是知人。能鉴别人才,才能启用人…  相似文献   

16.
据司马迁《史记》载,萧何最初不过是沛县县府中一名从事文书工作的小吏——功曹,即郡守、县令的佐吏,相当于现代的文书和助理,但就是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县府小吏,后来却官居丞相之位,与张良、韩信一起被誉为"汉初三杰"。在"三杰"当中,他因有见识、有眼光、有智慧、有器量而成为"汉初三杰"之首。萧何的成功给予当代秘书人员哪些启示呢?  相似文献   

17.
《王的盛宴》一片上半段围绕刘邦和项羽,下半截围绕刘邦和韩信。在西方民主政治那一套游戏规则下,从政者要拉拢选票,争取群众支持,便得施展浑身解数,展现领袖风范和魅力。但中国官场的生存之道,恰巧相反,收敛锋芒,甚至让人看扁自己,才是从政的不二法门。因为在一个封建王朝内,从政不是要向百姓争  相似文献   

18.
刘邦从一个小吏开始起义,最终消灭群雄,吞并天下。善于用人可能说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而项羽继承祖业。拥兵百万。骁勇善战。最后落得自刎乌江的结局。用人不善是失败的重要原因。刘邦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秘诀时这样说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才,皆人杰也。吾所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  相似文献   

19.
《秘书之友》2015,(2):1
张良,刘邦的首席谋士,曾为汉朝的建立及稳固作了很大的贡献。他的一生是传奇参考和借鉴的。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张良路遇刘邦,彼此惺惺相惜,他便不遗余力地辅佐刘邦,最终成为"王者师"。当时,刘邦是众多义军中的一支,论影响力比不过"揭竿而起,应者云集"的陈胜,论实力又不及拥有八千江东弟子的项羽。结果,陈胜被  相似文献   

20.
蔡子强 《领导文萃》2013,(10):43-45
陆川导演新作《王的盛宴》,讲述的不单是楚汉相争中,刘邦、项羽、吕后以及韩信这几人之间的权力博弈,也借此隐喻两千年来反复上演的中国政治权力游戏。电影一开始,晚年的刘邦卧病在床,被噩梦所缠绕,命中宿敌项羽魅影迷离,令他草木皆兵,妄想周围的人都欲加害自己,遂放手让吕后斩草除根,一幕又一幕诛杀功臣的戏份,开始上演。接着故事倒叙到楚汉相争之初,项羽和刘邦强弱悬殊,刘邦擅于钻营,因缘际会,反而先入秦都咸阳,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