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农村有效就业量的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地估算农村有效就业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对农村有效就业测算方法进行了探讨和改进,并利用改进后的测算方法对中国1978~2005年的农村有效就业量进行了测算,得出了较为合理的测算结果。  相似文献   

2.
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对其定量测算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1942年,丁伯根(Timber-gen.Jan)首次利用生产函数配合时间序列资料测算技术进步。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索洛(s。l。w.R。bert)又进一步提出了测算技术进步的“余值法”,他是在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的假设中推导出一个生产函数的增大速度方程,然后通过检验经济资料来测算技术进步的。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德里克提出了“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并把它作为广义的技术水平的衡量。之后经济学家丹尼森又在库兹涅茨的基础上,进行了经济增长因素…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采用索洛余值的TFP测算方法基础上,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对劳动力投入、资金投入与技术进步对陕西省第一产业的贡献率进行了测算,发现第一产业的经济增长还是过分依赖于资金与劳动力的投入,技术进步的速度过缓以致倒退,影响了陕西第一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文章首先对技术进步的内涵、测算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论述,然后对广西物流产业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5.
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的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它与自然资源、劳动、资本的表现有很大不同,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之一。文章采用投入产出方法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先分析直接消耗系数与技术进步的关系,再考虑间接联系用列昂剔夫逆系数矩阵测算技术进步,建立测算模型,进而采用199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和2002年全国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统计》2000,(6):5-6
为了掌握我市科技进步对农业贡献的水平,市统计局和市农调队联合组成课题组对包头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和探讨。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含义和测算方法农业科技进步通常分成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科技进步包括技术进化和技术革命;广义料技进步除包括狭义科技内容外,还包括管理水平、决策水平、知识水平等软科学的进步。国家农业部科学技术与质量标准司在1997年提出了一套规范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具体测算方法是采用增长速度测算模型以及生产函数来测定技术进步的经济贡献份额。增长速度测算方程是:δ是农业科…  相似文献   

7.
投入对陕西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资本、劳动、技术进步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采用增长速度方程法 (生产函数法 )进行了测算 ,并利用陕西省数据进行了实际测算 ,针对测算结果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技术进步的理论和测算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不仅仅研究技术进步的产生原因、类型以及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而且进一步的研究技术进步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增长,也就是具体推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特别是在对技术进步贡献率的计算上,研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技术进步与就业总量之间关系入手,研究技术进步对湖北省就业总量的影响:技术进步导致就业弹性系数下降而减少的就业量和技术进步使经济规模扩大而增加的就业量,从而得出技术进步对湖北省就业总量的净影响,进而认为解决湖北省就业问题的关键是加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实证研究,对重庆的第一、第三产业以及第二产业内部作了生产函数的回归以及相关弹性的测算,对资本与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进行了分行业的测算和分析,提出了重庆第三产业不存在"无就业增长"的大胆推测,并对重庆目前的"无就业增长"态势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基于投入产出就业贡献模型的就业拉动效应探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基于投入产出就业贡献模型,分析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直接、间接和完全就业贡献,构建直接和间接就业拉动测算模型,对云南省某水电站项目直接、间接以及总的就业拉动人数进行测算,并对就业效果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项目对拉动就业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2.
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量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就业增长"现象再次引发对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之思考,利用中国的宏观经济数据,通过构建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模型,从劳动力需求方面分析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一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就业;另一方面增加产出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同时创造出新的产业和部门扩大经济范围增加就业,但其减少的就业量超过了增加的就业量,因而最终表现为净就业量损失,平均每年净减少就业量为3 000万~3 500万人。  相似文献   

13.
如何测算技术进步的经济改益通常测算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效益的作法是把技术进步和资本以及劳动力投入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并建立有关生产函数,利用生产函数来估计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一般说来,技术进步不仅会给发生技术进步的部...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探讨技术进步贡献率的理论模型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测算了江苏省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分析了江苏省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提出提高技术进步率以及技术进步贡献率,促进江苏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  相似文献   

15.
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经济的发展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章通过灰聚类模型选取同一技术水平的横截面数据,运用模型对横截面教据进行回归分析,测算,在此基础上,测算中国从1990~2006年28个省市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和技术进步率.文章通过研究发现:(1)中国各省市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还比较低,平均技术进步贡献率为20~50%;(2)技术发展速度不同,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远远高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平均技术进步率为0.07,中部为0.06,而西部则为0.04.(3)技术进步贡献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质,东部技术进步贡献相对较高,西部则较低,且悬殊较大,并有不断加大的趋势;(4)中国目前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是资本积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以浙江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在研究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技术进步对浙江省总量就业的影响.分析了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认为浙江省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第一产业.为长远的将来计,浙江省解决就业问题除了加速城镇化建设,继续保持二、三产业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也应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行业.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零售业技术水平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改进了的C-D生产函数对北京市零售业中百货商场、超级市场、专业店、专卖店四种营业业态的技术水平,以及这四种营业业态2002-2006年五年间的技术进步率进行了测算,并对造成各营业业态技术进步率差异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本文的测算结果,百货商场和超级市场的技术水平是上升的,但是专卖店和专业店的技术水平呈现下降趋势。本文认为零售业的技术水平和零售业市场结构、成本支出结构以及人力资本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8.
"无就业增长"与技术进步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弹性持续下降表明中国出现了"无就业增长".基于宏观层面的经验研究显示,技术进步是"无就业增长"的根本原因.技术进步一方面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减少就业.为了实现高增长高就业,在微观层面,政府必须主导有利于就业的技术偏向.  相似文献   

19.
雷钦礼 《统计研究》2013,30(4):83-91
 本文构建了一套系统测算要素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方法,不仅可以计算出每年资本增强型和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各自的速率和技术进步的整体偏向性,而且还深化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使用这一方法对我国1991-2011年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偏向性的测算表明,这一时期我国劳动的生产效率逐年提升,而资本的生产效率却在1995年以后逐年下降,技术进步表现为资本使用和劳动节约型;相对于经济增长率,我国1995年以后大部分年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都很低,凸现了我国技术创新的能力不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在对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问题上,仍处于探索过程之中,尤其是对统计指标的应用还没有达成共识。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准确反映科技进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份额的情况,使科技这一“第一生产力”要素为我国经济建设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就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的相关问题——统计替代指标的应用,展开研究并作初步的测算,仅供有关方面参考。一、用现行统计指标测算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存在的缺陷按照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提供的测算方法,将某贫困县统计资料代人公式,计算出该县1996年度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