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歌唱表演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很深的文化修养、音乐素质及演唱技巧.文化是音乐作品的诠释底蕴,音乐素质是表现声乐作品完整性的基本保证,而声乐技术只是声乐作品的展示工具.良好的声乐艺术表现取决于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声乐演唱中,心理准备的充分与否是决定一个歌唱者成功与失败的重要因素.所以,心理素质的好坏取决于个人文学修养、音乐素质、技能技巧等因素.  相似文献   

2.
文学与音乐的结合是哈代小说的一大特色。他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具有强烈的音乐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音乐性是哈代进行景物描写和塑造主人公诗化形象的重要手段。其次,哈代借音乐性来揭示主题,“主导动机”的音乐手法与小说表现的悲剧内容相一致,有力地渲染了悲剧气氛。再则,哈代成功地借用音乐中的一些技巧于作品总体构思中,体现了小说叙事立场的多元化,展示主人公悲喜交织、起伏不定的生命旋律。  相似文献   

3.
大凡一部成功的舞蹈作品,人们总是同时称赞音乐写得也好。苏联著名舞剧编导家罗·扎哈洛夫说:“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既曰“灵魂”,是因为舞蹈的全部情节,所有动作、画面都是舞蹈编导家根据音乐编织出来的。没有音乐,编导就无从着手编舞;没有音乐,演员也就无法进行表演。可见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决定着舞蹈。欲要舞蹈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4.
中国钢琴音乐从改变传统乐曲中,通过西方先进系统的音乐技法与东方文化相融合,从而产生了具有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牧童短笛>成功的运用了欧洲音乐理论与中国音乐传统相结合,表现出中国钢琴曲的创作手法与内涵,塑造了中国特有的钢琴诗境.  相似文献   

5.
《二泉映月》是中国传统乐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而储望华先生的钢琴改编曲《二泉映月》则为它成功地拓宽了传播与发展的空间,并以其多声性而在中国钢琴音乐文献中占据一重要地位。本文以这首改编曲为研究对象,探析改编曲在传统乐曲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表现,其中涉及到原作产生时代文化背景及音乐艺术创作的审美特征等内容,试以论述中西方音乐结合的成功之处,从而得到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成功的音乐作品是作曲家最初的思想动机推动灵感创作,使其作品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想象力、表现力。通过演奏家十分娴熟的演奏技巧将好的音乐作品传达给观众,其中音乐表现应当由情感来支配,应当是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演奏家、演奏者必须十分娴熟地掌握作品中所蕴涵的各种演奏技巧,然后才能把精力集中在自然的音乐表现上。音乐应当由情感来支配,不能单靠理解,真正的有说服力的音乐表现应当是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一味炫耀技巧是没有灵魂的音乐。两者必须有机地相容相依才能达到最终良好的音响效果,为达到这个目标要坚定不移地做大量工作。  相似文献   

7.
贝多芬#c小调奏呜曲创作于1801年,是作曲家最具有影响力的钢琴奏鸣曲之一,该作品的第三乐章以其严谨简洁的形式表现了深刻的戏剧性内容。成功演奏这部作品的关键在于把握整体曲式结构特征.理解局部音乐材料的构成和音乐语言的陈述方式,同时,对演奏者演奏技术和表现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蒋祖馨的钢琴音乐创作成功地将中国传统音乐特点和西方现代创作技法相结合,创作出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中国钢琴作品,他的创作历程反映了建国以来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风格演变。蒋祖馨丰富了钢琴音乐的创作技法,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生》以悲剧性叙事结构成功地表现了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文明相冲突。作品妙用具有陕北特色的"信天游"呼唤浓郁的地方文化、讴歌真善美的永恒爱情;用视觉性的色彩装饰烘托作品的悲剧主题。使视觉色彩、听觉音乐和作品的悲剧性叙事结构有机结合,实现了作品的悲剧性审美。  相似文献   

10.
佩尔格莱西是巴洛克末期的声乐大师,他的声乐作品极具巴洛克风格的代表性,本文着意发掘佩氏的历史闪光点,通过大师的几部作品,分析的声乐作品的艺术特点,使人们了解佩氏的音乐,并通过他的音乐管窥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艺术.  相似文献   

11.
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录像分析法对“国际标准舞”作品进行深入研究,选择当前成功的“国标舞”作品个案进行剖析,从编创的载体、内容、音乐,道具等入手,探索“国标舞”作品编创类型和程序等,从而为国际标准舞的艺术化市场的拓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钢琴作品的民族性审视与世界性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性钢琴作品是我国音乐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它直接反映着我国音乐艺术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是推动我国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方式之一。当前,我国民族性钢琴作品创作中仍存在作品数量少、民族性缺失、"西化"印迹严重等问题。理性认识我国钢琴作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提升钢琴作品的民族性内涵,拓展民族性钢琴作品的世界性传播途径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发扬我国音乐艺术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提高文化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3.
音乐表演的实质是在一度创造基础上的再创造 ,而再创造的本质在于忠实地再现作品历史风貌的同时 ,以现实主义的审美观认识和研究作品 ,并力求把握作品的表现形式、内容及民族风格 ,尽可能运用本民族的审美语言、气质、意识来表现作品。同时要充分运用内心听觉及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并把自身的综合素质与音乐表现力完满地结合在一起 ,创造性地发挥个人潜能 ,实现音乐表演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4.
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大提琴音乐文献中的重要作品,由于音乐赞助制度和美学观念的转变以及乐器形制与演奏技术的发展,其问世后历经坎坷.通过对这部作品背后所隐含的历史结构来解读作品的历史性质,可作为音乐历史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音乐家柴科夫斯基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创作思想及其作品带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及民族精神。《奥涅金》是柴科夫斯基歌剧类作品中的杰作,同时也是俄罗斯歌剧史中的一块瑰宝,它既是俄国音乐在世界音乐中价值的体现,也是柴科夫斯基本人歌剧审美特点的总结。  相似文献   

16.
肖邦的作品以独特的魅力受到作曲家、演奏家及音乐学家的喜爱与重视。在他众多的音乐创作中,四首钢琴叙事曲无疑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特别是第一首叙事曲---《g 小调叙事曲》,更是以深刻的爱国情感和完美的音乐形式受到普遍欢迎。肖邦的《g 小调叙事曲》,在音乐材料的组织上继承与发展了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成功创作经验,沿用了传统的主题-动机贯穿发展法;在主题材料的贯穿、曲式结构的连贯发展、作品调性布局及和声安排方面继承了舒伯特音乐体裁特性和创作技法。肖邦在继承贝多芬和舒伯特的同时,又为其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主题-动机在结构力、音乐形象塑造方面都具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浅析钢琴曲《二泉映月》的音乐及演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琴曲《二泉映月》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储望华先生根据阿炳的同名二胡曲改编创作的一首中国钢琴作品。该曲在原作基础上,在曲式结构、音乐色彩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大胆尝试,利用钢琴表现力丰富的特点,深刻展示出了原作丰富的内涵,音乐形象鲜明、生动。本文通过阐述作品的创作背景,分析作品的音乐结构,并对其演奏作分析研究,旨在探索作品中由民族钢琴音乐所表现出的那种民族特色和极强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高师学生在接受西方优秀音乐文化的同时,牢固地掌握本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有助于全面接触与掌握两种不同审美观的音乐文化。中国钢琴音乐在百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上千首作品,这些作品在保留和突出原有的民族音乐特色的同时,通过复调、和声等西方作曲要素的运用,赋予了民族音乐新的活力与感染力。这既是对民族音乐的丰富和发展,也是中国钢琴音乐对世界音乐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教学中,通过教材这个窗口,加大对中国钢琴作品的选用,使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国钢琴作品,是一个必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9.
《牧神午后前奏曲》被公认为音乐界的第一部印象派作品。不同乐器各自的音色和性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牧神午后前奏曲》的成功,是德彪西将印象主义艺术特征与象征主义特征运用到音乐艺术中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20.
钢琴演奏是根据乐谱上的符号,运用音乐思维来认识、理解作品,调动各类音乐因素,把乐谱上静态的符号转化为富有艺术内容的音乐音响的过程。音乐思维在认识作品、促动音乐情感的表现、深化演奏记忆都发挥着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