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故事新编》新论汪星明《故事新编》的创作跨越鲁迅创作的主要时期,历时十三年。这是一部孤愤抗世之作,它熔铸了作者杂文敏锐犀利的战斗锋芒,凝聚着《呐喊》、《彷徨》凝练地勾勒形象的功力,浸染着《野草》的孤独、荒诞感与绝不妥协的战斗激情。神话与传说,历史...  相似文献   

2.
英雄末路的悲叹──试论《故事新编》的“虚妄感”徐顽强湖北大学中文系(一)《故事新编》的创作历时“足足有十三年”’D,对于鲁迅这位独特的精神个体来说是一个很奇特的创作现象。因为鲁迅的创作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追求“自我超越”的过程,小说──散文──杂...  相似文献   

3.
《故事新编》与中国新历史小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故事新编》以愤世嫉俗的强烈讽喻性构成自己的美学力量。理想精神的解体、消亡与“小东西”们的鱼活伶俐 ,在作品中始终是相反相成的统一体 ,这是鲁迅关于中国古今社会史的独特发现和中心表达。其跨越时空、古今指涉的艺术意蕴 ,主要依赖于“杂文”意识的渗透 ,小说的作意和文体 ,在整体上都富于杂文意识。中国“五四”后的新历史小说在其发展进程中 ,从三四十年代的创作到“新历史主义”小说 ,与《故事新编》都有割舍不断的承传关系。它们也每每生发出可供借鉴的正反两方面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4.
《故事新编》的创作历时“足足有十三年”,对于鲁迅这位独特的精神个体来说是一个很奇特的创作现象。因为鲁迅的创作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追求“自我超越”的过程,小说——散文——杂文,随着现实的急剧变化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侧重点。而历史小说这种体裁一直引起鲁迅的创作兴趣,早年“决计不再写这样的小说”的誓言也不能阻止他去“预备足成八则《故事新编》”,这一点恰恰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如果说《呐喊》诸篇是鲁迅意为先驱者摇旗呐喊而对生活中切身感受过种种苦于不能忘怀的东西描写和再现的话,那么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在某种意义上则是基于创作主体英  相似文献   

5.
鲁迅《故事新编》的创作心理与表现美学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事新编》是鲁迅创作中争议最多的作品,近几年来,不少论文以借鉴我国古代和世界的艺术经验来探索它的创作艺术和美学价值,是很有启发的。不过,这种探索还停留在表现技巧方面,而着意于创作心理和美学观念的研究尚属少见。本文试图说明《故事新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分裂之后,鲁迅在对文艺的特殊功能进一步认识和探索中  相似文献   

6.
鲁迅杂文与《故事新编》关系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杂文与他的《故事新编》确有不解之缘,愈到鲁迅后期,二者的联系愈加紧密。认识这种情况,可以追溯到绍兴民众戏剧目连戏的"启示",形成贯穿鲁迅杂文的"穿插"艺术,这在杂文与《故事新编》之间主要通过"挖祖坟"、"翻老账"等历史比较与溯源方式表现出来,或者说,《故事新编》的"古今杂糅"之"油滑"的艺术表现方式,更是在杂文对此的成熟运用基础上依照"小说方式"发展起来的。由此可以看到,鲁迅后期更主要倾心的杂文与《故事新编》之间,传递、渗透着更具有现代性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表现经验。  相似文献   

7.
一、题外的话最近有人认为: 鲁迅后期(1928——1936)被认为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了,而我认为这种变化是对其以前的一个退步。鲁迅的《故事新编》我认为是不够成功的,其中  相似文献   

8.
在《故事新编》创作方法的问题上,争议是颇大的。有人认为它是现实主义的,有人认为它是浪漫的主义的,有人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还有的逐篇具体分析而将这些小说分别划入某种创作方法(这一派的具体看法又有不同)。总之,各抒己见,说法纷纭。本文不拟就此问题进行争呜,只准备围绕主体的创作心理,论述《故事新编》的浪漫主义线索。 鲁迅曾说,《故事新编》里的全部作品,“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其中,属于神话题材的有《补天》、《奔月》,属于传说题材的有《理水》、《铸剑》,属于历史题材的有《采薇》、《出关》、《非攻》、《起死》。在这里,神话、传说及史实本身作为“新编”的对象,是既定的,即使它们的流传有歧异,但作者对之只存在选择的问题;而“演义”,却自然而然包含着艺术虚构即鲁迅所谓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一生著作丰富,小说创作在其中尤占重要地位。人们回顾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成就时,无不推崇《呐喊》和《彷徨》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奠基作用,而惟对《故事新编》这部新奇的小说集却仍多疑惑,争论不休。 《故事新编》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集?应怎样评价它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贡献? 《故事新编》中的八篇作品大致是在前后两个时期创作。《补天》、《奔月》、《铸  相似文献   

10.
自从鲁迅的《故事新编》一篇篇地在报刊上发表,对于它的研究也就开始了。综观70年的研究史,大家对“油滑”的争议最大。“油滑”一词是鲁迅对《故事新编》自评时使用过的。他说,历史小说有两种写法,一种是通常的“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纵使有人讥为‘教授小说’,其实是很难组织之作。”另一种就是鲁迅自己尝试的“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这种演义写法“无须怎样的手腕”,“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而且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有油滑之处。”他又说“油滑是创作的大敌。”  相似文献   

11.
王吉鹏  宋凡 《殷都学刊》2013,34(2):64-66
鲁迅是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大师,从性心理视角阐释他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的人物形象,会产生更多的阅读愉悦和体会.《补天》中女娲健美性感,精力旺盛,欲求不满,移向创造与救世.《奔月》中嫦娥奔月并非由于“同甘不能共苦”,而是因为“寂寞”;后羿深爱并娇宠嫦娥,适得其反,在大爱大憎中走向英雄末路.鲁迅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其小说的性心理运用,揭示了人的“灵魂的深”.  相似文献   

12.
一论证鲁迅的《故事新编》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作品,人们遇到了一个感到困惑的、关鍵性的问題,即在一篇作品中,描写了似乎绝难统一的两个时代的人物和事件。对这种现象究竟如何理解,历来爭论虽多,却还未有一个比较完全、正确的解释,因此,对于作品的思想內容和社会历史意义,作品独特的艺术形式,还缺乏深刻的阐发与正确的说明。对《故事新编》的解释,大致有三种意見。第一种,认为《故事新编》是历史小说,是“写古人”的“創作”。持这种意見的人,强  相似文献   

13.
《故事新编》所采用的一种“加冕脱冕”式结构,贬低化、世俗化、肉体化和讽刺性模拟的修辞手法,为我们解读、发掘这部历史小说的丰厚内蕴提供了新的视角。借助于它,本文对这部经典进行了重新阐释,尤其是其中蕴涵着的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思考,他的历史文化价值观以及现实讽喻意义。  相似文献   

14.
质疑官方正史、偏爱野史杂记,是鲁迅对待历史的惯有态度,这是他追求历史之"真"、追求历史话语的现世关怀的体现。历史话语是一种"权力话语",鲁迅对旧历史传统的怀疑、对新历史标准的再造,是价值重估所需,也构成《故事新编》的精神底色。《故事新编》一方面通过铺陈推演,呈现历史话语的形成过程,抖落历史书写的奥秘,传统历史的书写范式被质疑、解构。另一方面,文本通过重写上古神话,诸子传说这些"存疑的历史",进入民族记忆的深处,以"文化思想史"的书写姿态对其做出理性的还原,在根柢上对华夏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行疏通清理。同时,文本在人物的选择和事件的安排上有其内在的逻辑和用意:从"神话时代"到"英雄时代"再到"诸子时代",《故事新编》梳理了人类认识、解释和改造世界的各种方式;从"死后"到"冷遇"再到"逃遁",小说集又从现代人的角度,对人类的理想国进行了批判性思考。这些都表现出鲁迅的精神探寻与人生困惑。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历史小说创作开始摆脱史传文学和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规范的束缚,以全新的姿态走进二十世纪,从而显现出鲜明的“现代性”特征。本文拟从鲁迅的历史观入手,探讨《故事新编》的“现代性”。一、怀疑主义的历史观在历史观上,鲁迅持深刻的怀疑主义。鲁迅在《论睁了眼看》中将中国的历史概括为“瞒和骗”的历史。他认为,中国的正史“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华盖集·忽然想到》)。他曾这样说:“中国学问,待重新整理者太多,即如历史,就该…  相似文献   

16.
《故事新编》是鲁迅在创作中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成熟。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这三个阶段里,鲁迅的思想由最初的激愤转入深沉的挣扎到最后发现和树立中国的脊梁人物,《故事新编》有着非比寻常的价值,并以一种貌似后现代的方式揭示中国历史文化的本质和真相,反抗绝望。  相似文献   

17.
1932年,鲁迅编选了《自选集》。在《自选集》序言中,鲁迅回顾自己的所有创作,自认为只有5种:即《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和《故事新编》。这一回顾确实包括了他的主要创作成就。5种著作中,《呐喊》(1923年、1930年)、《彷徨》(1920年)、《野草)(1927年)、《朝花夕拾》(1928年)完成于鲁迅居住北京以及厦门、广州时期,其时尚属中年;《故事新编》(1936年)完成于鲁迅居住上海时期,其时已属晚年了。5种著作的前4种各两两相对,后一种收束之,似有总结一生所学之象。理解鲁迅晚年的整体文化思想,《故事新编》有重要的意义。在鲁迅编选《自选集》的1932年当时,《故事新编》实际仅完成3篇,即《补天》(原名《不周山》)、《奔  相似文献   

18.
融古铸今,是鲁迅《故事新编》的突出特点,也是作家在这部创作中的伟大开拓和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列宁说过:“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这当然也适用于对历史上的文学家及其作品的评价。因此,围绕融古铸今特点,认识和阐发鲁迅在《故事新编》中,提供了哪些符合他的时代要求的新的内客和形式,也可以说是真正理解和正确阐释这部作品,从而给它以恰当历史评价的关键问题和根本任务。 那么,《故事新编》“新”在哪里?  相似文献   

19.
《故事新编》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与《呐喊》、《彷徨》的重在揭露和批判不同,《故事新编》意在建构和模塑——建构一种新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模塑人格精神。但由于建构和模塑的艰难和对自己建构和模塑的结果和后果的毫无把握的惶惑心态,使其新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及理想人格的创建不自觉地发生了偏移,并直接导致了《故事新编》中创作主旨的偏转和“油滑”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史上很少有这样的先例:一部集子,八篇作品,出版至今半个世纪了,关于体裁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这就是鲁迅的《故事新编》.当然,这场争论不是研究者人为制造的无谓之争,而是由集子本身的特殊性引起的重要理论问题.这个问题不搞清楚,鲁迅先生这部集子的思想性艺术性就很难得到准确的评价.本文试用文体渗透理论分析《故事新编》,力图对这个集子的体裁性质作出比较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