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春南巡谈话中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下引此书,只注员数)这一理论的提出,有着巨大的历史功绩。一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在理论上的工作,主要是探求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规律,指出资本主义由于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同社会比大生产的矛盾,必然会被另一种崭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从这个发展趋势出发,他们对未来社会在经济方面进行了某种预测式的“概述”和描绘。对于领导建立了世界_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社会…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只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客观需要,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中最关键的因素,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中最关键的因素,它充分体现了社会议经济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社会主义制度在初级阶段的内在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六十年的经济建设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基本内容和学习要来《新编政治经济学教程)从内容上讲,由资本主义部分(第1~5篇)和社会主义部分(第6~10篇)两大部分构成;从形式上讲,由绪论和10篇(分为24章)正文构成。其基本内容和学习要求如下:1绪论。主要阐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第二,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第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科学性以及学习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学习中,要弄清楚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规律等基本概念,弄清政治经…  相似文献   

5.
一、基本内容和学习要求《新编政治经济学教程队内容上讲,由资本主义部分(第1~5篇)和社会主义部分(第6~10篇)两大部分构成;从形式上讲,由绪论和10篇(分为24章)正文为成。其基本内容和学习要求如下:1、结论。主要阐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第二,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第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科学性以及学习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学习中,应弄清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规律等基本概念,明确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学说,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在失去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同时,也失去了对自身劳动力的支配权,从这两个层面上认为无产阶级绝对贫困。社会主义国家相较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时间较晚,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经济发展程度低于西方发达国家。造成社会主义国家出现贫困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将从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层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就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任何生产关系本质上都是物质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同时还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矛盾。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商品货币关系才能使这种物质利益关系得到协调,从而推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因此,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我们应从这一意义上去把握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剩余价值理论又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和企业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把对劳动力的提高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理论分析,同资本主义造成的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的历史过程结合进行了分析,这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只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客观需要,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组织工作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是组织工作职责和任务所系.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中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原理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创造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进行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主要经验,构成了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衡量生产关系变革是否正确和必要,其主要标准应当是看这种变革对生产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破坏作用。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即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年递增48%,社会生活多方面明显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没有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且成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这生动地说明社会主义改造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根本愿望;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人民所走的是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1.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要重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要研究西方国家善于利用资本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生产力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四大又进一步作了明确表述,由此引发了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研究的热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择其要概述如后。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研究视角主要有三种观点;1.认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界定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思想,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明确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在这一表述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讲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相似文献   

13.
一、认识"两个必然"必须联系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推进下,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因此,资本主义绝不是永恒的社会形态,它最终要被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而这一新的社会形态就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三大报告总结了我们建国以来较长时期内离开生产力发展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和变革生产关系的历史教训,以极其鲜明和郑重的形式重申了生产力标准问题。指出:“核心问题是,必须破除离开生产力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离开生产力标准,用抽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理论要指导实践,应用于实践,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这个理论的指导作用,邓小平同志又提出判断是非的三个标准。他在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社’姓‘资’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2页)这就是著名的“三个有利…  相似文献   

16.
周天勇 《领导文萃》2011,(15):21-2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解放了思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了长期的探索,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体现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一是由重点研究资本主义,揭露资本主义,论证社会主义产生的必然性,转向重点研究社会主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尤其是在不发达的国情下,如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问题。二是由集中于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自身特定社会属性、阶级关系的说明,转向对社会经济发展一般规律,主要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共同性的认识,以提高后者对前者所创造的各种进步、文明成果的借鉴能力。三是由对计划经济形式、计划经济体制及其经济政策、管理方法的解释和说明,转向对商品生产的必然性、市场经济客观规律以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是基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来的。过去50年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是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至关重要。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基本确立。但由于我们忽视了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的基本国情,把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进行现代化建设看得过于简单,相继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了。犯了急于求成、盲目冒进的严重错误。几乎与此同时,毛泽东同志又错误地把已经…  相似文献   

19.
<正>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主要的代表作。在这部伟大的科学巨著中,马克思以严密的体系,精辟的分析,犀利的文笔,不可抗御的逻辑力量,淋漓尽致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的科学结论,使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得到严密的科学论证,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因此,它被称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的确立,利益多元广泛被人们所承认和重视,过去,人们不敢承认利益多元化,认为承认了就等于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因此,对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利益群体,利益分化等问题闭口不谈,而只是空泛地强调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而不顾具体利益,现实利益的区分,结果在强调利益共同的口号下抹杀了利益差别,导致了在利益分配上的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相结合的平均主义,难以调动群众各方面的积极性,资本主义牺牲公平讲效率自然有其值得切齿之处,但客观上也说明社会的利益机制是社会动力机制的核心,讲竞争,讲效率,是启动社会利益机制的结果,社会主义牺牲效率讲公平自然有其令人开眉之处,但实践证明,平均主义的利益机制无法使社会的动力机制有力启动或正常运转,绝对平均主义在一珲条件下释放出有限的能量后,到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就成了生产力发展的阻力,因此,搞改革开放,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拓破利益分配上的一元化模式,在国家利益至上的前提下确立利益多元化的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生产的资源配置方式,要求具有依独立的维护自身利益的利益主体,如国营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乡镇企业,个体经济等,都代表各自的利益而依据市场信号作出生产或经营决策,并对其结果负责,实践说明,承认利益差别,正视利益多元,才符合社会主义动力机制的要求,真正有助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