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乡试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行省为单位的乡试,发轫于元代。自仁宗延祐元年,乡试约举行16次,分为保举投状、锁院应试、校文录取三步骤。考试官、同考试官负责命题和初步确定入榜范日,主试官、监试官及赞画官亲临核准并裁决名次先后。元代乡试全面吸收宋代糊名、誉录、锁院等科场规则,率先在诸省区推行朱熹《贡举私议》,又让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在名额、出榜、场次、命题等方面享有不同待遇,从而为朝廷会试做了很好的前期准备。在文化领域.乡试既反映了各地区儒学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又提供了不同区域间文化沟通的某种渠道。  相似文献   

2.
<正> 《广东贡士录》稿本,是张小迂所辑录.先由张小迂之孙张晋卿取之赠送东莞图书馆,后来又经过辗转传藏,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才得之以入馆藏,而保存下来.《广东贡士录》稿本辑录了清代九朝广东各科乡试举人和副贡,考中外省乡试举人,及广东举人应考历科会试、殿试之登进士者.书中详载广东各科乡试之科分、中额(录取人数)、中式者姓名、名次、籍贯、考官和考试题目等.计有顺治朝4科,康熙朝21  相似文献   

3.
以雍正<浙江通志>的明代举人名录为基本史料,在厘定明代浙江举人的具体人数和科年覆盖情况的基础上,根据举人之乡试、会试以及殿试中式年份,梳理了浙江举人重复会试的发生情形.并在确定资料处理原则的前提下,分别以地区和科次为统计口径探讨了举人的重复会试现象,且对重复会试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由于科举的需要,产生了科举中人大规模的地域流动,如科考岁考、乡试会试等,小说情节往往在小说人物的地域流动中发生、发展、完成,这些地域流动对于整个小说情节的规划安排、小说构架的搭建过程以及叙事风格的形成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清代的状元     
科举考试中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状元亦称殿元、鼎元和魁甲等。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被称为独占鳌头,它是科名中的最高荣誉。清代的会试,始于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终于光绪三十年(1904)甲展科,共举行112科,其中正科84科,加科2科,恩科26科。112科中,共取状元114名。这是因为顺治九年(1652)壬展科与顺治十二年(1655)乙未科为满、汉分榜,各有2名状元。清代的第一位状元是傅以渐,最后一名状元是刘春霖。在114名状元中,仅苏浙皖三省就有78名,其中江苏省籍有49名,浙江…  相似文献   

6.
元代《诗经》学的特征及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险峰  崔志博 《河北学刊》2008,28(2):123-127
元代《诗经》学侧重朱子之学,崇尚"朱传"成风,除马端临、李公凯等少数几位《诗》家外,其他《诗》家的著述几乎全部是围绕《诗集传》而作。元代《诗经》学几乎成了朱熹《诗集传》的一家之学。元代《诗》家继承了宋代《诗经》学的求实精神,博采众家之长,在音释、训诂、诗旨、诗歌艺术手法等方面对《诗集传》都有很大的阐扬发挥,但较之宋人,怀疑精神已经大大减弱,观念略显保守。元代《诗经》学处于《诗经》宋学和《诗经》清学之间,一方面它继承了《诗经》宋学的求实考据之风;另一方面,元代《诗经》学影响了明代《诗经》学的发展走向,对清代《诗经》学也有一定的间接影响。元代《诗经》学,是连接《诗经》宋学和《诗经》清学的纽带,它在《诗经》研究和《诗经》学的延续上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清朝蒙古族进士科名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科举,大多因袭朱明,“进士”很为一般知识分子所重视,成为当代士人扬名立业,登进仕途的重要途径。按清制,进士考试每隔二年举行一次,即逢丑、辰、未、戌年大比一次,参加者是在各省区中过的举人,考试地点在北京。这种考试,名曰“会试”,三年一次,是为正科。此外,有时由于朝廷遇到什么吉祥庆典,表示祝贺,便临时增加一科,在翌年举行“会试”,是为恩科。“会试”中式称贡士,然后再经过复试、殿试,合格者分甲放榜,勒定名次。至此,所谓“考进士”的程序便大体完成了,再有就是朝考、授职,正式走上仕途了。 清人入关不久,便正式设科取土。清世祖福临二年(1645年)始开科,分全国为十五个“试”地区,选录举人。顺治三年,进士科首榜。但是蒙古族知识分子的参加科举,却远在顺乡治设科之前。据清人福格《听雨丛谈》卷七八旗科目条记载,天聪八年(1634年)皇太极在关外开八旗科,当时便取中“蒙古习蒙书者博特(或作俄博特)、石岱、苏鲁木三人”,  相似文献   

8.
辽代殿试成为常制始于重熙五年。辽圣宗效仿北宋科举制度,开始进行贡举改革。兴宗重熙五年殿试之后,科举殿试成为常制,皇帝对及第进士的恩赐仪式也开始制度化。从重熙五年开始,兴宗、道宗、天祚帝诸朝举行科举考试时,在正常的情况下,进士一科当都有殿试一级考试。辽人所谓的"殿试进士",当指礼部中选、参加殿试而未中第者。辽代科举增设殿试后,及第进士通常直接释褐授官,像唐代那样比较严格的"守选"制度在辽代应没有形成。  相似文献   

9.
在清代桐城派作家中,戴名世不可忽视。他生活坎坷,最后命丧于文字狱中,一生充满了浓厚的悲剧色彩。戴名世虽不喜好时文,但没有放弃对科举的追求。他曾多次参加乡试和会试,在科举上最终获得了巨大成功。由于在科举上屡试不售,加之家境贫寒,因此戴名世只得授徒卖文,过着困顿而无奈的羁旅生活,备尝人生的酸楚和艰辛。从戴名世所作的一些序跋来看,尽管他对科举不得真才愤愤不平,对科举中的一些恶劣现象强烈批判,但他并没有否定科举,而是对司教者、衡文者以及应举者提出建议,寄予希望。戴名世与科举有着不解之缘,他的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人生与科举有着紧密联系。可以说,是科举贫困了戴名世,成就了戴名世,并最终毁灭了戴名世。  相似文献   

10.
叶楚炎 《云梦学刊》2009,30(5):97-102
明代科举的乡试和会试都要考三场,由此产生了所谓“前场”与“后场”的对立;而在前场中。又由于考生选取经书的不同,有“分经取士”规定。而这些在科举考试中往往不被注意的细致规定,都被明代的通俗小说细纳进来,成为小说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小说吸纳这些科举因素的具体形式会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正面的、直接的反映固然存在,基于小说的特性与自身情节的需要,科举制度往往也会在变形之后才成为小说的情节要素。  相似文献   

11.
张洪海 《东岳论丛》2011,32(5):71-75
经书的评点、八股文体、八股文选评、高头讲章、衬解体例等等这些与科举应试制度密切相关的因素,都对明清两代《诗经》的接受产生过大的影响。一方面催生了《诗经》文学性评点这种《诗经》学上的新的批评方式,一方面也影响了批评内容本身。深入研究这些因素,将有助于理清《诗经》在明清两代的接受情形及其对于传统文化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玉超 《兰州学刊》2012,(11):71-74
乡试是科举选拔考试中的第一层级,明清小说作者参加过乡试的比较多,他们对乡试也最为熟悉。科举文献记载的乡试史料并未包括全部的规制细节,明清小说却对此有所表现,其中有关乡试考篮、进场前的仪式和封号之前的具体事宜等项,小说资料都起到了补充科举史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明清小说包含丰富的会试资料,只是小说记录和描述的内容不像科举文献记载一样全面、系统,但明清小说作者大多亲身经历科举,对科举实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最了解不过,他们笔下的科举内容也较为真实和详细,并且,他们从应试举子的角度记述了会试,为我们认识明清会试提供了另外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4.
宋代殿试诗、赋始于开宝六年,终于治平四年,九十五年间有题目可考的共52次.其间殿试诗、赋对进士是否黜落、排定名次至关重要.宋代殿试诗、赋作品和拟作流传很少,其中赋作较佳,最重破题;诗作平庸,间有佳句;诗赋内容皆以歌功颂德为主.赋在殿试中地位最重要,其次是诗.宋代殿试诗赋题目及作品是科举史上的珍贵资料,对研究宋代科举诗赋的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亮 《殷都学刊》2014,(3):51-58
《文选》学在唐宋时代非常发达,进入元代则迅速衰落,相关的研究几近空白,直至明清时才再度繁荣。造成元代《文选》学衰落的原因有三个方面:蒙元伐宋时所造成的时局动荡对儒生文士的冲击,影响了《文选》学的传播主体;《文选》与科举的词赋科密切相关,而元朝科举的废兴则导致了《文选》学的迅速边缘化;元朝科举考试时科目设置重理学的倾向加速了重词赋的《文选》学的衰落,这是元代《文选》学衰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观古堂     
陈书良 《船山学刊》1994,(2):228-229
我没有见过观古堂,我又常常想像观古堂。我诅咒观古堂,我又寄情观古堂。 观古堂在长沙坡子街,是叶德辉的藏书楼。长沙大火时,连同叶氏《郎园丛书》板片及未刊遗稿,统统付之一炬。余生也晚,当然无从得见其“富甲海内”的风貌了。 叶德辉,宇焕彬,号郎园,清同治三年(1864)生于长沙,其父在坡子街开公和染坊,家道颇殷实。叶德辉少时就读岳麓书院,21岁乡试中举,28岁会试中第九名进士,殿试二甲,官吏部主事。他的志趣并不在做官,不久,就弃官归湘里居。  相似文献   

17.
张杰撰写的《清代科举家族》一书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 2 0 0 3年 7月出版了 ,本书是运用历史社会学方法和统计分析法阐释历史学的一部力作。为了撰写本书 ,作者从 1 992年即开始研究多达 42 0册的《清代石朱卷集成》,到本书最终完成 ,历时整整 1 0年。《清代石朱卷集成》是一部史料价值很高的石朱卷汇编 ,它分会试卷 (附武会试 )、乡试卷 (附武乡试 )、贡卷 (包括副贡、优贡、拔贡、岁贡、恩贡 )三部分 ,共收录石朱卷 83 64份。特别是其中的石朱卷履历 ,史料价值更高。几千份履历 ,就是几千个家族档案 ,石朱卷履历所载 ,涉及每一个家族…  相似文献   

18.
竟陵派的诗经学──兼谈对钟惺的评价[日]村山吉广著傅丽英译王欣校译明代的《诗经》研究明代的《诗经》研究有四个学派,其一是承元代的旧习墨守朱传的一派,此派最典型的代表作大概要首推胡广等奉诏修撰的《诗经大全》。该书是明永乐年间所作的《五经大全》之一,《四...  相似文献   

19.
《诗经》学的神圣化与元代《诗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由南宋至元的一二百年间,我国的《诗经》学发展经历了一段十分特殊的历史道路。由于理学家的介入,南宋开始,出现了对《诗经》及其研究的神圣化,并以直接、间接承继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诗学为荣耀。有元一代紧承宋后,自然也就形成朱熹一家之学独擅的局面。元代诗学唯宗朱传,少见异说,严重流于封闭化和狭隘化,极大地束缚了元代学者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最终导致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少有创新,实在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20.
清代前期有空前严密的科举回避制度。其中 ,地区回避主要是 :某省籍贯官员回避该省乡试 ;官员籍贯在邻省三百里以内区域者要回避邻省乡试。江苏 (或安徽 )知府等以上官员籍隶安徽 (或江苏 )者 ,如下属主持江南乡试或阅卷 ,其子弟、亲族回避江南乡试。陕西与甘肃亦照此办理。顺天乡试同考官 ,南方人一律回避南方考生的试卷 ,以此类推。亲族回避规定 :和考官有某些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人回避乡试。在工作回避中 ,内、外帘官之间互相回避 ;关于考官子弟是否回避该次考试 ,在雍乾之际制度出现了一些变化。清前期科举回避制度极大地减少了科场积弊 ,这是封建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但仍然有着难以避免的漏洞和不可逾越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