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朱光潜将西方审美移情说与内摹仿说相结合,使审美的理性观照与物我交流相结合,从而将“移情说”作了中国化的、物我之间双向交流、双向沟通、互为交感的阐释和发挥,具有创新意义,但其对美感经验结合审美“距离”说的阐释,有令人难以信服之处。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原因、观众的角色心理及其与电视综艺节目的关系、电视综艺节目目前存在的问题等展开论述,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老子与康有为理想社会思想异同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理想状态的典范,而康有为所建构的大同理想则是现代理想社会模式的代表。两者由于社会模式设计的不同,从而奠定了各自的理想目标,构建基础及本质内涵的不同,映射出康有为与老子在社会理想状态、现实批判及治理之道上的异同。康有为对老子社会理想的扬弃,凸现了两种理想社会模式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渔的戏曲理论与创作中的观众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渔是一位戏曲理论家,又是一位剧本创作的实践家。他对戏曲艺术的特征———群众性、综合性和演出艺术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李渔的戏曲理论超越前人,取得多方面、系统化成果的重要前提是他对观众的熟悉,重视对观众的研究。李渔的娱乐观众的戏曲创作与他对观众心理的研究也是分不开的。李渔的戏曲理论在观众的作用、观众的组成、观众的心理等方面体现了明确的观众意识和对观众学方面的许多见解,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观众学,从而打破了我国戏剧理论研究传统视野的束缚,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使我国戏剧理论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各种媒体对观众的渴求,集中体现在广告的竞争上。媒体总是绞尽脑汁让广告有更好的传播效果。于是电视广告的“倒计时”便顺应媒体人的期盼产生了。广告倒计时的出现,在观众的心理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电视广告“倒计时”的出现背景、概念、变现形式及要求、观众的广告接受心理、电视广告“倒计时”对观众的心理影响、电视广告“倒计时”对媒体制作理念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各种媒体对观众的渴求,集中体现在广告的竞争上.媒体总是绞尽脑汁让广告有更好的传播效果,于是电视广告的"倒计时"便顺应媒体人的期盼产生了.广告倒计时的出现,在观众的心理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电视广告"倒计时"的出现背景、概念、变现形式及要求、现众的广告接受心理、电视广告"倒计时"对观众的心理影响、电视广告"倒计时"对媒体制作理念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朱光潜很早就注意到西方现代绘画的美学原则和中国传统画论有相通之处,并从审美的“距离”阐述了这种形式化特征.对于中国传统的“诗画融合”观点,朱光潜改造西方移情说,提出具有中国特色“情趣与意象”契合的审美定义.对于元明清中国绘画偏向山水一途,朱光潜则认为从美学观看,艺术美在价值上高于自然美,因此没有理由只注重自然画而不注重人物画.对中国传统“意在笔先”的绘画原则,朱光潜在改造克罗齐的意言一致观基础上提出“意到笔随”的创作理论.凡此种种,朱光潜通过“批判的综合”中西方艺术理论,以中国文化熏陶下的“心灵”“化”西方理论,所以说朱光潜的艺术观本位是中国的立场. 相似文献
8.
主观情感的产生与审美主体的学识、经历、品格、所处自然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距离"、"移情"、"共鸣"等心理现象紧密联系,它是审美主体形成审美体验和审美观点的关键因素;是影响创作者进行艺术创作的动力;是艺术欣赏者获得审美感受的基础;更是艺术作品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9.
在“道德革命”的旗帜下,梁启超的《新民说》表达了“新民之道”的多项意谓。该书以明确的历史意识和高度的方法论自觉为前提,以建设“公德”为契机,以“利群”为道德之总纲来平衡公德与私德,目标是造就与现代民族国家相应的“新民”。解读《新民说》,不宜纠缠于表述之欠周延甚或前后扞格,而可悬置系统哲学的框架,以观念史的方式钩玄提要。“新民”的历史形态是由“臣民”变为“国民”或“人民”,在道德界则应超出“私德”扩展“公德”。真正把握其“公德”观念,需要对“德”有逸出一般行为规范的界定,明确其包含“品性”“德行”和“行动”及其“力量”之复合意义;在此基础上会看清梁启超所谓“公德”实际上包含了一个观念群,它们由五对相反相成的观念绾合而成,涉及到形上学、伦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诸学科,对它们作辩证综合方才能描绘出梁启超心目中的新型理想人格,汲取其对于我们今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豫剧对于新的表现手法的探索应该以观众的审美心理、审美需求作为革新的依据。因为,失去了观众就意味着豫剧生命力的枯竭。观众的审美需求包括审美期待、审美联想、审美接受等方面。为振兴豫剧艺术,一方面需要豫剧艺术本身努力缩短与观众审美需求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又需要对豫剧观众进行必要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1.
朱光潜1949年以后放弃唯心主义美学观念,转向接受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美学。这一重大学术转向既有外界环境压力的客观作用,又有他解决自身学术矛盾的内在需求。朱光潜在接受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过程中,以自己的深厚学养和学术勇气,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克服左倾思潮和教条主义,深化哲学义理和人道精神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尼采在中国”是当代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目前的研究多注意尼采学说中批判/解构的主题及其在中国的影响,而对尼采所构建的审美人生观的一面较少关注。本文以朱光潜论著为中心,分析尼采的“日神精神”如何被借用、转化为“人生艺术化”的思想过程及其主要特征,初步勾勒出尼采在中国的另一副面孔,并予客观评论。 相似文献
13.
马一浮的诗学观是面向传统的;朱光潜的诗学观是面向现代的.诗学方法上,前者侧重整体思维的综合性;后者侧重个体美感经验的分析.无论是以中化西,还是以西化中,最后得出的是一个重构的新的体用(中西互为体用)关系.诗的创作上,俩人似乎都非常强调作诗需要有涵养工夫,但马有玄学倾向,朱则偏于科学.尽管有这些不同,但都丝毫不能抹杀两位学者思想系统的中国立场.诗教观上,马朱则还有形而上和形而中的分别;马的诗教偏向主仁,朱的诗教偏向主情.二人的诗学观甚而是文化观都可以说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4.
《北京大学学报》近年来先后发表章启群、商金林两位先生之文 ,对《给青年二十四封信》是否为朱光潜所作进行讨论。其实该书又名《个人与社会》 ,在上个世纪的3 0、40年代曾由上海长风书店多次印行 ;作者自有其人 :林萍———这在 1 991年出版的权威性大型断代书目类工具书《民国时期总书目》中早有明确著录。由于未检这部工具书 ,章先生认为“二十四封信”为朱光潜作固然是缺乏根据 ,商先生论证非朱光潜所作亦显事倍功半 ;此外 ,章先生有关朱光潜是否知道此书出版的看法确是一个可以关注的问题 ,商先生的某些具体辨析则或有未必尽妥之处。 相似文献
15.
这篇论文集中探讨朱光潜“静穆”理想观的提出、内涵、及意义。本文指出,朱光潜1933年回国后,直到1949年建国这段时期,把主要精力用在诗学和文学批评。“静穆”则是集中表现朱光潜诗歌美学理想的核心概念。这个概念,一方面是朱光潜长期阅读和品评中国文学的经验总结,一方面也是朱光潜积极吸收包括尼采在内的现代西方美学思想的结果。这个时期,正逢中国8年抗战和3年内战,朱光潜在战争的边缘坚持着他的美学实践,并且标举“静穆”的艺术理想。在这里,表现了艺术与战争、美学与政治的矛盾。本文意在于揭示这个矛盾在朱光潜美学历程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传统观点认为,黄道周的学术思想宗崇朱熹.本文从黄道周对朱熹道统说质疑和批判的视角,对此提出驳议.黄道周将汉儒纳入道统谱系,否定了朱熹道统说中的真空阶段;通过对理学家人性论的质疑,削弱了宋儒在道统中的地位;通过对“四书”作为“道”之文本载体的质疑,瓦解了朱熹道统说的基础.黄道周主张以“仁”代“心”,从易学角度推算出客观的道统之“统”,坚持以“六经”为道统之“道”的载体,凸显了自家之学在道统中的合理地位. 相似文献
17.
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与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他以“形象的直觉”为核心的美学经验论直接脱胎于克罗齐的相关美学观点。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在“艺术的独立性”和“为艺术而艺术”等方面 ,与克罗齐美学思想产生了共鸣。但也是因为这一点 ,使得他与克罗齐在“艺术的独立性如何实现”的问题上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18.
朱熹从人与物统一的层面注《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以为该三句兼人、物而言,做出了与郑玄、孔颖达所不同的诠释,受到了王夫之、毛奇龄等人的质疑。但是,朱熹的诠释有充分的文本依据,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观点有一定的自然科学根据。尤其是,朱熹的诠释展现了《中庸》的更广大、更深入的宇宙观,揭示了《中庸》所达到的最高的"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19.
孔子提出了"成人",是儒家理想人格中的一种,后世学者有所涉及,但作了全面且有创见论述的是王夫之。他通过对《易传》"继善成性"的阐发,提出了"性日生日成"的人性论,把人性的完善视为动态的进程,是在人与自然交互作用中实现的。这对以往的人性论是重大的突破。王夫之以为,人性的发展,是感性欲望满足与德性意识造就的相互统一的过程。这对理学家"无我"禁欲主义人性论,是强烈的冲击。王夫之以人性论为突破口,把"成人之道"看作是理想人格造就的途径加以考察,并把它置于实践的基础上。一方面,在人性发展的过程中使自然物人化;另一方面,又在人化过程中发展了人的本质。这使人向着真善美全面发展的方向行进。 相似文献
20.
封秀清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9(3):58-59
本文具体研究了电视节目应具有的人格美感并论述了实现人格美的几个环节,诸如主体人格的回归,主体人格的实现以及实现主体人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