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通过对全省抽样调查所获数据的分析,本研究认为,在特有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近二十余年来,浙江的社会阶层分化也有着特有的进程和结果.以资源的离散性配置/拥有为基础,由于浙江的社会阶层结构类型呈现为"葫芦型",阶层利益分布未出现"断裂化"或明显的"层化"的层级区隔,因此,浙江阶层的心态亦未出现"断裂化"的层级区隔,而是与阶层结构类似,较多地表现为"碎片化"态势.而正是这一与结构"碎片化"对应的心态"碎片化"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构建了阶层和谐,为浙江的社会和谐奠定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扩张与大学生就业难:现状、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简要回顾了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扩张情况及其影响。鉴于“十一五”期间我国就业面临着劳动力总量和18-22岁年龄组别的供给双高峰,“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应在适度扩大招生规模的基础上,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做好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以及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等工作,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前景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从总体规模态势、性别、年龄与文化程度结构、外出时间选择、流向区域选择、外出方式与工作寻找方式、就业范围和产业领域、职业分布层次、流动变更程度等八个方面做了统计分析。作者认为,90年代后期和下个世纪初期,将是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最剧烈、劳动力转移最活跃的时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利用和就业转移问题也将变得更加突出,成为影响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并就此提出了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对策:把农业劳动力转移纳入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加大城市化推进力度。  相似文献   

4.
从人力资本投资角度研究健康城市建设,我们发现,健康城市建设与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健康城市建设具有增进人力资本的巨大功能,健康城市的宗旨、过程和具体指标都起到了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的客观效果;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投资推动了健康城市建设,对教育、医疗保健、劳动力流动等方面的投资是健康城市建设的先决条件。因此,必须优化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结构、类别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5.
《探求》2017,(4)
本文关注了长期被忽视的城市社区末端居民小组党的建设问题。社区居民小组是城市治理结构的末梢层级,掌握着相对丰富的土地资源,经营着相对独立的集体股份公司,拥有着相对程度的基层自治权利。但长期以来,社区党的建设较多的是重视社区层面却忽略了处于治理体系末端的居民小组党的建设。如何使党的政治意图和核心引领下沉到这一层级,使社区党建工作落实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后一公里",是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加强社区党的建设、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本文从现状、成因和对策三个维度进行了述与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相关实证研究文献的疏理,从农民工总量规模、结构分布、对输出地贡献和对输入地影响四个方面对中国农民工的总体性状况进行了描述与分析。在总量规模的分析中,我们需要注意各调查的统计口径,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最新发布的农普调查数据,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已达1.3亿,此处数据不含随外出从业劳动力外出的非劳动力人口。外出务工经商者以初中文化的青壮年为主,行业分布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长距离迁移占很高比例。农民工跨区域转移这种就业结构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巨大,已有研究估计对GDP增量贡献在20%左右。从输出地来看,总的影响是积极的,特别是收入状况的改善,但也留下了数量庞大的留守族。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相关实证研究文献的疏理,从农民工总量规模、结构分布、对输出地贡献和对输入地影响四个方面对中国农民工的总体性状况进行了描述与分析。在总量规模的分析中,我们需要注意各调查的统计口径,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最新发布的农普调查数据,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已达1.3亿,此处数据不含随外出从业劳动力外出的非劳动力人口。外出务工经商者以初中文化的青壮年为主,行业分布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长距离迁移占很高比例。农民工跨区域转移这种就业结构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巨大,已有研究估计对GDP增量贡献在20%左右。从输出地来看,总的影响是积极的,特别是收入状况的改善,但也留下了数量庞大的留守族。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9,(9):36-41
农村劳动力在从农业部门转向生产效率更高的城市工业部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转移者本身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而且这种劳动力配置结构的调整有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这是经济学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效益的一种经典解释。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业劳动力跨区域、跨部门的流动,城乡间、产业间的劳动力资源得到了重新配置,这种劳动力资源再配置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效益,农业劳动力转移成为化解"三农"难题、促进城乡融合以及推动社会结构变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明代中国保持着帝制政治体制,同时又已卷入全球性大变迁,经济、文化思想领域皆发生巨大变化。在此情况下,社会组织的方式与状态是否发生了新异性、不可逆转的变化,构成理解该时代中国社会体系特点的突出问题。在前贤研究基础上,文章尝试以社会地位与社会权利为基本尺度来透视明代社会分层体系,认为:从明初到明末,贵族、士绅、庶民、贱民四层等级的基本结构状况并没有结构性改变;社会分层体系中的人身依附性社会关系趋于强化而非松懈;社会流动主要在士绅与庶民两个层级内部及这两个层级之间发生;明代中国社会还相当完整地处于帝制体系提控之下。明代中国处在变与不变的复杂纠结之中,要理解这样的一种社会状态与演变趋势,还有许多复杂的理论和实证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技术进步有偏的双层嵌套CES生产函数,应用标准化系统法估计方程参数,测算我国劳动力合意结构.结果显示:(1)技能与非技能劳动比的合意值呈现指数增长且增速快于真实值,表明技能劳动需求缺口不断加大.(2)采用大学学历的劳动力存量指标测算劳动力结构,发现其呈现出逐年优化特征且对经济产出的贡献不断增强,但劳动力结构贡献率始终不足10%.而依据专业技术人员比重衡量劳动力结构,劳动力结构贡献不足1%,综合验证劳动力结构还有待优化.  相似文献   

11.
目前,西方学界对于跨国城市网络的研究,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均质性"的横向治理网络。本文对其内在的隐性权力结构进行了体系性反思,认为这种网络依然未能完全超越一种"南北分割",特别是内部的制度性权力、资源性权力及话语性权力使整个网络体系在结构上呈现出等级性。随着越来越多的"南方"城市加入跨国城市网络,气候网络性治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有赖于网络内部权力体系的调整。基于气候治理体系转型的大背景,本文最后指出,以中国城市为代表的"南方"城市应该把握契机,调整角色,真正融入到跨国城市网络气候治理中,从而为其低碳发展和绿色公共外交赢得更多的国际资源,并提升自身在网络中的规则制定权、资源分配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德国公司治理模式采取双层委员会结构,所有权集中程度比较高,银行在治理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日本公司采取非股东主权控制结构,董事会的层级划分是按等级而非按功能。二者特殊而又相联系的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对我国公司治理改革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春阳 《唐都学刊》2008,24(5):56-59
分析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宁夏旅游产业的规模形态,指出当代旅游产业结构现状,结构优化调整思路,区域结构优化与调整,旅游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协调构建新趋势,"两山一河"、"两沙一堡"产品对接文化与旅游融合,优化旅游产业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4.
对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三次产业构成不合理、一次产业内部存在品种结构、种植结构和区域结构不合理、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重复率高、劳动力剩余量大且素质较低、农产品加工技术含量低、科技贡献率不高等问题,提出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应着重做好政府引导、产业布局、产业内部结构优化、主导产业的选择、加快城市化进程及提高科技贡献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措施,实现由以产量为中心向以效益为中心的转变,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相似文献   

15.
信息化条件下城市空间演化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锐  西宝 《学术交流》2004,(2):121-125
信息化条件下城市空间演化正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信息化的加剧使城市空间演化的进度加快,演化方式由"量"的外在扩大向"质"的内在结构延伸,并且演化内容正逐步趋向于城市内部结构的重新布局和调整。城市空间演化这些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选址自由度被有限制地放大、产业结构调整更加合理、劳动力结构和层次发生变迁、居民生活方式发生变革,等等。信息化也正是通过对选址、产业结构、劳动力、居民生活方式产生作用进而影响到城市空间演化,从而日益成为城市空间演化的新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6.
农业生产力并非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充分条件。中世纪英国是一种粗放的农牧混合经济,形成了初步社会分工,更有利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领域流动;与集约化农业相比,这种粗放式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及能够供养人口都很有限。随着农业生产"量"的扩张和"质"之深化,农村劳动力被迫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而精耕细作的集约农业则将大量劳动力拉进农业"过密化"陷阱,使得劳动力无法向非农领域或城市流动。英国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获得较大发展是农牧混合经济和粗放农业"量—质"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城市和农村两个不平等的社会等级,这主要是由于人为地限制城乡人口流动所造成的。继续控制城市规模,积极发展小城镇,无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益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和两个社会等级问题的解决。应该采用大中小城市(镇)同时协调发展,注重发展城市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18.
城市是经济活动和生产要素的主要集聚地,高密度经济和要素集中使企业和劳动力之间的学习更为便捷,反过来城市提供的大量学习机会也为城市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学习包括技术创新与知识传播两方面,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创业时期面临最优生产技术的尝试性选择,选址在多元化城市会更加有利,对于生产技术已成型的企业,选址于专门化城市则更有利于生产与创新,企业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选址变化,导致了多元化与专门化城市经济集聚形态的共存.城市为劳动力和企业提供的大量学习机会,促进了技术知识的传播,吸引人力资本不断向城市集聚,城市经济密度不断提高,规模持续膨胀.技术创新、知识传播与城市经济集聚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可以通过提供学习机会促进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中小城市发展需重视专业化,发展多中心的卫星城有助于克服多元化城市因规模过大带来的一系列弊端.  相似文献   

19.
单婷婷  史安娜 《社科纵横》2009,24(10):69-71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在土地使用方面存在着用地粗放、用地结构不合理、城市用地总量失控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当前的财税体制、城市规模盲目扩张、现行土地制度等因素造成的,对此应当采取坚持集约化原则,注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适应市场的产权和使用权制度体系、优化城市用地结构等措施来实现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0.
<正>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既是我国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经重要阶段,又是一个社会问题丛生、极易产生社会动荡的时期。我国2亿多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流动,尤其是刘易斯拐点出现后,不仅制约了社会成功转型,而且影响了"四化"同步发展。因此,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和政府治理经济社会问题的切入点之一。党十八届五中全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