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杨万里不仅是南宋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理学家。其创作中所体现的“性灵”文学思想是宋代理学向心学转化过程中的产物,因而既具有“性灵”诗学理论的一般特征,同时又有着独特的诗学内涵及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忻 《重庆师院学报》2010,(5):26-29,51
杨时是宋代洛学派的重要人物,他坚定地秉承并进一步阐扬了二程的理学思想,其《龟山集》所体现出的文学思想无不打上理学思想的烙印,主要表现为特别强调作者的正心无邪、作品的温柔敦厚和冲淡自然的风格。  相似文献   

3.
罗璇 《阴山学刊》2014,(2):42-49
杨万里的诗歌在南宋诗坛独树一帜,其深厚的理学内涵是其自成一体的重要原因.程颢所提出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理学命题与杨万里诗歌有着密切联系.杨万里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盎然生意、仁者情怀和“乐”意都是由对“与物同体”这一理学境界的体察中延展出来,从杨万里诗歌的这三个层面入手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揭示出杨万里诗歌内在的理学意蕴.  相似文献   

4.
王禹偁文学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禹偁(公元954—1001),字元之,北宋初期文学家,主要著作有《小畜集》及《小畜外集》,他的文学思想,体现在这两部集子的诗文中。北宋文人苏顼在为《小畜外集》写的一篇序中比较概括而又确切地写出了宋初文坛的现状和王禹偁为扭转此状而提出的文学主张:“窃谓文章末流,由唐季涉五代,气格摧弱,沦于鄙俚。国初屡有作者,留意变风,而习尚难移,未能复雅。至公特起,力振斯文,根源于六经,枝派于百氏,斥浮伪,去陈言,作而述之,一变于道。”可以说,王禹偁的文学主张体现了革新的思想,他是宋初文坛上革新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5.
朱熹史学上之著作,以《资治通鉴纲目》为最著,其他如《五朝名臣言行录》、《三朝名臣言行录》等,俱可见其史观。此外,朱嘉文论及语类,亦散见其对历史之观念。要之,身为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陶铸历史,会归一理,①“将儒家传统的道德史观作了更为深密的开展”。②朱熹以经学家理学家立场作的《通鉴纲目》,③实成于其弟子赵师渊之手。④后世对是书之评价,出入甚大。⑤《纲目》卷首缀有凡例一篇,乃朱竟死后近七十年始被王柏发现,③又此凡例与《纲目》本文不合,是故凡例之可信性,亦惹学者争论。⑤考凡例是否朱春最后手定,尚待考究,…  相似文献   

6.
董以宁是清代文学史程上一位名气不大但人生形态、文学形态均颇特殊的人物。在其各体裁的文学创作中 ,结为《蓉渡》一集的词创作最为擅场 ,其中大量的“艳体词”作品又尤为学界所争议。然详究其实 ,董氏除在“艳词”创作多发越处、为前贤所不及之外 ,其以《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为代表的“悼母词”更为词史补填了空白 ,系“不可无一 ,不能有二”之佳篇什 ,而董氏之词史地位亦可由此二者结合而认知。  相似文献   

7.
清代朴学的开山为顾炎武,他根本不承认理学之能独立,他曾说: 古今安得别有所谓理学者,经学即理学也。自有舍经学以言理学者,而邪说以出。(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引) 梁启超非常重视他这个话,说: “经学即理学”二语,则炎武所创学派之新旗帜也。(《消代学术概论四》)接着梁启超指出“这个话有两个毛病:一、以经学代理学,实推翻一偶像,而又供一偶像。  相似文献   

8.
朱子文集《仪礼释宫》提出营建宫室以宗祠为先,住宅制度之平面布局,立面结构、建房思想以“礼”为中心;房屋定向以“理在气先”之风水观念。 本文以朱子文集《仪礼释宫》内容提出一些有关理学与徽州古民居所反映的一点素材,作为引玉之砖、谨望同仁对“理学与建筑”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朱子文集《仪礼释宫》提出营建宫室以宗祠为先,住宅制度之平面布局、立面结构、建房思想以“礼”为中心;房屋定向以“理在气先”之风水观念。 本文以朱子文集《仪礼释宫》内容提出一些有关理学与徽州古民居所反映的一点素材。作为引玉之砖、谨望同仁对“理学与建筑”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3,(6):105-109
理学诗风是宋诗创作中的一种风气,但很难被称作是一个诗派。理学诗风可以溯源至邵雍《击壤集》,但是对于理学诗风真正起极大推动作用的仍是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尤其是其《斋居感兴二十首》之被后学极大推崇和模仿。然而,在理学诗风盛行的时代,已起反拨的声音,其中尤以叶适为代表的浙东学派诋诃最多,理论建树也最大,代表人物如刘克庄、戴表元、舒岳祥等,无论理论还是创作上,对于宋元之际诗坛都有更大的影响。到元代,以吴澄为代表,则朱熹理学内部也出现了折中拨正的言论。  相似文献   

11.
南宋乾道、淳熙年间(1165一互189)诗歌创作出现高峰,几乎与此同时,理学也出现了发展的局面,先后涌现出林光朝、张武、朱惠、吕祖谦、陆九渊等理学大家,他们讲学论道、著书立说、传授弟子,继承阐发孔孟之道,提倡植物致知、正心诚意为己任,一时间理学之风大盛,形成了宋代理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以朱烹为代表的理学诗派在这一背景下,重又振起了自北宋邵雍等人之后在诗坛歇息多年的理学之风,使得来诗创作受到理学更加深刻的影响。一、杨万里学习理学的历程和他的理学造诣杨万里试斋体形成的过程,是和他学习理学的过程相伴随的。其…  相似文献   

12.
杨万里(1127一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宋史》有传。《诚斋集》和《诚斋易传》是其代表作。他是一位工于诗、精于易而深于史的学者。然而,由于其诗名甚高,以致后人忽视了其易学成就和史学思想。杨万里虽不是史家,没有专门的史学著作,但其史学思想对明清史学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理学精神心理学作为我国古代特有的心理学思想体系,其基本理论也包括人贵论的思想,其关于人贵论思想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人的道德性上.人贵论是理学精神心理学之思想源头,而道德说突显理学精神心理学之内在逻辑.理学精神心理学的全部理论都是人的发展理论,而研究理学精神心理学时,只有以道德为依据才能真正找到精神心理学的精华和核心.  相似文献   

14.
明嘉靖,万历年间,贵州高原出了位闻名遐迩的哲学家孙应鳌。当时他与国内第一流思想家罗近溪、赵大洲,耿楚侗等齐名,被尊为“理学名儒”,“誉满天下”。孙一生写下许多著作,分文集、诗集、专著、音韵等,文丰意阂,是“贵州开省以来人物之冠”。其中,《四书近语》、《淮海易谈》、《督学文集》等主要著作在当时就刊行于世,后来传到中原和日本,孙应鳌去世以后,由于传业无人,加上几次兵乱,其著作曾一度零散、遗失,到清初百余年间几乎  相似文献   

15.
重新确认、确证李睟光的文学思想是对李睟光文学批评的整合、系统研究的必要前提准备,而性理学哲学思想又是李睟光的文学思想的基础,所以,关于李睟光的文学思想与其性理学哲学思想的关系论证以及确证李睟光的文学思想的本质内涵,就成为李睟光文学批评的系统研究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的经学思想涉及到某些文艺问题,其中有创见或新意者,是他的“《诗》无达诂”说和“中和之美”说.“《诗》无达诂”严格说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思想,而是“物莫无邻,察视其外,可以见其内”、“见其指者,不任其辞”的经典解读方法.它对于文学思想的价值,是给文学阅读活动提供了认识上的重要启发.“中和之美”说对先秦儒家的“中和”思想作出了新的解释,董子把它纳入到顺天法地、天人相应的思想体系中,由天地具有“中和之美”而落实为人的修心养性功夫.因此,“中和之美”说也并不是本色的文学思想.但是,由于它涉及到了人的情感,认为怒、喜、忧、惧皆宜“反中”,就包含了人的情感应当如何表现的问题,从而具有了一定的文学思想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胡宏的文学思想基本受其理学思想影响,信奉“斯文”即“斯道”,认为斯道即尧舜孔孟之道,斯文的重点和目的在于道之传,而不在于文之饰,论文尚道、尚实,反对空言,极为轻视鄙薄词章之学、诗赋之艺。  相似文献   

18.
李金松 《学术研究》2003,(4):126-126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明本》篇推崇道家云 :“夫体道以匠物 ,宝德以长生者 ,黄、老是也。黄帝能治世致太平 ,而又升仙 ,则未可谓之后于尧舜也。老子既兼综礼教 ,而又久视 ,则未可谓之为减周孔也。故仲尼有‘窃比’之叹 ,未闻有疵瑕之辞 ,……”引文中的“仲尼有‘窃比’之叹”一语 ,乃误用典故 ,与他所应表达的意思有相当大的出入。孔子的“窃比”之叹一语 ,源出于《论语·述而》篇 ,与倡道德、致力长生的老子无干。案《论语·述而》篇首章云 :子曰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窃比于我老彭。”汉代的包咸给此章作注云 :“老彭 ,殷贤大夫 ,好述…  相似文献   

19.
郭嵩焘在晚清以通达洋务、洞察时弊著称.他作过第一任出使英、法两国的钦差大臣,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一位值得注意研究的人物.肃顺在晚清朝廷大员中,以延揽人才为重,能泯除满汉门户之见,放手任用汉人,在满人亲贵里头,算得上庸中佼佼.《清史稿·肃顺列传》称他: “睥睨一切,而喜延揽名流.朝士如郭嵩焘、尹耕云,及举人王闿运,高心夔辈,皆出入其门.”  相似文献   

20.
阳征 《船山学刊》2003,(4):55-57
陈确1604—1677)字乾初,是明代“最后一位理学大家”刘宗周的弟子,他生活在明末清初易主鼎革的大变动时期,通过批判明末王学偏执于形上思辨的玄虚之弊,自觉地倡导弃“虚”蹈“实”的新学理,成为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和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之重要组成部分。陈确虽然学出王门,但自称“素不喜理学”而对程朱陆王批评甚厉,所著《大学辨》、《瞽言》、《葬书》等著作在当时的学术界震撼一时。其中《大学辨》以辨伪为特色,考证《大学》并非孔子、曾子之书,驳斥其“知止”之说,不仅是对宋明理学诸派立论相争之根基的彻底瓦解,也可看作是对宋明以来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