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发以来,中东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从地区内部来看呈现出权力结构重新洗牌、教派冲突愈演愈烈、恐怖主义日益泛滥等特点。与此同时,世界主要大国也在积极调整其中东政策,美国继续实施收缩政策,欧洲在中东进退失据,俄罗斯则巧妙地重返中东。在中东动荡的背景下,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合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密切关注并积极防范中东地区的安全、政治、文化等风险。  相似文献   

2.
后冷战时代,在新旧格局转换过程中,中东政局变化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重起波澜,并酿成了新的伊斯兰潮。它对中东政治产生着异乎寻常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后冷战时代中东伊斯兰潮泛起的原因、主要特点、追求的政治目标,及其引起的国际反响。同时在此基础上,力图对伊斯兰潮以及它对中东政治的影响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3.
1991年10月30日马德里中东和平会议的召开及其巴以、约以之间一系列协议、宣言和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中东和平进程的启动,这是中东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中东和平进程之所以能够启动,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以色列政治尤其是领导人的个性政治特征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正处于从两极向多极的过渡时期.尽管美国企图建立单极格局,但这受到了来自于国际社会甚至美国国内广泛因素的制约.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是不容置疑的,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不得人心.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两个超级大国变成了一个;海湾战争和"9.11"事件之后,美国"新罗马帝国"的地位日益凸显。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格局,剖析美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认识新世纪国际形势走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后冷战时代,民族问题在国际政治中已成为引发地区和国际危机的又一个新“热点”。在中东,长期困扰多国的库尔德问题便是其中之一,库尔德问题不仅牵扯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关系,而且对中东乃至国际政治都有一定影响。因此,它被称为中东的“另一个巴勒斯坦问题”。本文对库尔德问题的由来、历史与现状,以及未来的前景进行了多视角的透析。  相似文献   

7.
2005年2月14日,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遇袭身亡,引发了黎巴嫩政局动荡和叙黎“特殊关系”的危机。黎巴嫩的教派权力之争,阿以冲突引发的矛盾,外部势力的插手、干预是其动荡的根源。围绕黎巴嫩动荡局势而展开的国际关系博弈正在中东上演:举步维艰的叙利亚使出浑身解数进行“绝地反击”;乘胜追击的美国拔钉子、促变革;渔翁得利的以色列除隐患、扩优势。展望黎巴嫩未来局势,叙黎关系、黎巴嫩教派分权制仍是两个不容忽视的主要症结。  相似文献   

8.
石油在当今的地位远非只是单纯的国际性的大宗商品,而是一种将经济、军事和政治利益集一身的战略商品。石油如此重要,却绝大部分来自于长期面临政治动荡、军事冲突不断的中东地区。中东石油安全问题归根到底是石油供给安全问题。虽然造成中东石油供给安全的原因很多,如恐怖袭击、反西方和激进宗教主义情绪、自然性因素等等,但从资源地缘政治学角度剖析,其根源在于各国对战略资源石油的安全考虑,以及为掌控这一资源而在中东地区实行的不同的对外政策,从而导致了对这一资源控制权的争夺。  相似文献   

9.
10.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形成具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两极格局的终结,苏联的解体,美国的相对衰落使多极化迅猛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国关系调整是多极化的重要步骤;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新发展,使新兴强国不断出现,如何重新分配国际利益成为困扰多极格局的关键问题;多极格局并不稳定,多极化的过程充满斗争,只有建立合理的新秩序,才能确保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1.
试论20世纪中东能源地缘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东最初成为列强争夺的目标 ,是因为它处于欧亚非的战略要冲。二战前后 ,地缘政治学由 19世纪末的“海权论”、“陆权论”、“边缘地带论”、“空权论”发展到“资源论”、“能源论”。随着中东石油的大量开采 ,中东在国际舞台上更多的是扮演着能源地缘政治中心的角色。冷战的爆发 ,使西方大国越来越意识到中东能源的重要意义。从单纯的地理空间的占有、控制到对资源、能源的控制 ,美苏在中东展开了全面争霸活动 ,并导致一系列地区霸权主义战争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后半期,高度中央集权的清帝国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冲击之下,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出现松动.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崛起的湘淮势力又加剧了这一分裂倾向和近代中国政治权力的非统一格局形成.这种非统一的政治格局,严重地影响着当时及以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国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后 ,国际政治经济多元化的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极化”世界的趋势 ,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合作、相互制约。在这种格局下 ,欧盟与美国的对华政策都力图通过与中国的交往 ,促使中国朝着有利于西方的方向发展或转型  相似文献   

14.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后,苏美双方第一次认识到,以核武器为主要威摄力的冷战是无胜负之分的,必须寻求和平共处的缓和之道。这次危机严重地动摇了以苏美为首的两大对立阵营,促使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中东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动乱,动乱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其连锁反应和负面效应逐步显现,必将对国际格局及其地区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产生动荡的原因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动荡对地区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对世界地缘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东和平进程是国际社会长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东和平进程的一系列突破,使人们看到了和平的一线曙光,但随后中东和谈的停滞不前与屡陷困境,又给和平蒙上了重重阴影。从实质上讲,中东和平进程是旨在以政治手段解决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关系问题,其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但它不仅仅牵涉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两方,还与国际社会的影响密切相关。为此,本刊继续上期的话题,分别就联合国、美国、欧盟、叙利亚等对中东和平进程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发展过程中 ,国际霸权主义集权体制的弱化和消解中的价值冲突问题 ,以及在重建社会政治权力机构的过程中 ,国家集权体制弱化和相应的新型民主制建立中的价值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汉语方言的声调格局可以分为调类格局和调值格局两类。对于调类格局的研究古已有之,无论共时描写还是历时演变的研究都比较充分;而调值格局的研究目前还停留在共时描写的阶段,历时演变研究尚未真正起步。通过对重庆方言调值格局近百年来演变的研究,发现调值格局演变的内在机制即调值区别特征的差异化原则。将此推及于其他诸多汉语方言的调值格局演变的研究,同样能证明这一原则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中、美、日、俄四大国相互作用,相互竞争,决定着21世纪初的东北亚政治格局。美日同盟是影响东北亚稳定的首要因素,台湾问题是21世纪初东北亚潜在的热点,而朝鲜半岛北南关系的缓和又为东北亚增添了一缕和平的曙光。和平与发展将是今后东北亚局势的主流。  相似文献   

20.
“新布什主义”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手段增强了美国在中亚影响力,引起了美俄两大主角在中亚这一“角斗场”势力的此消彼长,动摇了传统的地缘政治格局,塑造了中亚新地缘政治格局的基本框架,而中亚五国及诸如中国在内的国家力量的消长变化,为新的地缘政治格局的形成增添了变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