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牧是晚唐时代执持儒家伦理价值生命观的诗人。他在一生中始终怀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而仕途不畅又使他时时有郁闷之情。无论是为吏惠民还是醉酒青楼都是他生命的动态,他的出身、他的性格以及他的经济需求都在不同程度上促就了杜牧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2.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以“诗鬼”闻名后世。在考察李贺诗歌历代接受史的基础上,运用接受美学中的“第一读者”的观点,以及近来学界提出的“第二读者”的概念,分析、阐述李贺诗歌接受史。认定杜牧、严羽分别为李贺的第一、第二读者,根据历代诗评家对李贺诗歌的论述,具体阐述杜牧、严羽之评论对李贺诗歌的传播与接受的重要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杜牧的思想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人们已经开始从杜牧儒家思想指导下的世界观出发来研讨他的政治思想、文学思想、甚至军事思想,一致肯定了杜牧经邦济时的“兼济”之志和“有补于世”的文学创作,评价也是比较公允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杜牧世界观中居于次要地位但仍不可低估的佛老思想认识不足,有的论者虽然看到杜牧思想和创作中的某些矛盾,却缺乏深入的分析,只是笼统地把他的某些受佛老影响的作品概括为“消极”,这样就很难让读者全面而准确地了解杜牧其人及其诗。  相似文献   

4.
杜牧善于咏史。他的七绝《赤壁》、《过华清宫》、《泊秦淮》等固乃史诗佼佼,然均系以事论史,仅止于揭露与讽刺。他的咏史诗文中尤为出类拔萃的当推《阿房宫赋》。杜牧写《阿房宫赋》是借古以诫今。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  相似文献   

5.
自古繁华的扬州在杜牧的笔下经常呈现出歌舞升平、声色犬马的极乐气象,杜牧不仅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了一座享乐之城,更给后人尤其是姜夔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文学记忆。处在时代动荡之际的姜夔再游扬州之时,此地已是萧瑟一片。姜夔尤为喜爱化用杜牧诗句,化用之处往往在原诗之外更增自身悲剧性感悟,其《扬州慢》实乃借杜牧诗句续发自身"黍离之悲"的产物,而且此词还包含了姜夔身世之悲与他对生存意义的拷问。而以"俊赏""怅然"为代表的古今对比更使得这种由黍离之音、身世之悲、生存之感三层情感交织上演的悲剧意蕴丰富起来。  相似文献   

6.
杜牧作为诗人,不仅有出色的诗歌作品,而且在文艺创作方面也有颇多的体会和独到观点.他提出的"文以意为主"的文学创作观、"铺陈功业"的文学功用观、"本求高绝"的文学价值观和"情与理结合"文学审美观,值得我们研究.杜牧的这些文艺思想,不仅可以针砭晚唐文学的时弊,而且对当下的文学创作同样富有启发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杜牧撰于晚唐世变之际的《阿房宫赋》,并非一篇单纯的咏史赋,而是作者深受史学与赋学谏诤文化传统濡染下,以赋、论合流为体,以借古讽今为用的当代讽谏书写,其中或许不乏新型谏书及其变创可能的实验意图。因此,藉由“辞赋与谏书”文化跨界的书写侧面,或许可为杜牧《阿房宫赋》在唐、宋赋学流变史的重要地位,提供另一则参考脚注。  相似文献   

8.
本文借鉴格式塔心理学的“异质同构”理论 ,通过对杜牧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红色意象——红叶、红花、红颜和红旆进行统计、分析 ,探讨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渴望建功立业的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9.
杜牧在《李府君墓志铭》中对元白诗的批评,主要针对的是元白的元和体诗歌。杜牧出于纯粹的儒家思想立场,指出元白的元和体诗歌在内容上多"淫言媟语",在格调上显得"纤艳不逞",认为这对士风的影响非常恶劣。杜牧注重在诗文中体现儒家学识,强调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这种批评继承和彰显了有唐一代的儒家诗观,对于晚唐诗风的转型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范培松的<中国散文史>基于对散文本性的"生命"理解,从"史"的构架到体例分期上,着眼在一个"变"字,以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散文主体的"自我"精神裂变为经纬,整合了意识形态制约下的社会文化心理及作家的精神气质和艺术个性,在客观再现"史"的同时,融入了著者大量的生命体验和激情.从而派生出一种形象生动的阐释效应,一种通常学术著作所缺乏的人生意味和阅读快意.  相似文献   

11.
李商隐和杜牧是晚唐两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有两首赠诗给杜牧,但杜牧没有回应。董乃斌先生撰文,从对党争的态度不同、文学观的不同、个性不同和两首诗本身四个方面分析比较,论述李杜二人交谊。董文侧重于对"李赠而杜不答"这一现象展开分析,中肯而有见;而对两首诗本身进行细读,并补刘蕡一例,或可为董文补充。  相似文献   

12.
冯集梧与其父冯浩、其兄冯应榴均为清代诗文笺注名家,其所编撰的《樊川诗集注》采用对校法,校正了旧本的诸多失误;征引文史资料,侧重注释杜牧诗中所涉人物、地名、本事、典章制度及语句出处,成为清代以来流传较广的杜牧诗集本。该书在以史(事)证诗,旁征博引,严谨平实,乃至注词过于拘泥字句,流于繁琐等受病之处均受其父、其兄注诗的影响,体现出了浓厚的家学渊源。  相似文献   

13.
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杜牧咏史诗在晚唐独树一帜、新人耳目。文章通过解读杜牧 咏史诗,分析杜牧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4.
高清海先生的逝世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但他所创造的哲学与生命内在统一的思想和原则却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这笔财富,集中体现在高清海先生生前所坚持和强调的"为人与治学的内在统一"、"哲学与人的本质统一"和"生命和哲学的相互映照"等观点和学说之中.正是这些观点和学说,构成高清海先生"生命哲学"的思想真谛,同时也成为我们解读高清海先生"哲学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5.
综观台湾文学史,不论是主题史、文体史、断代史,还是全史,也不论是大陆学者所著之史,还是台湾学者所著之史,都极少有"浪漫派文学"的一席之地。这一现象,不能不令读者质疑:是台湾文学场中真的就没有生产过"浪漫派文学",还是生产过而研究者对之有难以言说的避讳,抑或认为其不值得笔论?还是被其他某种形态文学遮蔽着?文章对这一缺失现象及其原因作了必要的探求。  相似文献   

16.
人通过身体来理解自我存在,身体标明了人生命的时空范围,铭刻了社会文化书写意义,展演了权力的管制效用。人类救赎史表现为灵肉分离并战胜身体的人性净化史,在西方哲学"身心二元论"的建构中,在理性知识的制裁中,身体基本处于灵魂、真理、道德所宰制的卑贱地位,身体成为规训化的身体。经由文明教化与社会建构,身体转变成了标示许多主流价值符号并具自我控制的理性化身体。福柯的身体政治技术学,让我们看到一个以规训身体为特征的规训社会是如何形成的。正是在对身体的规训过程中,权力的秘密、社会的秘密和历史的秘密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17.
文天祥是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人格精神可一言以蔽之"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之所以拥有这种人格精神,实与他沟通了必然之"命"与当然之"理"的观念有密切的联系。文天祥的一生,是"君子自强不息"的典范,也是知"道"循"道"卫"道"的楷模。从他一生的事迹可以看到作为思想家的文天祥与一般的学者不同的是:他不仅以理论的探讨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以其鲜血和生命实践了他所服膺的儒学之基本价值,从而耸立起一座儒家人格精神的历史丰碑,让世人在敬仰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和人格上的锤炼。  相似文献   

18.
杜牧对牛李两党的态度,前人有“恩牛怨李”和“党牛怨李”两说。杜牧怨恨李德裕,是因为他在会昌二年(842)遭到李德裕的遣逐,被迫由比部员外郎移任黄州刺史.本文从杜牧与牛僧孺的密切交往、杜与李德裕的政治矛盾、杜牧与李德裕道德意识上的差异三个方面,探讨杜牧遭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正"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写的一首诗,名为《赠别》。写这首《赠别》时,诗人杜牧在失意之中,正要离开扬州,此诗是送给一位相好的歌伎的。  相似文献   

20.
杜牧的诗歌既有体现其积极入世、关注民生的华伟篇章,也有体现他重情尚义、怜悯贫弱的作品,特别是那些为受冤受难的朋友放胆直言、代抱不平与对沦为宫女和歌妓的妇女表示真挚同情的作品更体现了他伟大的人格,而这些充满了人文精神的作品也为世代传唱。在公务之暇、失意之时,杜牧也寄情山水,融入自然,因此,其思想中也就有了佛道两家的品格。对生命的深度思考给这些诗作增添了形而上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