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悟空办厂     
话说唐僧师徒从西天取经回到天官。享不惯清福的孙悟空猴性不改,到处惹是生非,神仙们到佛面前告状。如来佛把悟空狠狠训了一顿,悟空一气之下回到了老家花果山。  相似文献   

2.
唐僧为何曾两次去西天取经。要讲清原委,这还得从头说起。话说唐王李世民登基后,很想从佛经中得到“生活准则”的阐释,于是就派玄奘去西天取经。这次取经,唐僧在五行山下救出被压五百年的孙悟空。悟空出于感激,一个筋斗翻越十万八千里便到了西天,径直把经书取回并送到了大唐。这便是唐僧的第一次取经。唐王看到经书倍感兴奋,但当他翻开经书后就怒不可遏——那整整一套经书都是白纸,没有点墨。无奈,唐王便决定不再费劲去求取经书,而是从大唐的书库中找寻那个“生活的准则”的答案。要从字面上解释“生活准则”的含义,就需先解答什么是“准则…  相似文献   

3.
一部《西游记》,实际上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孙悟空的成长史,以“大闹天宫”为主要情节,到第七回止,这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部分;第八回到十二回介绍了西天取经的缘起,是必要的过渡,没有独立价值;十三回以后,悟空跟随唐僧走上了取经道路,直至小说结束,以取经途中的种种曲折经历,构成了小说的第二部分.这两个部分虽然并存于  相似文献   

4.
很小的时候我就看过了《西游记》这部电视剧,它讲的是孙悟空和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那色彩斑斓的画面和光怪陆离的神话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今年寒假里,我终于有机会一读《西游记》这部神话小说。读过《西游记》后,它让我懂得了一个新的道理,那就是——想要办成一件大事,必须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成功。我们知道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为西天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如果没有诚信憨厚的沙和尚助阵,没有油嘴滑舌的猪八戒帮忙,没有唐僧师父的带领,他们肯定也取不到真经。我们要学习孙悟空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  相似文献   

5.
悟空好哭     
孙悟空神通广大,敢大闹天宫和阎罗殿,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取经途中,每遇险情,唐僧总是念叨:"悟空,你在哪里?"但是,孙悟空的确好哭。被唐僧逐出师门,他放声大哭。被银角大王用法术压在山下,他逢灾念圣僧,"珠泪如雨"。狮驼岭一听唐僧被吃,他先是"泪似泉  相似文献   

6.
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吴承恩的《西游记》面世以后,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形象,更是随着作者闻名世界,其版本也趋于统一。然而,在广西壮族地区,唐僧取经故事却有其独特的版本,这个版本一直在壮族群众当中顽强地生存下来,流传开去,与《西游记》并行不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7.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回来之后,受到了玉皇大帝的封赏,师徒四人都成了神仙。且不说唐僧和沙僧,单说那八戒和悟空。自从封神以来,整天呆在天宫里面无所事事,这对生来喜吃好色的八戒和天性好动的悟空来说无异于被打入了十八层地狱。于是,他们就想下凡一趟。但未经玉帝批准,他们是不得下凡的。可真急坏了这二人!哎,这“神世间”的事和人世间的事一样竟都那么凑巧。正当他俩苦思冥想仍无能为力、心生烦恼的时候,玉帝传来圣旨说:“朕念你兄弟二人保护唐僧取经有功,为使你二人有事可做,排遣空虚和无聊,今特派你二人下凡经商,相互比赛,不得有误…  相似文献   

8.
唐僧师徒4人,西天取经走了一二十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其间,也有许多发财或腐败堕落的机会,可以说是困难重重,诱惑处处。但是这4位最终还是战胜困难,顶住诱惑,取经到了西天,个个修得正果。唐僧师徒为何不腐败,各有各的原因,各有各的办法。唐僧是因为信仰坚定,理想远大,心中有佛,注重修行,所以能“拒腐蚀,永不沾”,立场坚定,“八风吹不动”。虽是肉体凡胎,但不论金钱美色,都不能使他动心。孙悟空是石猴出身,久经考验,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打过滚,王母娘娘的蟠桃宴上撒过泼,又位列仙册,不食人间烟火,故也没有七情六欲。无欲则刚,再加上师傅每日…  相似文献   

9.
不打不成交     
唐僧的取经团队就是"打"到一起的。鹰愁涧里的"孽龙"吃掉了唐僧坐骑,悟空与之大战。得观音相助,悟空降服那龙,给唐僧做了白龙马。唐僧率队经过高老庄,悟空打抱不平,打败"逼亲"的八戒,便有了个师弟。在流沙河畔,悟空、八戒与沙僧水里岸上几番恶战,木叉奉师命前来相助,唐僧又收服了沙僧。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是一部以唐僧取经故事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它以唐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为线索, 描写师徒历尽千辛万苦取经的故事,其中包含着厚重的教育寓意。本文论述了小说中的教育思想,总结了小说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唐三藏是传统"西游"故事当中理所当然的第一主角,然而至百回本《西游记》,伴随着作家创作主体倾向的改变,他的位置有所调整,身居悟空之后。表面看起来,他性格懦弱、优柔寡断、人妖不分。究其实质,他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真僧,慈悲、坚忍、执着,终成正果。  相似文献   

12.
顾明道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知名通俗小说作家,其言情小说非独哀情,也是醒世的,蕴含着十分深刻的思想内涵;其武侠小说常借侠客形象以寄寓除暴安良、振兴华夏之理想。他的小说都与"情"密切相关,其小说意境清高、思想高超,既从本民族的文学传统中汲取营养,又受到西方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的影响,在当时别具特色,广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13.
南宋词人姜夔,青年时期为谋求出路,往来江淮十余年,五次寓居合肥.赤阑桥,是姜夔与合肥结下不解之缘的一个重要地名.宋光宗绍熙初年姜夔第三次寓居合肥时填写了四首词作,在<淡黄柳>词序中,姜夔提到他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五年后,姜夔在七绝组诗<送范仲讷往合肥>(其二)中写道:"我家曾住赤阑桥".由此对姜夔寓居赤阑桥,邂逅合肥女子,两人从相识相知到结为知音的缘由,作粗略地考证.  相似文献   

14.
《玫瑰园里的阴影》是国内外百佳短篇里一致入选的短篇小说,作者劳伦斯善于引景勾情、烘情托境的曼妙手法,在此小说中将象征主义的象征通感比拟等手法用到了极致。本文就是通过象征手法在《玫瑰园中的影子》中运用进行分析,进一步揭露虽表面上劳伦斯想要表现“生活处处皆阴影”的主题,但据此可推论出其实作者是想表明自己的立场,不是在叙述个例,而是在公开却无声的控诉战争,因它而破碎的家庭,分离的恋人绝不只出现在小说里,它的影响超乎我们的预想,甚至可以蚕食整个人类。  相似文献   

15.
一祖多宗现象,是中国姓氏文化的重要特色。屈原在《离骚》起句就寻根认祖,意在表明自己和楚怀王共为颛顼之胄,有一脉相承、休戚与共的关系,希望怀王能接受自己的赤子忠心,体察自己改革荆楚弊政,实现统一大业的苦心。  相似文献   

16.
青年毛泽东的历史观经历了从圣贤创世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从精神力量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到人民群众的斗争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的改变.这两个改变确立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主体地位,肯定了人民利益至上的伦理原则,人民成为价值主体和评价尺度,这标志着青年毛泽东人民主体价值观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7.
历代注家对〈论语·颜渊〉篇"片言可以折狱,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一章的注释大致可以分为三种:1.孔子美子路可以只凭单方面的言辞断案,因为子路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2.孔子美子路三言两语就可以断清一个案子,"子路无宿诺"应另作一章,与前文没有关联.3.孔子美子路笃信不欺,只听子路单方面的言辞就可以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大多数注家都倾向于第一种理解.由于只听单方面的言辞就断案,这实在不合常理,因此也引来很多质疑.通读〈论语〉全书,结合历史事实,第三种注解更为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18.
历来人们大多认为孟浩然的归隐源于仕途上的挫折和政治的毫无出路,这一看法有些一厢情愿,忽略了对孟浩然自身兴趣的关注.虽然有关孟浩然的史料相当稀少,但从现存他的诗歌中,我们还是能够发现他对山水的爱好是由衷的.这决定了他交游的对象、他诗歌创作的题材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在不否定社会流行读法的前提下,本文对《西游记》中的悟空形象作出一种反读,认为:悟空缺乏一种理想境界,表现出一种妄逞心智、信威任力而无视一切存在的精神狂妄;观察悟空西行之路的始终,一直未能克服其"步步行凶"的暴力习性,一直未能像他师父那样抱有对人之生命的慈悲关怀。而《西游记》中对悟空神魔形象的极力描写以及悟空形象被中国大众读者崇拜性的广泛认同,又直与中国大众社会崇拜神魔的非理性精神迷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在中国20世纪后期的政治运动中,伴随着对悟空形象的政治化读解,中国大众社会对悟空形象的崇拜浮上了意识形态的主流,并与狂热的政治迷妄一同对整个公众生活造成了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从早年到晚年多次阅读《西游记》及有关文章时 ,发表了各种评论、感想 ,并在自己的文章、诗歌中多次涉及。本文分别从《西游记》主题思想、孙悟空及其他艺术形象两方面 ,引述了毛泽东的见解 ,并作适当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