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目前,发展协商民主是由我们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体现了我国政党间关系和谐发展的要求,是促进社会政治心理和谐的重要措施,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些方面与政治制度同步发展,分别体现了政治主体文明、政治关系文明、政治意识文明、政治行为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的发展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还不充分的情况下,发展协商民主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舒国增 《浙江学刊》2003,(5):133-134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概念,不仅包括先进的政治文化、政治制度,而且包括文明的政治行为、高素质的政治主体.正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要以扩大基层民主为基础一样,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离不开基层政治文明坚实有力的基础支持.  相似文献   

3.
政治文明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要素构成.其基本特征是阶级性和历史性、动态性和进步性、民族性和多样性以及兼容性和普适性.  相似文献   

4.
政治文明是阶级社会所特有的文明形态 ,政治文明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发展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最终实现政治消亡。  相似文献   

5.
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刚 《学术交流》2003,3(11):12-15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所谓政治文明,是指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它集中体现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两个层面。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政治文明在“三个文明”中的作用决定的,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深刻总结的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为了实现这一重要目标,要牢牢把握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辩证统一,充分发挥我国民主政治优势,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政治文明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及其应用。网络以其独特的技术性,营造了一个表达意见和诉求的话语空间。人们借助网络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发表对国家事务和社会问题的看法,形成网络民意。网络民意具有直接性、及时性、虚拟性、平民性和互动性等特点,表现出巨大的思想意识力量,对政治文明产生影响。一方面,网络民意表达传承了政治文明意识的内容,反映了政治行为文明的状况,为政治制度文明提供新的生长点;另一方面,网络民意表达需要政治文明提供宽容的表达环境、理性的表达行为和完善的表达制度的支撑。为此,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尊重网络民意,善用网络民意,规制网络民意,以此保障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实现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加速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创新的新视域是把政治制度从阶级的分野中剥离出来,把政治制度看作阶级社会中人类实现自我管理的最高的社会组织形式,它属于人类共同政治文明成果范畴.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创新是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开放性.确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创新的坐标参考系,立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吸收人类共同的政治文明成果,汲取经验教训,遵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规律,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现代政治制度.当代中国初步具备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创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政治文明的政治学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桂琳 《浙江学刊》2005,(2):131-138
政治文明应该是政治科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具有特定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的功能.正义的价值追求、民主的政治制度、法治的治国方略和良好的公民政治素质等四个方面构成了政治文明的主要内涵.它们之间的统一与互补,标志着一定社会发展阶段政治文明的发展状态,也规范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战略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战略是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模式、途径等问题做出总体谋划和构想。政治发展战略同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相联,对国家的政治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明确界定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战略的内涵、逻辑起点、主要内容,以及中国政治发展所面临的难点与实现途径,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就是坚持和完善现有的基本政治制度,发挥现有政治制度的优势,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通过加强国家有效控制,进一步完善自律机制,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文明,扩大选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通过综合推进、协调发展的改革途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0.
政治文明,其外在表观形态,主要是指与社会生活发展基本一致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有关指导政治实践活动的理论、观念的更新.每个时期的政治文明发展有其符合历史与逻辑的主导趋势,它规定着当时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对它进行认识和分析,对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当时历史社会的基本状况,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揭示政治活动的规律,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琼珍 《创新》2013,(2):26-29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生态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的危机,人的片面发展导致了生态危机。生态文明的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相关,生态文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实践活动中才能逐步实现生态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The development of liberalism in Russia occurred under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conditions from those in the West. The history of liberalism in the West is already a century old; not only has it acquired there a sufficiently mature theoretical form, but it has even been translated into reality as civil society and the law-governed state. Liberalism cannot be reduced to any specific moral and political movement, but it can be understood as a special type of civilization, in contrast to traditional civilization. In Russia, however, liberalism evolved alway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highest achievements of Western liberal ideas; it remained an opposition movement, opposing the dominant values of society and supporting the country's transformation into a liberal civilization.  相似文献   

13.
制度文明建设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制度文明是存在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第三种文明形态.它包括社会基本制度的文明,也包含一定社会形态下具体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体制的文明.其实质是法治文明,因而具有民主、制度权威、平等与公正、宽容与大度的内在规定性.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制度文明建设的核心是,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由人治文明向法治文明、由政治灌输文明向政治制度文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施特劳斯政治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其独特的隐微-显白论,这个理论揭示了哲学和社会之间的深层冲突以及由这种冲突导致的哲学写作的双重教诲特征。面对政治哲学的当代困境,施特劳斯试图通过重振古典政治哲学找回失落已久的古典文明理想。这种文明理想既有对政治现实的清醒认识,又不甘于沦入政治洞穴,因而矢志不移地通过哲学追问揭示政治的不完善性。  相似文献   

15.
徐凤莉 《创新》2012,6(1):50-54,127
发轫于西方的现代性至今仍然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运行的关键,现代性是现代化的精神内核。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揭露资本主义罪恶的同时,也展示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生长,其现代性维度表现在三个方面:资本是与劳动辩证统一的推动新社会成长的基本力量,是一种文明;理性精神作为现代性的价值之源,体现在资本战胜封建地产、"金钱没有主人"战胜"没有无领主的土地"的事实中;进步的观念是现代性的社会发展维度,它表征封建地产所代表的所有制结构必定退出历史舞台,工业文明战胜农业文明,资本主义新的生产关系必将谱写新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6.
论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文明系统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赖于政治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因此 ,我们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 ,必须高度重视政治文明建设。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其实质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and the world anti- fascist war constitutes a major historical theme of our times. As a positive force for democracy and peac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became a solid political cornerstone of the anti-fascist war. Its enormous sacrifices and contributions made it one of the final forces terminating the fascist political order, and its humanity provided mankind with a just direction in the struggle against war terrorism and for peace idealism. It thus became a major force in effectively adv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and peace. Based on the logic of condemnation, the critical reflections upon fascism made by the Communist movement have provided a value dimension for the building of today’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ystem. Based on the logic of construction, the international peace ethics follow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offer an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the building of the new international order. And based on the logic of development, the new paradigm of world civilization pursu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has become a political exemplar for the current pursuit of international peace. The political for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as China’s political backbone and advance guard, cannot be overlooked: it influenced the anti-fascist war, the postwar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and the democratization of world order. Of course, both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Comintern also offered many historical lessons during the anti-fascist war, lessons that merit profound reflection and consideration.  相似文献   

18.
死刑渐废论者的逻辑是:死刑不合理、不人道,但是在当前中国,由于国情、文明程度的特定性,又具有合理性,这是一个矛盾的结论。不合理的就应该摒弃。将传统文化、文明现状以及民众的态度与死刑的废止结合起来是知识者的精神自虐。正如死刑存在的原因从来不是民意一样,死刑废止的阻力也从来不是来自于民意。哲学家并不掌握死刑存废的政治权力,正如死刑的存在最有利于政治权力的贯彻一样,终结的动力来源于国家政治权力,来源于国家政治权力的代表者——政治家。  相似文献   

19.
王占东 《创新》2009,3(10):93-96
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体系中最深层的东西,它和政治现代化密切关联。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它反过来又对中国政治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政治现代化,必须在正确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对传统政治文化加以改造,按照一定的路径和原则实现其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黄皖毅 《唐都学刊》2005,21(5):95-99
"三个文明"建设与宏大的中国当代历史进程紧密相关,尤其是与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和实践密不可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现实需要以及领导人的思想状况等原因,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分别强调了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则朝着"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方向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