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教育救国思想发端于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尽管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单纯依靠发展教育来救国是抓错了根本,不可能达到救国的目的,但是教育救国思想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教育救国论者的教育实践推动了近代中国新式教育体系的建立;他们所焕发和激起的爱国热情仍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其对教育功能的肯定乃至夸大对今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87年前暴风骤雨般的“五四”运动,冲开了久被封闭的窗户,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气息,清新的阳光和雨露为重新播种的土地,做好耕耘的准备。20世纪初中国人民开始觉醒,苦难的中国出路何在,社会向哪里发展?当时知识界思想异常活跃,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学西欧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分析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基本主张 ,阐述了胡适“教育救国论”的理论来源和基础。其次 ,肯定了“教育救国论”及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界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历史作用。第三 ,指出“教育国论”及实用主义杜威思想的局限性和缺陷 ,说明它在当时中国社会走向破产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秋瑾与中国近代妇女运动赵文静辛亥革命前,中国妇女在救国运动中已开始贡献力量。清末民初,妇女地位和角色已有改变,受过教育的妇女已不再足不出户;已有觉悟的妇女愿进校读书,并关心国事,参与爱国运动。这种变化,逐渐形成一股妇女解放运动的潮流,站在潮流尖端的是...  相似文献   

5.
1915年,日本对华提出旨在灭亡中国之“二十一条”要求,中国人民作出了广泛深入的反应。陈景韩作为晚清民国名报人,是新型知识分子的代表。这期间其围绕“二十一条”交涉在《申报》上刊载近140篇时评文章,倡扬其救国理念及目标。其救国理念虽有朦胧不清晰之特点,但偏向理性,启蒙意义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6.
中国遭到西方侵略后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冲决了清王朝“夜郎自大”的思想藩篱 ,纠正了国人固步自封的心理病态 ,吹响了向近代化进军的号角。尔后 ,无数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国家寻求救国、治国之道  相似文献   

7.
"教育救国"者认为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措施,是挽回利权的关键,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因此是挽救民族危亡的主要手段;"实业救国"者以为,实业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夺回利权的关键,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根本,从而也是拯救中国的不二方式。"教育救国"者以无论何项事业都需要科学、都需要教育为立足点,考虑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实业救国"者以实业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实业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科技以及传播科学技术的教育发展程度为认识结果。"教育救国"者指出,教育可以促进实业的发展,"实业救国"者认识到发展实业必须依靠教育。由此,"教育救国"与"实业救国"开始互动。这种互动,不仅推动了教育发展,而且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起点,她的历史地位主要表现在,长征使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地选择了自己的领袖和适合中国革命具体情况的指导思想;促进了党的觉悟、进步与成熟;保存了党和红军的骨干;宣传和动员了全国人民,为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兴起和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 ,“物质救国论”和“政治救国论”暴露出缺陷 ,严复致力于西方理论著作的翻译 ,倡导“教育救国”。“教育救国论”全面比较了中西文化 ,直探西方富强的命脉所在 ,强调以西方文化体系重铸中国国民素质 ,对中国封建文化进行了总的清算和批判 ,把向西方学习的活动引向深入 ,敲响了中华民族救亡国存的警钟 ,带给中国学界一场相当规模的思想启蒙 ,但对西方文化不加批判的学术态度和贬低革命的政治立场 ,也导致了一些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是在“五四”运动的鼓舞下创办的,由我国新闻界的革命先辈、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邵力子主编,陈望道助编。从1919年“五四”到1925年“五卅”六年内,它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的早期传播有过重大的贡献。《觉悟》副刊于1919年6日16日首次在上海《民国日报》第八版出现,在这之前,每天三大张的《民国日报》原有副刊两半版,约四千余字,在八版的叫《民国闲话》;在十二版的叫《民国小说》。从5月12日起,邵力予先把《民国小说》停了,改出《大家讨贼救国》,《民国闲话》这个副刊仍在续出。从5月25日开始,八版上出了《民国小说、闲话合刊》。但由于《大家讨贼救国》这一新副刊,办得越来越有生气,使这个《合刊》黯然失色。当6月10日曹、陆、章三个卖国贼滚下台的消息传开后,从编者到群众,情绪万分激动,合刊也就停办,改出《救国余闻》,直到6月15日,出了五期。到16日,就又改《觉悟》新名初刊。当时,这些新、旧副刊都不编号,《觉悟》也如此。  相似文献   

11.
今年已78岁高龄的作曲家曹火星,是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词曲作者。1943年,19岁的曹火星在晋察冀边区抗日救国联合会群众剧社任音乐组组长。为了反扫荡,群众剧社化整为零深入到群众中宣传抗日。这时,曹火星看到了蒋介石写的一本名为《中国之命运》的书,书中提出“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的观点,面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和共产党领导人民奋起抗战的局势,年轻的曹火星心中忿忿不平。于是,他利用当地流行的一种叫“霸王鞭”的表演形式编写了5首歌曲,其中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认为中国是一个阶级对立的社会,梁漱溟认为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两人根据各自对中国社会的定性实践了不同的救国之路,最终毛泽东的救国之路获得了成功。尽管从救国的角度而言,毛泽东获得了成功,但他们当年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并非简单的对错问题。  相似文献   

13.
自十九世纪末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几十年中,一部分觉醒的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奔走呼号,提出“教育救国”的思想,认为只要普及和发展教育,就可以提高人民的文化科学水平,从而提高生产力,国家就能转弱为强。尽管这种“教育救国论”没有认准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误以为人民的愚昧无知是国家落后的根本,但这毕竟是一种爱国主义的表现,是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为了使国家富强起来的善良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现代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开阔了人民的眼界,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意识,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和掌握近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人才,对中国的现代经济和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20年左右,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逐渐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此时湖北也形成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汉俊是湖北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领军人物,董必武正是在李汉俊的引导下,从三民主义信徒转变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恽代英在救国实践中,也开始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以李汉俊、董必武、恽代英等为核心,湖北地区形成了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群体。李汉俊、董必武和恽代英的救国思路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及最终抉择,在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群体中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他们的殊途同归说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形成,既反映了历史的造就,又是一个时代人们的探索和抉择。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民主革命运动中首先觉悟的是知识分子.辛亥革命是知识分子组织发动的一次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显著的功绩.五四运动是知识分子发起和组织的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运动.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使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实践的新发展。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符合社会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的"人民群众"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毛泽东的"人民群众观"的基本立足点是对"人民"范围的科学界定,基本内容包括"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文化基础是中华民族的"民本"思想、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实践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建设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人民民主政治建设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长期思考的问题,他们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其间毛泽东注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并在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了人民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方法和一系列民主政治建设思想,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家而言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健康中国"战略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健康中国"战略,并首次把"健康中国"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深刻表明了人民健康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健康中国"战略是国家治理理念的升华,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增强中国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健康中国"战略必须始终贯彻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文章就"健康中国"战略的理论基础、科学内涵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提出了实施健康普及行动、推动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等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国情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早在青年时期陈独秀对中国的社会现状就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认为中国处于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统治之下,中国人民与这两者的矛盾突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陈独秀在接触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开始不再排斥社会主义,不过在这一时期他将救国的根本出路放在国民性的改造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