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以“仁”为基石,以“知”为前提,以礼为手段,创立以追求“中庸”为最高道德品质的“成人之道”;强调对人的各种道德品质的整合和良性塑造。孔子的“成人之道”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对提高现代人的修养素质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仁学以情感为底色。正因为仁学重情,才使得“仁”并未沦落为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与人的存在发生了密切的关联;才使得“仁”始终处于一个“成人”的整体性过程之中。这样的“仁”处处落实在“行仁”之中,使人身心合一、言行合一、情理合一。性情培育的圆满完成,也就是仁学目标的完满实现。孔子的仁学从情感的角度来看,又是一种成人之学。情感在成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成人的三大步骤,既是培育性情的最佳手段也是最终目的。诗兴发情感和志意,礼引导人走向性情之正,乐是人之性情完满状态的最好体现。总之,孔子的仁学与成人之道,都是为了调养人之性情、导化人之心性,使之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注重"理想人格"的设定、探索"成人之道"的人生哲学,是古代儒家的传统之一。陈亮就是其中之一,他基于自己的生命实践与哲学理路,从事功哲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极具事功特色的"成人之道",包括"成人"的人格特征、修养目标及修养途径,为儒家传统"成人之道"思想赋予了新的内涵,在当今社会转型期依然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荀子在其人性学说中 ,把“性”、“伪”作为两个重要概念 ,并提出了“化性起伪”的观点。从“性”的逻辑他得出了“人之性恶”的结论。为此 ,荀子还从人的生理本能、心理意识及社会教化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证。荀子主张人性恶 ,并不是他要达到的理论目的 ,其目的是从人性恶引申出礼义制度及君主专制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荀子试图通过“化性起伪”的过程 ,通过后天教育、学习、道德修养等途径 ,最终达到改变人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孔子道德建构指向着“成人”(理想人格)。成人的品格既有理性自觉(知)的方面,同时又有以仁为核心的诸情意之维。如何获得这些品格,这是孔子所要解决的大问题。在孔子的道德建构中,“耻”发挥着转换中介的作用,外在的规范(礼等)为主体了解后,经过“耻”的认同与呵护,才能为主体所接受与固有,从而成为主体实有诸己的德性。“耻”概念在孟子的“四端”说中得以进一步的发挥,“羞恶之心”概念表明孟子已把“耻”定位为人性之一端,从而为主体接受外在规范提供了内在根据。从孔子对内向性“耻”的重视到孟子对内在性“差恶之心”的宏扬,这条思路无疑为“成人之道”提供了独具特色的解决模式。 相似文献
6.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以"仁"为基石,以"知"为前提,以礼为手段,创立以追求"中庸"为最高道德品质的"成人之道";强调对人的各种道德品质的整合和良性塑造.孔子的"成人之道"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对提高现代人的修养素质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孔子提出了"成人",是儒家理想人格中的一种,后世学者有所涉及,但作了全面且有创见论述的是王夫之。他通过对《易传》"继善成性"的阐发,提出了"性日生日成"的人性论,把人性的完善视为动态的进程,是在人与自然交互作用中实现的。这对以往的人性论是重大的突破。王夫之以为,人性的发展,是感性欲望满足与德性意识造就的相互统一的过程。这对理学家"无我"禁欲主义人性论,是强烈的冲击。王夫之以人性论为突破口,把"成人之道"看作是理想人格造就的途径加以考察,并把它置于实践的基础上。一方面,在人性发展的过程中使自然物人化;另一方面,又在人化过程中发展了人的本质。这使人向着真善美全面发展的方向行进。 相似文献
8.
试析孔子“成人之道”的现代价值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匿名性导致了网际交往的背谬性,这种交往背谬性是网络伦理陷入困境的表征.现有网络伦理的困境最终反映的是现代性伦理及其实践的困境.后现代伦理对于网络伦理的建构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不失为网络伦理建构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9.
"道"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尽管孔子的"道"思想本质上是为当权者寻找的治世依据与方法,有其时代局限,但不可否认的是孔子之"道"依然具有其独特的立身价值。"天道""仁道""君子之道"是孔子"道"思想的核心概念,立身法则由上而下逐渐具体到人的日常行为当中。孔子视天道为最高的道,人以天道立身需要知晓"天命",实现天我通一,知天为仁道提供精神支持;仁道是治国之道也是爱人之道,是为君主治世提出的准则,同时也是提高个人道德品质的方式。人以仁道立身必须学会"爱",这样仁道就能发展人的完全人格——君子;君子之道就是好学、知礼、去利存义并存之道,君子内圣外王,最终立身成人。 相似文献
10.
11.
《庄子》道论对道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道论在《老子》基础上向前推进,道论的具体内容更为详尽,其中,道气心一体论、体道论、复道论作为《庄子》道论的主要内容对后世道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老子》哲学中,“道”的涵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世界的本原,二是指一种规律。检视《老子》“道”论,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创造和文明发展能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儒家有三个代表人物———孔、孟、荀 ,他们的道德修养论奠定了其后我国传统道德修养论的基调 ,但由于他们三人分处春秋战国时代的不同阶段 ,面临的具体社会情势有所不同 ,导致他们的道德修养论在前后传承发展中又有所损益流变。孔子“仁”“礼”并重 ,在道德修养中注重“学”“思”结合 ,内外兼修的方法 ;孟子推行“王道”、“仁政” ,在道德修养中继承了孔子的“思” ,发展出“存心”、“养性” ,向内反省的道德修养方法 ;荀子“隆礼贵义” ,在道德修养中继承了孔子的“学” ,发展出“强学而求”、“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方法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赋予君子之德以夫妇关系的法定性、至真至纯的情感性、责任和无我的道德性,阴阳交合的和谐性,使君子之道成为激情的道德而不是教化的道德。孔子以夫妇之爱代替人人之仁,将君子之道区别于普泛伦理,这是他对儒学的又一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16.
朱春红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5):27-29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干,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文化影响至深。它构建出由“君子”到“圣人”的丰富立体的理想人格模式,并从多方面探讨成人之道的思想,对现代人的人格完善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提出,人如何行动决定人有什么样的德性,而人的行动开始于对行动的选择。选择是实践理性的审思活动。由于实践理性的参与,行动是自愿和自我负责的,从而证明,人最终是自我成就的,成为什么样的人由人自己决定。对亚里士多德的著名论点-实践理性只是审思行动的手段,而不审思行动的目的,有着普遍的工具理性的误解。本文说明,实践理性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达到既定目的手段,而是和人的德性、情感、欲望一起,共同构建出具体情境下行动的目的并筹划达到目的的途径。实践智慧是人在行动中揭示真理的方式,它总是和情感一起出现。人的自我决定包括了行动和情感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论儒家教育思想主旨──“成人之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对中华灿烂文化的创造,人才的培养,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本文旨在探索儒家教育思想的真谛一“成人之道”,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学说,以阐述儒家教育思想的主旨,这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孔子仁智统一的“成人”观。“成人”一词,在孔子兴办教育之前已被采用,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多年后,由楚返晋后论功行赏,将其追随者分为三等,即“成人”,“贤人”,“免我于患难之中”者。①作为儒家教育思想创始人孔子,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打破“… 相似文献
19.
《孔子家语·致思》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受《孔子家语》伪书说的影响,《孔子家语.致思》篇的思想内涵往往容易被误解。实际上,该篇中以往争议颇大的"孔子论管仲"、"孔子赞季羔"部分,其思想主旨与对孔子思想的主流认知并不相悖;对《致思》篇"言多背道"的指摘,也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20.
《庄子》的道思,乃是以“道通为一”的动态整体观为主线。这种道思是理性的概念思维之外的另一思路,即悟性的、诗意的“象思维”思路。这种思路所使用的表达语言也不同于概念思维思路使用的语言,而是诗意隐喻的语言。必须暂时悬置概念思维而借助悟性的“象思维”进入这种语境,才能真正把握《庄子》的道思。庄子正是以道思揭示出人性“欲壑难填”的弱点,而对人类自身异化作出深刻批判。庄子同时还揭示出人具有对于克服异化追求理想自由的善根,从而为人类摆脱精神危机点亮一盏明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