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理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中日佛教建筑艺术的差异,表现为它们具有不同的形式与意蕴。中国佛寺讲究严整,追求清修寂静的精神世界,日本佛寺注重禅趣与内心的自省。文章通过佛教寺院选址、形式格局与空间氛围的剖析,揭示中日佛教建筑的若干差异。  相似文献   

2.
西双版纳傣族信仰小乘佛教,小乘佛教与傣族社会联系极为密切.小乘佛教在保持傣族传统文化、维持伦理道德、和谐的生态环境、促进对外交流、救灾济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存在境外宗教势力渗透、佛寺自养能力低等问题,因此,要采取相关对策,促进宗教与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繁荣期,也是中国佛教寺院建设的兴盛期。唐都长安城佛教寺院规模宏大、数量众多,主要分布在长安城西市和东市周围以及城东南隅和城东北隅,呈现出西密东疏、北密南疏的特点。唐都长安佛教寺院主院不建佛塔始于唐高宗初年,到了唐高宗后期,建塔于别院的新式布局即成为佛教寺院流行的规制。唐都长安城这种以佛殿为中心的佛教寺院,有单院式佛寺和多院式佛寺两种基本类型。无论多院式佛寺,抑或单院式佛寺,唐都长安佛教寺院都以佛殿(堂)为中心,佛塔建在寺侧、寺后或别院,甚或不建塔,这是唐都长安城佛教寺院建筑在平面布局上的突出特点。唐都长安佛教寺院建筑革故鼎新,平面布局以佛殿为中心,是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重大转折点,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4.
石窟艺术起源于印度 ,是依山崖开凿而成的一种佛教寺庙建筑。石窟艺术随佛教东渐而与佛教、佛寺一起传入中国。甘肃是西域通向中原的走廊地带。随着佛教传入河西以至在甘肃全省兴起和发展起来 ,石窟在甘肃得到迅速发展 ,从而使甘肃成为全国石窟最多的省份 ,被誉为“石窟之乡”。甘肃省的石窟文化是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 ,与其他省份的石窟文化相比 ,其石窟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小乘佛教于公元七、八世纪传入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及至12世纪末、13世纪初,叭真入主勐泐(西双版纳)时已初具规模。到了16世纪后,小乘佛教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得到了巨大发展,形成“村村有佛寺,人人当和尚”的繁荣局面。回顾和研究西双版纳傣族社会历史的演变过程,我们就能发现:小乘佛教是有利于封建领主制度在西双版纳傣族社会中发展和巩固的主要因素之一。小乘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后,它直接地影响和主导着傣族社会的政治思想、法权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文学艺术领域,它在西双版纳傣族社会中有着不能低估的地位和作用。因而,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对其进行历史的考察,并加以分析研究,以期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位于我国云南南部边陲的西双版纳,山川秀丽,文物荟萃。在这块绿洲的青山之巅、澜沧江畔,到处都能看到一座座具有浓厚民族风格、形态千姿的佛塔身影。 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傣、布朗等兄弟民族笃信上座部(又称小乘)佛教。他们把自己最美好的心愿和最高超的技艺,奉献和应用在佛教建筑艺术上。村村有佛寺,处处立佛塔。据景洪县的统计,现有佛塔达五十一座之多,再加上勐海、勐腊两县,整个西  相似文献   

7.
冬青 《老友》2009,(8):50-51
石窟起源于古印度,是依山崖开凿而成的一种佛教寺庙建筑。石窟艺术是随佛教东渐而与佛教、佛寺一起传入中国的。中国经典的石窟艺术用神妙之法使石头会讲故事、壁画会跳舞,更将一座座不朽的艺术博物馆呈现于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8.
缅寺与傣族男性的传统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缅寺是西双版纳村社普遍存在的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基层佛寺,它在傣族男性传统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傣族男性成员在缅寺生活期间,不仅接受了大量的宗教文化熏陶,而且受到广泛的世俗文化教育。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没有缅寺就没有傣族男性的传统社会化,也就没有傣族在心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的各种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9.
在佛教世俗化的背景下,宋代各阶层有很多信仰佛教的妇女。她们信仰佛教的实践方式多种多样,有出家为尼,虔诚参与各类佛教节日活动,营建佛寺、捐钱造像、饭养僧尼,烧香念佛、刻写经书,死后葬于佛寺、火葬,研佛书、通佛理等。这些佛教实践的原因有自己或至亲疾病和死亡、受家庭影响、弘法僧尼的引导、看破红尘、妇女守节、求子和求富贵等。她们信仰佛教给自身、周边人和社会带来了许多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西双版纳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滇南,与缅甸、老挝接壤,临近越南、泰国和柬埔寨。傣族是这个地区的主体民族。在近代,一般认为"贝叶文化"就是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文化。贝叶是一种被称为贝叶棕树木的叶片,它是佛教僧侣们较早用作刻写佛教经典的载体。在西双版纳傣族风情园里面,听到刀美兰演唱的傣歌——《让我听懂你的语言》,才觉得真正领会了这首歌曲。美丽的傣族姑娘像是西双版纳流动雀跃的一道风景,她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缅之间的缓冲地带,历史上西双版纳受到来自中国和印度两重文明的影响。这些影响以土司制度和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佛寺组织为制度渠道,形塑了当地社会。为了在这种文明的碰撞中生存,西双版纳社会发展出自身的特点:在政治上倾向于中国,在宗教上倾向于缅甸;而作为本土王权代表的土司,成为两者之间的桥梁。出于这种整合的压力,在面对佛教这种外来宗教的时候,土司和贵族也有自己所要依靠的宗教宇宙观——后者通过勐神祭祀的仪式确保了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土地和丰产不是由佛教掌握,而是形成了与之对立的另一套宗教观念,在这一套宗教观念里,表达了对社会整体丰产的追求,它和佛教对个人救赎的追求相配合,构成了西双版纳社会的自我。  相似文献   

12.
小乘佛教是傣族最重要的宗教。它是高达摩·悉达多所创佛教的南博上座部,经缅甸、泰国传入中国傣族地区,大约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奉释迎牟尼为教主。在西双版钢,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座佛寺,每个人一生都与佛教有密切关系。如小孩取名要请僧侣,生病要拜佛,男孩到10成立右要到寺院念经学习,否则会被人看不起。常和尚短则一两年,长则可一辈子,不过随时可还俗。僧侣死后,先行大葬,再加以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小乘佛教有不少佛事活勤,傣语叫联或摆,是祭献、礼佛和施舍的意思。各地名称和活动时间不能相同。西双版纳的主要宗教活动有…  相似文献   

13.
佛教是最早传入上海的宗教文化。在整个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上,古代申城的佛教文化与其时鼎盛的中土佛教实难比肩。可当跨入近代社会,佛教在全国各地多呈衰象之际,开埠后的上海却作为近代全国经济与文化的中心,以其特有的人文地理环境及诸种有利因素,令是地的佛教文化获得千年难遇的历史良机。佛寺的迅速增加,居上社团的涌现,佛学研究与各项文化事业的全面展开,佛教各宗派的勃兴,中外佛教联系渠道的拓展等,反映了近代沪上佛教复兴的显著成就,这也是近代中国佛教史册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相似文献   

14.
西夏是崇佛之国,境内多佛寺,佛寺分布区划为明显的崇盛区和“荒漠区”.佛寺的地理位置反映出西夏佛教的地域性分布特征.通过佛寺的地域性分布可以凸显西夏佛教流布的地域狭隘性,并深入了解西夏佛教信仰的区域基础层次性.同时剖析西夏佛教的功能和区域差异表现,并对西夏佛教的地位有一个整体性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合川佛教属于与重庆长江系佛教文化相并列的另一大系嘉陵江系佛教文化单元,这是经由陕西、甘肃等地的剑南蜀道而传入的,是属于走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合川佛教有两大亮点:从旅游角度来讲,是二佛寺的佛教艺术与雕刻;从佛学的角度来讲,是佛教的禅宗文化研究。抓住这两个主题,就能够将合川的佛教文化与佛学研究事业做好,为合川的佛教文化和旅游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元朝时期,佛教兴盛,元朝诸帝,为尊崇佛教,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建造大量皇家佛寺,向寺院赏赐巨额田土和其他财产,封藏传佛教领袖为帝师、国师,减轻甚至豁免佛教寺院的各种赋役负担等.有元一代,围绕僧人、佛寺的纳税、免税和当役、免役问题,一直存在争论.帝师、宣政院要为僧人、佛寺争取尽可能多的利益;中书省则为了保证财政收入和统治机构的运转,对僧人、佛寺的经济活动加以必要的限制.元朝诸帝经常依违于两者之间,既要给佛教寺院种种优遇,又要使国家机器能够运转,于是有关僧人、佛寺赋役的政策,便不断改变,多次反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从僧人、佛寺赋役的前后演变,可以说明佛教在元代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与佛教造像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石雕造像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这种外来的宗教艺术受到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与同化,随着中国佛教的形成而成为汉化的佛教艺术。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增添了新的成分,同时,它也为具有巨大包容性和同化力的中国传统文化所渗透,经过了佛教汉族化的过程,以其世俗化的形式,为中国传统思想所接纳,与儒、道鼎足而三,佛教的汉化现象,可以从融进了中国本土的艺术形式特征与艺术理想的佛寺石窟造像中得到反映。中国文化传统与佛教造像的融合是多方面的,本文在此仅略述一二。  相似文献   

18.
湖北来凤仙佛寺摩崖造像始于何时,一曰东晋,一曰五代,均以残碑“文字”为证而得出结论。笔者经过实地考察,主要从造像的题材、样式与中原、四川等地区佛教造像流布情况的分析比较中,得出与前两说不相同的结论,并就此阐明了仙佛寺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环境心理学主要研究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活动及生产行为等之间的关系。人是环境的一部分,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和相互渗透论分别解释了人的心理与环境的关系。佛寺选址、佛殿布局和佛像布局的最终意义是为了烘托出佛的威力,使佛在信奉者心中具有高大、威严、慈悲的形象。对信奉者而言,佛寺的一切布局都是外在于他的环境因素,这个外在的环境结合文化因素组成特定的心理场从而影响信奉者的心理和行为;而对佛寺选址、佛殿布局和佛像布局而言,同样也受到建造者社会文化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佛寺建筑布局体现出人的心理与环境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地处中国西南边疆的南传佛教以"赕"为中心、求取功德的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有声有色的佛教庆典和佛寺壁画这一无声的,但却是具体的、生动的、直观的方式推动和强化着信众求取功德的实践行为.其中所体现出的教化功能、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边疆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着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