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吕强  佟光霁 《理论界》2009,(11):219-220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较系统地概括,找出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林特产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
合理利用与保护资源,提高全民族环保意识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财政政策支持环保事业是坚持两个根本性转变,构筑公共财政框架的重要内容。同时,在现阶段,研究制定支持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及相关措施,必须符合市场经济下的财政职能,体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公平分配等原则  相似文献   

3.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极其重要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性质是公共品,这决定了作为政府重要职能的公共财政必须在提供生态环境保护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关键作用。高州水库作为茂名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之基,却因近年来水库集雨区内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等问题目益突出,为茂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高州水库生态保护进行针对性的财政政策研究,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4.
继1998年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来,1999年我们仍然坚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这表明当前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已由注重依靠货币政策为主转变为依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且以财政政策为主。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如此强力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作用经济生活,是极其罕见的。本文拟就当前正在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作几点剖析。  一、当前积极财政政策是在特殊的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连续出手收效甚微,财政政策审时度势,登上前台的。  稍作回顾,还是在1993年,当时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高居不下,中国政府…  相似文献   

5.
《理论界》2017,(3)
本文提出地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是,地方新型城镇化是与地方历史风貌保护、文化传统保护、环境资源保护、经济发展价值保护等内容和因素相互结合的统筹发展目标和进程。在综合性上,地方新型城镇化不是孤立的概念,它与社会经济发展整体相结合;在时间性上,地方新型城镇化是发展的新的成长期以及不同于原有发展的成熟过程。辽宁省在东北振兴进程中,不仅要注意大中城市的城市布局和发展,也应当注意中小城镇的主要推动力量以及农村问题,并且地方新型城镇化需要财政政策法律确保其发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张晖 《天府新论》2019,(2):94-103
本文首先对1998—2017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GMM动态面板模型对我国政府间财政政策动态一致性进行实证检验,并充分考虑经济增长率、财政收入、产业发展、贸易开放度、财政自主性、人口增长率等因素,对财政政策内生性问题进行控制。研究显示,我国地方财政政策虽然在统计分析上显示出一定程度的顺周期趋势,但是在控制相关变量后的实证检验却表现出显著的逆周期特征。同时,我国政府间特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财政政策表现出动态一致性,但是东部地区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财政政策具有动态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村镇保护利用的任务艰巨、缺乏具体政策支持.借鉴国外主要文化遗产国遗产保护的组织管理制度、财政政策、土地政策和融资政策,可以促进我国古村镇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8.
杨波  郭继伟 《理论界》2007,(1):236-237
2005年2月4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公告,正式批准对鞍山南果梨实施原产地域保护。这就意味着南果梨成了鞍山地区的“法定”特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鞍山市南果梨产业实现标准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这一独特优质产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创造了条件。本文对南果梨获得地理标志带动相关产业兴起、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经济意义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加强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能够凸显文化价值,推动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的出发点和目的(现实的个人)、基础(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保障(经济)等问题是当前我国民族文化资源保护过程中需要认真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沿着马克思文化思想的思路,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高度重视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的出发点和目的、基础以及保障三者的有机结合,使之贯穿于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全过程,切实实现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目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民营经济概念界定入手,回顾了南京市近年来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对国内外关于促进民 营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及其效应分析的基础上,对南京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所存在的财政政策问题进 行了剖析,进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本文认为虽然近年来南京市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的财政政策是 有所作为的,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仍然有必要在国家法规与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一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与启动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1998年下半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难度加大,外需不振,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长期实行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低效率投入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了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以内需不振、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为表现形式的国民经济深层次矛盾开始凸现,面对这一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央果断地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我国积极财政政策有其特定的内涵:第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我国在经历长时期通货膨胀压力后首次尝试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治理通货紧缩,并…  相似文献   

12.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关系问题研究王廷科陕西财经学院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有重要影响,是市场经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的最主要方式,这不仅在理论上已得到西方宏观经济学家的认同,而且在实践上货币一财政政策也被西方国家作为反周期性稳定政策而普遍使用...  相似文献   

13.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和改善财政调控,是促进经济有效增长的必然选择。一、合理的财政政策是促进经济有效增长的前提和根本首先,从经济有效增长实现的两个前提条件的形成看,必须要有合理的财政政策作为前提和保障。一方面,只有财政政策合理,才能理顺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经济增长提供最佳前提;另一方面,也只有财政政策合理,才有可能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为经济有效增长提供良好的产业结构前提。其次,从财政政策本身具有的稳定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功能看,合理的财政政策是促进经济持续有效增长…  相似文献   

14.
马静 《学术论坛》2012,35(9):109-112
作为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大国,我国正面临着巨大的资源需求和环境压力。因此,我国必须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低碳工业化的道路,并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在低碳工业化进程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分析财政政策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以山东省低碳工业化发展为例,探讨现行财政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完善提升低碳工业化自主创新能力财政政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们主张实施积极的、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运用全面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因为我们尚不具备实施全面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能力与条件,盲目扩张的结果还会使得政策效果适得其反,甚至把来之不易的宏观调控取得的经济成就─—“软着陆”毁之一旦。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制约因素分析1.国家财政能力的制约增发国债和减税是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手段,但在目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仍没有明显改观的情况下,无论是通过增加发行国债还是减轻税收、降低税率都面临着国家…  相似文献   

16.
政府借助人工智能的精准技术手段实施公共服务精准化财政政策,但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日益增加,在现实中出现了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足、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与制定财政政策目标的初衷有明显出入?面对这样的“二律背反”现象,须研究当前流动人口的新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实现人工智能与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精准财政政策目标的有机统一,促进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的精准化。  相似文献   

17.
邢丽  陈龙 《中国社会科学》2023,(2):57-77+205-206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同于传统的西方宏观财政政策逻辑,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项重大的宏观经济治理政策创新。尽管“凯恩斯传统”和“非凯恩斯传统”观点差异很大,但其政策基本目标和方法论基础大致相同,构成了传统的西方宏观财政政策逻辑。当前,这一逻辑面临越来越多的现实困境。而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在恢复供求平衡和潜在增长水平的同时,更注重提升未来潜在增长率,实现了由西方传统逻辑到新逻辑的转变。需要强调的是,在新逻辑下,形成财政政策新范式需要重新认识财政赤字的性质与合理规模、政府债务的作用及风险衡量标准、减税降费的空间及作用、需求管理的方式和重心、政策成本和效率等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18.
从1998年开始,我国执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已有三年多的时间,但政策效果还有待提高。总结与借鉴国外几十年来财政政策实践的经验与教训,对提高我们财政政策的效果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积极财政政策在我国具有中长期性.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我国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积极财政政策应该促进农民增收,关键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20.
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基于生态环境、资源能力、现有开发密度等国土空间特征分析,青海省主体功能区建设以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为主。该功能定位可能造成经济发展机会缺失,加剧区域不平衡。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理应对放弃或部分放弃开发权而保护生态环境的利益受损者给予经济补偿,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