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右贤王是匈奴政权中的一个职官,是其最大的地方行政、军事机构--四大国之一的封王.就右贤王的继承制、地位、权力及主要组织机构、驻牧地区的变化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梳理和探讨,可以对右贤王制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从匈奴政权建立始,右贤王的线索可以延至魏晋时期.  相似文献   

2.
关于唐代前期行军中押官一职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代前期的职官制度中,最复杂的莫过于军队系统的职官。这是因为唐代国家武装力量体制的构成比较复杂,其中既有平时体制的府兵制度、禁军制度和镇戍制度等,也有战时体制的行军制度以及由行军逐渐演变而成的边防军制度(即节度使所领之兵,亦称镇军制度)。在这些各不相同的军事组织系统中,都分别有着自成体系的职官系统以及相应的职务称号。府兵指挥、管理系统的职官称号主要有诸卫大将军、军府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团校尉、旅帅、队正、火长等。禁军的指挥、管理系统主要有左右羽林和左右龙武大将军、翊府中郎将、  相似文献   

3.
黎仁凯 《河北学刊》2004,24(3):176-180
晚清幕府是指鸦片战争至清朝灭亡期间的幕府,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四大幕府最为典型。晚清幕府系由明清时期的传统幕府发展而来,是中国幕府制度发展的极盛和走向衰亡的时期。晚清幕府在入幕人员的选择、幕务及所起的作用方面,继承了传统幕府的一些特色,成为国家政治人事制度的重要补充。但是,它与传统的幕府相比,又发生了极大的变异,主要表现在幕府机构的扩充和幕府人员职能的变化、入幕方式的变化、幕主与幕员主从关系的确立和经济关系的分离等。  相似文献   

4.
首先说明一下:僚佐、僚属本是语义相通的两个词汇,均指长官隶属下的官吏,但本文第一部分指称的“僚佐”与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指称的“僚属”在语义上稍微有别;僚佐特指行军统帅府及下辖各级军将统领机构中的佐职人员,即直接辅佐统帅及各级军将处理军务的官员,亦即习称的幕僚;僚属则指行军统帅所有的下属官员,既包括行军统帅府的幕僚,又包括统帅下辖的各级军将。第一部分之所以只谈幕僚不及军将,是因为笔者在《唐代的行军统帅》和《关于唐代前期行军中的押官一职的探时》等文中对部分军将职务已有涉及,另外并拟专文探讨,故而略去不表。这一点希望引起读者们注意。  相似文献   

5.
高兵在《齐鲁学刊》1997年第5期著文认为,三公九卿制发轫于商朝,形成于周代,秦汉时期确立了三公九卿制的基本模式,可以说.它是对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和组织形式的概括。这个行政体制的基本特点是:君主之下有若干最高级官吏参与军国大政的决策,还作为中央政府的首领出纳王命,主持行政、军事和监察等事务,组成权力中枢机构,统领分掌全国各部政务的众卿。众卿之下有人数不等的僚属,负责处理具体政务,组成权力执行机构,两级权力机构组成了以君权为核心的金字塔式中央行政体制。只要中央政府形成了这样的结构并发挥了其职能…  相似文献   

6.
在唐代的州级官员中,明确具有与军事行动相关职掌的官员是刺史,州级具有一定的军事职能。唐代刺史的“使持节某州诸军事某州刺史”并非虚号,而是与刺史的军事职掌及州级的军事职能相符的。唐前期,刺史对州郡兵的军事权力有限,刺史对州郡兵有领兵权而无发兵权,普通州级对州郡兵的军事职能较弱,中央拥有对军事的绝对领导权力。唐后期,在藩镇长官兼治所州刺史的情况下,这些刺史拥有对州兵的绝对军权。而属州刺史对州兵的权力也根据不同情况,而有强有弱。同时,刺史还参与府兵、镇兵、团结兵等兵种的管理和领导,并参与募兵。  相似文献   

7.
冯辉在《求是学刊N997年第4期著文认为,唐代政治开放,是指在封建君主专制的历史条件下,唐代政治走出了皇帝孤家寡人政治的封闭圈,形成了君臣一体、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一、多元权力的机构的形成和完善。唐代的国家机构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立法、行政、司法、监察、军事、财政、教育等机构日臻完善,各项制度逐步健全。权力的多元合理分配又相互制约是唐代政治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二、君臣集体议政决策体系的建立。唐朝军国大政一般均由宰相和百官集体讨论,皇帝在广泛听取群臣意见的基础上,集思广益,作出最后决策。三、封建法律的…  相似文献   

8.
唐前期三省长官逐渐被排除宰相之列或被皇帝疏远,三省机构逐渐失去重心地位.唐后期和北宋前期三省职能逐渐被新的机构取代,三省制度名存实亡.宋神宗元丰改制虽名义上按照<唐六典>恢复三省制度,但实际上三省已失去军事职权且"政柄归中书省".南宋时期由于战事繁多,为简化政务流程,"始合三省为一".这些变迁对元明清乃至后世的中央政治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韩春平 《船山学刊》2007,(4):136-139
唐代中晚期方镇势力权重一时,以方镇为中心形成颇为特殊的幕府文人集团.本文通过分析幕府文职僚属和游历幕府的文士的交游和创作活动,可以看到中晚唐幕府文人的交游和诗歌创作普遍具有浓厚的政治功利性,文人入幕的政治功利性反映了唐代的科举守选制度和官员铨选制度并不能及时、充分地解决文人的政治出路,而节度使的奏荐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文人的入仕和再入仕的一条相对捷径.  相似文献   

10.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政权组成形式 ,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一种主要方式。它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 ,由人民选举代表组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并以其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行使国家权力的一项根本的政治制度。因此如何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充分发挥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和作用 ,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完善我国政治体制的一项核心内容。而要健全和完善我国人大制度 ,首当其冲的当属健全和完善人大代表制度。…  相似文献   

11.
董劭伟 《兰州学刊》2011,(7):141-149
唐代中央职官制度继承了前此演变数百年至隋基本定型的三省六部制,其中尚书省是唐代中央行政执行部门,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这一职官设置对唐及其以后各代的制度皆有深远影响。吏部尚书作为吏部长官,其地位不同寻常,在仕途中多与宰相有重要关系,随政局变化,政治制度发生变化,更多吏部尚书担任者的仕途衰退期亦反映了其职权与地位的衰退,这与唐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有内在的联系。吏部尚书职掌在法理上虽并无根本性变化,但职能发挥却与前期有所不同,呈式微之态。  相似文献   

12.
仝建平 《兰州学刊》2009,(9):195-198
宣徽院是中国古代一种专门性的宫廷服务机构,长官称为宣徽使。宣徽使最早设置于唐代,是一种使职,大致为后代各朝沿用。唐代宣徽使的权力职能前后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中唐时宣徽使初设,仅仅是内诸司使之一种,与其他内诸使分担宫廷内外事务,只任用宦官;唐代后期随着宦官专权愈演愈烈,宣徽使逐渐权力壮大;晚唐时宣徽使进入权力中枢行列,与两中尉、两枢密使成为北衙诸司使之首,而宣徽使是诸司使庞大系统的总管家,权力达到顶峰。唐亡前夕不再任用宦官,地位重要,但权力不及晚唐,逐渐步入衰落的轨迹。现在可以考知姓名的唐代宣徽使、副使共有21人。  相似文献   

13.
唐代中央军事决策与军队领导体制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中央在君相对军国大政进行决策的前提下 ,尚书省兵部负责政令的制定与推行。中央和地方的军队统帅机构则是实施军事行动的指挥组织。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唐代的军事领导体制的基本内容。唐代军队的统领和指挥机关前后变化最大。从最初的行台、天策上将府 ,到藩镇节度使、天下兵马大元帅府 ,唐代中央和地方的军队统帅组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终唐之世 ,唐朝都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军队领导组织和指挥机构  相似文献   

14.
深化改革进程中的社会承受力问题刍议陶冶一、深化改革中的利益格局和社会承受力从原来高度集权的中央计划体制转变为以市场作为配置生产要素手段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涉及社会生产和运行机制,社会管理组织和权力,社会具体制度和结构,各种社会成员的地位和既得利益、...  相似文献   

15.
完善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伟 《社会科学》2004,(5):51-57
完善我国宪法监督制度 ,是指在宪法体制内 ,以宪法规定的宪法监督体制为前提 ,而不是在宪法规定之外建立一个新的宪法监督体制。按照这个思路 ,当务之急是根据宪法规定 ,结合我国宪政实践中的经验与做法 ,应当重点考虑的是 ,在我国宪法背景与体制下 ,启动和实施宪法监督机制 ,具体落实宪法已经规定的宪法监督程序 ,这才是加强完善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基础与首要选择 ,而不是在宪法规定之外设计新的违宪审查制度。具体说 ,切实实施国家权力机构对规范性文件的违宪审查制度 ,完善侵犯公民宪法基本权利诉讼制度 ,建立宪法申诉制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三公九卿制是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中权力中枢机构和权力执行机构的概括,代表了以行政为主导的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体制。它发韧于商朝,形成于西周,秦汉时期奠定了基本模式。而在具体运作中,它又处于建立、成熟、消亡和重新建立的动态变化中  相似文献   

17.
唐代方镇使府的建立及其权势的增强,是唐代特别是中晚唐历史的一个重要特点,随之而起的唐代方镇幕府的建制也引起了唐史研究者的关注。但过去,这一课题往往仅限于史学研究的范围。事实上,唐代尤其是唐代中后期的许多文人,都有过在方镇使府作幕僚的生存经历,并由此创作出许多重要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与唐代的科举制度一样,唐代方镇幕府制度对唐代文人生活、文学创作,以及对唐代文学区域风格特点的形成等等,影响至大。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研究观念的束缚和研究方法的单一,文学研究界对唐方镇幕府制度与唐代文学的关系未能予以应有的关注和…  相似文献   

18.
“省”,本是对宫禁之地的称呼.皇权要限制、控制相权,先用内朝架空丞相,再用近臣架空宰相,从而催生了三省制这个宰相体制,使“省”成了对宰相机构的称呼.分层级治理地方并派员监察本来是一种合理的机制,但由于皇帝过度利用监察官,从而使监察区膨胀为一级地方政权机构.元朝立国,既继承了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和金朝的行省制度,又继续在唐、宋监察区权力膨胀的链条上行走,使“省”这个中央机构变成宰相在地方上的派驻机构,称“行省”.明初皇权与相权斗争的结果,使当时的宰相机构———中书省撤消,“行省”于是变成了“省”,成为一个地方行政机构的称呼.这个变化是宰相制度与地方行政机关演变中的一个副产品,也是封建专制的一个畸形成果  相似文献   

19.
自开元十一年(723年),唐代行政运行体制由三省制转变为中书门下体制,固定的宰相机构中书门下成立,宰相职能日益政务官化。至贞元、元和年间,中书门下取代尚书省成为国家常务的主要裁处者。宰相职能的转变,导致唐人心目中宰相观念的变化。三省制下,宰相的决策职能不被强调,突出的是任相者本职事官的形象。中书门下体制下,为了避免宰相权力过度膨胀,宰相反而被描绘成为"论道之官",而非政务裁决者。但是,作为"论道之官"的"无所不统",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宰相行政权力无孔不入的真实写照。唐代后期,宰相扮演了被咨询者、亲躬细务者和任使者多重角色。唐人宰相观念的变化,正是宰相职能在唐代官制演变过程中政务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与五代十国时期其他政权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不同,马楚政权推行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兄终弟及制在主观上有维持政权稳定,防止外部势力觊觎的积极意义。但这一制度的长幼原则在推行过程中被破坏,引发了马氏兄弟的长期内争和马楚政权的分裂,加速了它的衰落和灭亡。研究马楚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对深化认识藩镇权力的传承方式,探索马楚政权迅速衰亡的制度原因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