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尼·伊·布哈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曾经称他为“党的最大的理论家”、“全党所喜欢的人物。”他生活在列宁时代,经常受到列宁的教育和指点,是列宁志同道合的同志和战友,他曾经同列宁一道探索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列宁逝世后,他成为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阐释者和捍卫者,并为探索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洒下了热血。在当今,为了全面研究列宁的思想,特别是他的晚年思想,回击修正主义思潮的攻击,更好地坚持和发展列宁主义原则及其创立的社会主义,我们有必要研究布哈林,并  相似文献   

2.
苏共党内早期的无产阶级活动家、被列宁称之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的尼·布哈林,在列宁逝世后,面对着苏联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经济成份复杂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任务,进行了大量而艰苦的理论探索,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这些理论探索,对我国理论界正在探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课题不无借鉴,本文试就布哈林对过渡时期计划经济问题的观点作些评述。  相似文献   

3.
布哈林之路与全盘农业集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哈林之路与全盘农业集体化张赤卫列宁逝世后,在如何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实践上,经历了布哈林农业改造思想及斯大林全盘农业集体论两大阶段。本文试对此作一理论上的探讨。十月革命后,对如何改造农业,对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  相似文献   

4.
俞良早教授的新著《创论“东方列宁学”》,已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近日有空阅读,深感该著的精神在于着力于科学把握列宁学说研究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术创新。对列宁学说的研究和阐述,始于20世纪20年代列宁逝世的时候。当时,联共(布)领导人斯大林、布哈林、季诺维也夫等纷纷在自己的著作中研究和阐述了列宁主义的内容和地位。《创论“东方列宁学”》研究和评价了上述联共(布)领袖人物对列宁主义的认识和阐释。该著肯定了联共(布)主要领导人斯大林认识和阐述列宁主义的正确的内容,同时也指出了他认识上的的缺陷。该著提出,联共(布…  相似文献   

5.
布哈林是国际公认的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列宁曾称赞他是一个“学识渊博的经济学家”、“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他的突出贡献之一是精辟的阐述和发挥列宁关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特别是根据俄国特点提出的“落后的社会主义形式”的理论。苏联当时如能按照布哈林的理论建设社会主义,可能会少走弯路,少受痛苦,付出的代价也不会这样大。但是,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列宁主义的布哈林惨遭杀害,他的正确理论也被全盘否定。苏  相似文献   

6.
因为建设社会主义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运动过程,而是在经济基础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几个方面交互作用的运动过程,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早在1921年,列宁同托洛茨基和布哈林之间就有过一次激烈的论战.托洛茨基和布哈林说他们关心的是提高生产,而列宁关心的则是政治,是“从政治上看问题”.列宁在回答这种责难时,深刻地强调指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不肯定这一点,就是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起码常识”.(《列宁选集》第4卷第441页)列宁还指出“全部问题就在于(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也只能在于):一个阶级如果  相似文献   

7.
国际共运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被列宁誉为“党的最可贵和最大的理论家”(《列宁全集》第36卷第617页)、“学识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列宁选集》第3卷第550页)的布哈林曾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一书中进行过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尝试.布哈林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或工人阶级社会学的理论基础,所以他把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又称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教材》(见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人民  相似文献   

8.
孟宪平  姚巧华 《理论界》2007,43(6):172-174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曾经出现过新经济模式(即列宁模式)、托洛茨基等人提出的“超工业化模式”、布哈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主义模式。在这些模式中的人本意蕴是不相同的,新经济模式(列宁模式)因为列宁的去世以及其它等原因而中断,“超工业化模式”因为不符合人民的意愿而退出历史舞台,布哈林模式也随着斯大林对其人身的剥夺而湮灭,历史选择了斯大林模式并最终定格。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族主义模式因为偏离了苏联社会主义道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不仅没有成功,反而使苏联的社会主义人本实践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9.
布哈林是继列宁之后,维护新经济政策的代表人物。在与反对派的论战中,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布哈林捍卫并发展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逐渐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布哈林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对于如何把经济落后的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强国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10.
“左派共产主义者”是十月革命后俄国党内关于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争论中形成的以布哈林、拉狄克为首的“左派集团”。他们不顾当时严峻的国际国内条件,一味强调坚持革命原则,力主同德国进行战争,在这场争论中始终持与列宁意见相左的观点。列宁为了苏维埃政权的前途,对“左派共产主义者”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最后终于以党内多数通过了同德国签约的决议,从而保住了苏维埃政权。  相似文献   

11.
列宁逝世前夕口授留下的一系列文章和信件,被史学界一些人称为列宁的“政治遗言”。邓小平在离职前夕,反复强调应对党有一个“政治交代”。列宁的“政治遗言”和邓小平的“政治交代”,基本思想都是对党的高层领导班子建设以及有关重大政治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建议。当前研读他们的有关论述,并且对其作一比较研究,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列宁的“政治遗言”,有下述重要的思想内容:其一,加强党中央委员会的团结和稳定,防止分裂。列宁逝世时,俄共(布)作为执政党虽然已有7年的时间,但是由于这一段时间苏…  相似文献   

12.
<正> 伟大导师列宁在一生的革命活动中写下了浩如烟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其中通常被人们称为列宁“遗嘱”的文献,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广义上讲,人们常常把列宁逝世前夕、病重期间(1922年12月——1923年3月)以口授方式写下的全部书信和文章统称为列宁的“遗嘱”。但从狭义上讲,列宁的“遗嘱”,仅指列  相似文献   

13.
“对抗”与“对抗性矛盾”是矛盾学说中两个不同的范畴,它们各自具有自己的内涵与外延,不应将它们混为一谈。“对抗”是指矛盾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一种特殊的形式——即矛盾诸方面的斗争达到激化、冲突状态;“对抗性矛盾”是指这样一类矛盾,其性质是对抗性的,按照列宁的理解,就是指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列宁针对布哈林把对抗性矛盾与一般性的矛盾混为一谈的错误曾经写道:“对抗和  相似文献   

14.
一尼·依·布哈林(1888.10.9—1938.3.15)俄国社会民主党的老党员、十月革命的主要政治领导人和苏维埃国家的主要缔造者之一。自1917年党的六大至1929年4月,先后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他还是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政治活动家,也是享有国际声望的杰出的马列主义理论家。列宁曾赞誉他是“学识渊博的经济学家”、“党的最可贵和最大的理论家”。在他一生仅有的50年岁月里,撰写了数以百计的理论著作。据最早研究布哈林思想的美国学者悉尼·海特曼于  相似文献   

15.
列宁是当代卓越的革命家和政治家,这是人们普遍承认的。但列宁是不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这在国际范围舆论中,却有着明显的分歧和争议。一般地说,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内部,除了第二国际时期的一般思想家以外,长期以来,对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充分肯定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教学和专著中,大都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以“哲学家列宁”、“列宁和哲学”为书名的著作曾多次出现,至于论述列宁哲学思想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的专著就更多了。匈牙利的著名思想家卢卡奇,在列宁逝世后立即出版的《列宁》一书中,把列宁看作“一贯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家”法国和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列宁的哲学遗产表现过极大的兴趣,出版过一系列研究列宁哲学思想的著作。法国共产党的著名活动家让·柯尼奥在论述列宁哲学思想时曾经指出:“二十世纪哲学思想发展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郑异凡同志在《有关布哈林的若干问题》(下简称《若干问题》,见《世界历史》杂志1981年第1期)一文中,对布哈林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布哈林原来长期受批判的理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尤其是对布哈林的经济理论,作了相当精练的概括和独到的论述,读后深受启发。但是,对于文中基本否认布哈林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问题上犯过“半无政府主义”的错误,并为“发财吧”和“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理论作辩护,甚至说苏联在1925年后的三、四年中所实行的是“布哈林模式”等等的论点,却不敢苟同,现就这几个问题将个人一些很不成熟的看法提出来与郑异凡同志商榷,并就教于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17.
五十多年前,在伟大导师列宁逝世前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中央坚持列宁的革命路线,坚决果敢地粉碎了托洛茨基反党集团妄图篡党夺权、颠覆无产阶级专政的罪恶活动,保证了当时的苏联继续沿着列宁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航道胜利前进。了解列宁、斯大林同托洛茨基主义的这场斗争,特别是重温列宁逝世前后联共(布)中央同托洛茨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列宁主义”提法的来龙去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放 《文史哲》2001,4(3):83-89
“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都是在马克思和列宁逝世后提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提法 ,则源起于 1 92 4年共产国际“五大”。其后 ,基于理解上的原因和实践发展的需要 ,上述三种提法都曾各领风骚。今后 ,随着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提法还会发生新变化  相似文献   

19.
今年3月14日,是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全世界共产党人都在纪念这个日子,因为马克思的学说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胜利的旗帜。在马克思逝世三十周年的时候,列宁写过题为《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的著名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列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的世界历史三大时期,每一个时期都使它获得了新的证实和新的胜利;同时,列宁又科学地预言:“即将来临的历史时代,定会使马克思主义这个无产阶级学说获得更大的胜利。”历史的发展,已把列宁的科学预言变成了光辉的现实。列宁说,马克思学说的主要之点,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在这以后的几十年间,全世界的事变进程使马克思的学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胜利: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社会已在许多国家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20.
(一) “遵循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列宁在论述马克思的理论是客观真理时指出:“遵循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越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遵循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马克思逝世以来一百年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都证明列宁的这一论断是完全正确的。当前,在我们党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