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西南北》2011,(10):34-35
别人这样说:"他年届花甲,两鬓微斑,浓黑的两道眉毛,颧骨突出,依稀可见乃父鲁迅先生昔日之风采。"几乎没有例外,世人总是把对周海婴的描述和理解与鲁迅联系在一起。2011年4月7日凌晨周海婴去世。"鲁迅之子是一个很重的头衔,但他承担得起。"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获悉周海婴去世的消息,感到十分遗憾。"作为鲁迅的儿子,他的一举一动不免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李楠明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把握历史发展的重要尺度和方法论原则,也是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事实,突出强调了世界性的相互交往在社...  相似文献   

3.
评朱舜水的伦理道德思想王凤贤伦理与政治的密切结合,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大特点,朱拜水的伦理思想也不例外,他把"忠孝"视为"天下之大节"(上册第30页);"礼治"作为"国家之桢干"(上册第83页)。在他看来,"忠孝著乎天下",则"日月丽乎天",天下太...  相似文献   

4.
“立人”是鲁迅思想的一个中心。正是在人的问题上,鲁迅和尼采有过共鸣。本文以鲁迅“立人”思想为线索,论证了鲁迅早年倾心于尼采哲学的主客观原因以及他在各个时期对尼采学说的择取与扬弃。在鲁迅与尼采的关系上,过去有人说:鲁迅之所以受到尼采影响,是由于前期“思想有弱点”;更为流行的观点是认为鲁迅后期对尼采“无一赞辞”、“彻底否定”。本文从鲁迅和尼采著作的实出发,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5.
唯物辩证法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鲁迅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发展成为共产主义者,其根本的标志便在于他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学会运用辩证法来观察、分析、研究一切问题,并以它作为武器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阶级敌人进行斗争。他的后期杂文所以具有雄辩的说服力,具有克敌制胜的力量,就因为充满了辩证法的光辉。作为革命家的鲁迅,后期思想的深邃,突出地表现在他“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因此,抓住鲁迅后期的唯物史观的研究,也就容易弄清楚共产主义者鲁迅思想的根本特点,从而把他前后期的思想从本质上划分开来。  相似文献   

6.
鲁迅嗜好糖食,他的日记中频繁出现购买糖果、甜食的记录,友人也时常赠送糖食给他。糖之于鲁迅,不仅是一种饮食偏好,也构成了他人情往来和个人情感的一部分。尽管鲁迅自幼患有龋齿,一生与牙疾相伴,身体条件不适宜吃糖,但他仍然割舍不下这一嗜好,糖在给鲁迅带来味觉和精神上的甜蜜的同时也给他带来身体上的苦痛,鲁迅是以自虐的方式承受苦痛并坚持与现实的黑暗抗争。鲁迅作品中的糖则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既有民俗文化方面的意义,又成为他独特的修辞方式以及书写人性、人情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徐铂尧 《生存》2020,(12):0227-0227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臧克家纪念鲁迅先生写下的。鲁迅作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很多人给予鲁迅先生很高的评价,那么下面我想说一说我眼中的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8.
卢永凤 《社科纵横》2011,26(2):122-125
荀子持事实与价值两分的立场,事实是客观存在,价值是主观判断,这是两个独立的领域,二者之间不具有逻辑上的推导关系,价值不能由事实演绎出来。他力主"天人之分",其天人观折射到人性问题上,必然演绎出"性伪之分","人之性"属事实领域,"人之道"属价值领域,"人之道"并非源自天命,需要一番艰苦的化性的"伪"的功夫。所以,善恶在"伪"非"性"。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启蒙运动思想史上,无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鲁迅都占有着特殊的地位。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由早期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还在于他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人们只是在“五四”时期才能具有的那种思想和见解。他的启蒙思想在当时的中国,是远远地跑到了他同辈们的前头。 鲁迅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在思想文化战线上,他代表着全民族的大多数,始终是 “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他是新文化运动最伟大最英勇…  相似文献   

10.
徐书奇 《社科纵横》2008,23(1):94-95
实际生活中的鲁迅是十分喜欢饮酒的,鲁迅日记中就有明确的记录,而且在文章中他也多次对酒进行描写,酒在鲁迅的文章中有着十分广泛和深刻的含义.鲁迅不但对形而下的酒有精彩的描写,而且他把酒上升到形而上的高度,从而深刻表达了鲁迅的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日本季刊《亚洲评论》1976年第4期,发表了早稻田大学文学系讲师细野浩二题为《鲁迅的境界——追溯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的文章.作者认为,在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中,弘文学院时代是其传记中最薄弱的部分.作者阅读了讲道馆所藏的有关材料,有了一些新的发现:鲁迅作为"境界人"在弘文学院发现了生活在清朝体制下的矛盾;他产生了"寂寞的思想",经过医学发展到文学,他的这一思想发展过程明确了;鲁迅是站在境界之上的"精神界之战士",最能正确理解他的是毛主席.现将全文译介如下.  相似文献   

12.
鲁迅作为中国近代以来思想与文化的巨人,他对中国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洞悉与广泛的文化批判使他的著作已经成为了解和改造中国人及社会的伟大经典。不仅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犹如一颗文化巨星照亮了文坛,成为一代文化人中的精英,即使在后来,甚至整整一个世纪,鲁迅的影响也从未停止过。文化批判的道路上前仆后继,从70年代中后期到世纪末,近20多年中国当代文化中有两个人是不能被遗忘的,那就是王小波和王朔。尽管他们从未声称他们是师承鲁迅或受其影响,但从作品中不难看出,那种大胆挑战权威意识形态的批判性文化行为和言论以及彻底的革…  相似文献   

13.
在鲁迅思想发展的讨论中,对鲁迅历史观的转变,还有着一些含糊不清的提法,我认为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现就鲁迅思想发展的这一个侧面,谈谈我的看法。一关于鲁迅早期的世界观,不少同志都用战斗的唯物主义来概括,有些同志并由此推论开去,认为鲁迅早期的历史观也是唯物主义的,这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鲁迅早期的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而其历史观则是唯心主义的。鲁迅很早就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他目睹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黑暗,抱着救国救民的愿望,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心。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外进步思想家的著作,寻求新的思想武器。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写了一系列论文,这些文章的中心内容是鼓吹革命,反对改良,强调进步,批判守旧,宣扬科学,抨击迷信。从认识论和自然观来看是唯物的,从历史观来看,也是进步的。鲁迅当时对历史总的看法是:社会是不断  相似文献   

14.
如果全面地看,鲁迅可以说是我国现代自然科学的思想启蒙者。他的战斗的一生,首先是从研究自然科学开始的。过去,我们对鲁迅的创作思想和战斗业迹,已作了大量的研究,但对鲁迅的自然科学思想却研究得不够,对鲁迅的自然科学功利观更少有论及,本文想就此作一些分析和探讨。(一)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一些知识分子看到中国的自然科学大大落后于西方,就提出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工业的主张,以为这样就可以拯救祖国。早期的鲁迅,也曾接受过“科学救国”的口号,但是他并不是以自然科学代替一切,而是自觉地把科学和社会政治联系起来,从而使他高出于那班以科学为  相似文献   

15.
论西方美术对有岛武郎的影响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刘立善在日本近代文坛上,有一个很受中国"五·四"新文学先驱者鲁迅和周作人推崇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有岛武郎。有岛的学问宏博,横跨文理两个领域。如果我们把视线投向作为文学家的有岛,则不难发现,他对西方美术的爱好...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的政治文化建设思想十分丰富,譬如,他提出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导向的政治价值观,构建了以"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为模式的治国方略,论述了以"政治文明"为重要内容的"三个文明"建设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观点不仅自身和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辩证关系,而且也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内在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17.
“立人”思想(或称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份。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角度看,鲁迅“立人”思想的形成主要来自严复和梁启超的影响。鲁迅与严复的关系笔者已另撰文论述,这里,我们仅就鲁迅对梁启超“立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谈一些看法。梁启超是一个思想复杂多变的历史人物。辛亥革命前的十几年间,总的说来,他以改良派领袖人物闻名于世。但是从一个较短的历史阶段来看,情况又有所不同,维新变法失败后的三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是梁漱溟一生思想和政治活动的重要时期,也是他对中国社会问题认识的一个转变时期。从团结抗战的大局出发,梁漱溟以"社会改造"和"民族自救"为宗旨,提出了一系列救国主张,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以农村动员为持久抗战之基础,以政治民主化推动各党派的联合,共同对敌,实现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这一思想主张体现了其新儒家文化观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论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和我国沿边的开放实践牛德林,臧淑英杰出的战略家邓小平,纵观世界全局,高瞻远瞩,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对外开放思想。这一思想,是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理论贡献在于,把对外经济开放同"解放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杨知宜 《东西南北》2011,(10):13-13
2000年回国的陈丹青,"意外地"成为了一位舆论领袖、公共知识分子以及鲁迅研究者,而作为艺术家的陈丹青,却日趋陌生,他还在画画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