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体制性因素对学报编辑的消极影响及优化思路王长乐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环境,主要是自己所在的学报编辑部,但也不限于学报编辑部。因为学报编辑是个社会性很强的工作,不仅其稿件作者、学报读者处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就是编务工作中的印刷、校对、发行也超出了编辑部的...  相似文献   

2.
拙作《略论社会主义领导群体结构优化》(《江汉论坛》1986年第8期),从静态角度探讨了领导群体结构的功能、要素及其优化的途径;《再论社会主义领导群体结构优化》(《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用系统论观点,从动态角度探讨了领导群体结构的优化模式、优化配置和优化调节;本文从心理学角度,进一步探讨领导群体结构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高校合并学报的潜在优势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合并后 ,学报具有提高资源利用率、实行专业化办刊模式、提高办刊质量的潜在优势。把这些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 ,应以优势高校的学报为主 ,实现实质性合并 ,同时应不断优化编辑结构 ,创新选题 ,健全编辑部管理制度 ,从而使学报走出一条良性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报编辑按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成一个编辑群体,而群体结构的优化组合应该遵循三项基本原则:一是互补原则,就是编辑个体在能力、年龄、资历、性格等方面要互相补充.二是择优原则,就是编辑群体内要选择德才兼备之人,能力超群,学识渊博,各有专长。三是协调原则,就是编辑群体内部互相理解,有共同的志向和处事原则,理想和行为保持一致,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才能使学报编辑群体减少内耗,提高内聚力和向心力,发挥最佳整体效能,保证学报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一、编务工作在学报工作中的地位高等学校学报的整体工作框架是由组稿——审稿——加工——校对——印刷——发行一系列环节组成的.在这一环环相扣的工作过程中,编辑工作和编务工作是两个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在一个人员数量结构适度的学报编辑部,应该有一定数量的编辑,同时也配备一定数量的编务工作者.如果,一个学报编辑部只有编辑,没有编务工作者,势必加重编辑的负担,分散编辑的精力,进而影响学报的质量.学报从组稿到印制成成品送到读者手中,相当一部分工作需要编务工作者做准备、联系、印制、发行、信息反馈等工作…  相似文献   

6.
受办刊经费不足和人员编制紧张的制约,多数高校学报编辑部都没有专职校对人员,大部分是由编辑人员兼做校对工作,即采用“编校合一”的工作模式。在这一现实情况下,高校学报必须优化校对环节,克服“编校合一”的弊端,明确一校、二校、责任编辑三校、交叉校对和主编终校各校对环节的侧重点,增强编辑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提高编辑的编校技能,从而提高学报的校对质量。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繁荣学术创作,我国许多高等学校先后都成立了学报编辑部,期刊编辑部,有的还成立了出版社,以适应各自学校的教育和科研发展的需要。这些学报,期刊编辑部和出版社,是以反映学校科研成果,加强教材建设,出版科研专著为宗旨的,因而,它囊括了学校所有专业,内容覆盖面比较宽。与社会上的专业期刊和专业出版社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拟从高等学校学报期刊编辑部、出版社特别是理工科高等学校学报期刊编辑部、出版社的建设出发,探讨如何形成最佳的编辑集体智力结构和最优的编辑个体智力结构,以推动学报期刊编辑部、出版社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万物复苏,春意盎然。新学期伊始,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本刊学术顾问刘德龙研究员考察了社会科学版学报编辑部。开学第一天,刘德龙主席来到我校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看望了全体成员,并进行了座谈,询问了社会科学版学报的办刊情况,他还与每一位编辑就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情况,进行了座谈和了解。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尹玉吉详细汇报了学报的办刊情况。考察后,  相似文献   

9.
编辑部的群体效应与学报质量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学报是编辑集体劳动的产物 ,办好学报 ,必须发挥编辑部的群体效应。这种群体效应主要体现在 :1.价值取向的趋同性 ;2 .专业知识的增殖互补性 ;3.理性思维的共振性 ;4.编辑工作的协同性  相似文献   

10.
公关理论与实践在创建名牌学报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掌握科学的公关理论并正确、正当地运用是创建名牌学报的重要条件和途径之一。学报编辑部通过多种媒介的传播手段 ,与社会公众和其他社会组织沟通信息 ,协调关系 ,取得相互理解、支持和合作 ,可以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 ,扩大学报的社会影响 ,优化学报的生存环境 ,塑造学报的良好形象。从而 ,学报编辑部能创建出学术质量高、社会影响大、有较高社会知名度的名牌期刊  相似文献   

11.
全国市属高校学报研究会会长会议于1997年12月15至18日在九省通衢的武汉市江汉大学举行。三明大学副校长林建明副教授、中州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许挺教授、济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李传忠教授、成都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王孝达副教授、唐山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安树一副教授、彭城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张成扬副教授、天津职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荆学义副教授、江南大学学报编委谈龙梯讲师、广州大学学报吴震华编辑和江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学报主编刘英志副研究员、学报编辑部副主编江鹏九编审、学报编辑部副主任杨东华副编审、学报编辑部主任科员常素…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信息的储存与传播日益受到重视。学报作为学术期刊,是传播科学知识、学术观点和其他新信息的载体和渠道,它在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作用。如何发挥学报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是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所关心的问题,除了加强学报编辑部的建设,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搞好学报编辑部资料的管理,使学报资料充分发挥其作用。我国高等学校学报是反映学校教学、科研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是整个编辑工作过程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是多门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一项复杂劳动。高校学报…  相似文献   

13.
学术期刊编辑部是一个独立的学术机构,它要处理稿件、编辑加工、印刷、发行等各方面的工作,面对各种复杂关系,能否办好刊物并不断提高质量,编辑的素质及编辑部的结构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着重论述编辑的知识结构及编辑部群体结构的优化,希望从这两方面入手,不断提高编辑水平,并组建一个最佳的编辑部,促进期刊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4.
办好学报,编辑部的建设与管理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学报编辑部的建设编辑部的建设,直接涉及学报的方向和质量,也关系到学校的形象。要建设好编辑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组织建设大致包括机构、人员、领导三个方面。机构指的是成立相当于系、研究所一级的学报编辑部。有了机构,对内开展工作,对外联系交流,都名正言顺、主动方便。有的学校把学报附属于教务处或科研处,无编辑部之设置,很不利于学报之建设及发展。  相似文献   

15.
群体意识是高校学报编辑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这是由高校学报本身的内在规定性所决定的,是学报读者的群体特征的要求,是克服编辑个体的局限性的要求。正确处理学报编辑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在工作中培养学报编辑的群体意识,对于加强学报编辑队伍建设,提高学报办刊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优化领导群体结构李文安结构就是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组合方式,领导群体结构就是在领导活动过程中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把领导者个体有机结合起来的构成形式。优化领导群体结构,就是寻找领导群体的最佳组合方式,使领导群体结构成为一个最佳群体结构。一、最佳领导群体结...  相似文献   

17.
学报资料工作新探项瑛学报编辑部是由编辑、编务、行政和资料工作等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工作尽管分工不同,但地位同等重要。只有各项工作互相配合,使学报工作的各个环节不出漏洞,有效衔接,才能充分发挥出学报编辑部工作的最大效应,使学报工作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18.
2007年12月21日,学报编辑部召开了2007年度编委会(扩大)工作会议。院党委书记、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会主任白威凉,院长、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会主任刘金海,副院长李金铭,副院长王北生,副院长李树桦,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编委会成员及学院有关系部主任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学报编辑部主任闵虹主持,自然科学版副主编郭海鸥向编委会汇报了学报一年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任何事物都具有形象。公共关系所讲的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一个组织、一个单位的总体认识和评价。其内容是客观的,而不是单纯主观的印象。大学学报是学报编辑组织经过系统的劳动之后的精神产品。学报的形象是由学报编辑塑造的,代表了编辑组织的整体形象。对一家学报形象的评估,也就是对这家编辑部形象的评估。对学报群体形象的评估,也就是对学  相似文献   

20.
为推进我省高校的学报建设和改革,从整体上提高我省高校学报的质量和水平,在对省外和省内的高校学报进行考察调研的基础上,省教育厅去年组织开展了高校优秀学报编辑部和优秀学报工作者的评选工作。由学校推荐上报,经省教育厅职能处室对材料进行初审、专家评选、对反映的有关问题进行调查、征求各有关方面的意见,同时考虑到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没有进行过学报方面的评选表彰等实际,最后报省教育厅审批,11个高校学报编辑部被评为高校优秀学报编辑部,27名同志被评为高校优秀学报工作者。我刊被评为高校学报优秀编辑部,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