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哥特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最初是18世纪欧洲作家藉此反抗外在的宗教和国家权力、反抗启蒙理性主义的表达方式,而美国哥特则是在美国未成熟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中‘舶来’并在这种背景下经由独立创造后形成的一种原初类型。它追溯了哥特中的暴力根源不是通过个人心理或宗教冲突而是通过作为美利坚民族形成的初始框架中导向暴力的思考。通过将哥特符码置于美国历史发展的场景中,这种场景也就成为美国被压抑的历史记忆的民族叙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史学界对西欧中古文化的研究日益深入,传统的“黑暗中世纪”之说受到质疑.一般认为,真正的“黑暗时期”只是中世纪前期的五百年,大约公元5世纪到9世纪这段时期.9世纪以后,西欧封建割据社会内部的非封建因素日渐萌芽,工商业城市兴起,西欧封建社会结构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子系统当中,都出现了封建与非封建双重性质交错并存的局面.这种局面既是复杂的、乱纷纷的,也是活泼泼的、它有生机的.由此,史学家力图为西欧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找到中世纪的渊源.这样的工作正在打开中世纪史研究的新领域、新视野.在本文中,笔者…  相似文献   

3.
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哥特艺术,是以建筑实体形式凝固下来的一种文化存在。由于不同时期社会思想的影响和建筑技术的推动,哥特艺术总以不同的姿态和气质出现在各类建筑中。逐渐地,人们对它的情感体验超脱了建筑特定空间。当充满黑暗、恐怖、神秘色彩的哥特小说问世后,哥特艺术开始在音乐、电影等大众流行文化中蔓延。它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也在与社会意识和风尚的结合中不断地拓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历史的分期中,介于古代和近代之间的那个时期,通常写作“中世纪”.“中世纪”是个译名,它的西文原语最早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拉丁语medium aevum近代欧洲各种语言与之同义的词.  相似文献   

5.
中世纪的欧洲,北方民族南侵,社会动荡,人民没有任何知识、文化指导,已被当时的基督教垄断。欧洲中世纪艺术的发展是和基督教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美术基本上是基督教美术,是为基督教服务的。基督教美术都是围绕着“教堂”展开的创作,形成了巴塞里卡式、拜占庭式、歌特式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多元文化的融合是中世纪欧洲文学最显著的特征,这一特征形成于复杂动荡的社会历史。东方游牧民族匈奴西迁欧洲是直接而重要的因素,使得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明和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彼此交融,从而开启构筑了中古欧洲文学空前的多元文化相融合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依传统观点,中世纪之所以被称为科学的“黑暗世纪”,其理由在于它中断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科学思想,直到“意大利文艺复兴”从阿拉伯世界移译古希腊圣哲的经典。根据大量文献考察认为,鼎盛于公元4世纪至5世纪间的波修斯就开启了旨在按“七艺”格局将希腊经典特别是亚里士多德著述进行重建的“计划”,于是“七艺”成为基督教学校的基本教程,极大地影响了整个基督教对上帝的理解特别是神学论证,成为中世纪知识积累的母体和科学革命的温床。波修斯是西方科学思想从古希腊延续到中世纪的文化英雄,不了解波修斯很有可能误解西方科学与宗教之间的思想关联。  相似文献   

8.
封建等级制度是欧洲中世纪的重要社会特征,其导致欧洲中世纪民族概念演变出了贵族内涵.欧洲近现代民族概念演变出的公民内涵,则是力图克服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分层,用平等原则把人们团结在民族国家之中,实现人们社会团结的扩展,推动各民族在民族国家中共同发展.欧洲从中世纪的贵族到近现代的公民的民族概念演变,清晰地显示了...  相似文献   

9.
匈奴的历史过去是,现在仍然是研究欧亚大陆游牧民族的关键问题之一。随着历史科学的发展,以及考古材料的不断丰富,研究匈奴历史的意义愈益明显。匈奴的形成以及与其征战有关的事件,发生在欧亚大陆的广阔地域,并涉及到古代和中世纪交替时期许多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匈奴的众多灾难性的影响改变了这些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命运。如果说西方的同代人给匈奴人起过“上帝之鞭”的绰号,那么,在我们时代则常常“责难”  相似文献   

10.
一位研究中世纪的历史学家曾这样提示:"欧洲的版图是在战争的铁砧上锤出来的."近代以来,欧洲也很少享受过较长时间的和平,特别是从19世纪末开始,欧洲大国之间的矛盾与争夺更加激烈,最终酿成了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以至于欧洲国家和民族之间至今仍然潜存着某些隔阂与猜忌.  相似文献   

11.
中世纪一直被称作是"黑暗的时代",在英国这一时期指1066年诺曼征服到都铎王朝建立,历四百余年。英国在中世纪时期和欧洲大陆国家一样,由于受到基督教女性观的影响,妇女的地位一直比较低下。然而进入14世纪以后,英国妇女的地位有了显著的变化,由于瘟疫特别是黑死病、战争以及沉重赋税等因素影响,英国妇女有了从事经济活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英国妇女经济地位的改变对英国中世纪后期社会的转型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移民的规模十九世纪后半期开始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国际移民规模最大的时期,但是,对于这一时期移民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历来比较注重欧洲移民的研究,而对于与欧洲移民规模不相上下的亚洲移民则缺乏研究,有的研究论著甚至连亚洲移民的事实也没有注意到,似乎一谈到移民就是指欧洲移民迁移到新大陆,可见“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之深。  相似文献   

13.
论中古时期民族文化的大交流──我国少数民族古代审美文化研究彭书麟公元3世纪至13世纪,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以至宋、辽、金各个朝代的更替。我国各民族在一千年漫长的岁月里,由大迁徙、大融合而走向大统一和大发展。其间,西晋末年开始的历时...  相似文献   

14.
“国家至上”,作为近代欧洲的一种现实主义外交原则,形成于17世纪的法国。它在法国及欧洲的实践,推动了欧洲中世纪大一统国际体系的瓦解和近代国际体系的形成,并开启了以现实主义原则指导近代欧洲外交的传统。在理论层面,“国家至上”原则对现实主义发展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它标志着民族国家被确立为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分析单元;它为“国家利益”原则的形成提供了早期观念形式;它催生了近代欧洲均势外交的共识,进而有力地促进了均势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魏晋流行风     
袁腾飞 《社区》2013,(20):14-15
魏晋“潮人”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融合的高潮时期,很多新鲜的东西得以流行,“潮人”辈出。  相似文献   

16.
欧洲进入中世纪后,基督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成为神学中的科目”。中世纪的西欧哲学又被称为经院哲学,它是9至15世纪产生于查理曼帝国的宫廷学校以及基督教会学院的一种基督教哲学。作为基督教哲学,经院哲学是罗马帝国时期教父学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本质上就是神学。经院哲学运用理性形式,通过抽象的、烦琐的辩证方法论证基督教信仰,它的理论都是关于基督教的论证。“经院哲学是为教会服务的,因为它承认、论证和捍卫教会的原则。”那么这种服务于教会的经院哲学对欧洲的天主教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新编四卷本《中国历代文论选》正文内增选了鲁迅的《摩罗诗力说》,新编一卷本《中国历代文论选》更是以《摩罗诗力说》压卷。这是一项很有见地的做法。它赋与了《中国历代文论选》以历史完整性。它能帮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文论的具有革命意义的终结,它能帮助我们领会中国文论由古代到近代、由近代到现代的转折历程。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泥潭之中,“群生辍响,荣华收光”,“文明史记,亦渐临末页矣”。封建制度表现出一种末世的隳败,封建文化也表现出一种末世的萧瑟。但是,就在那大隳败、大萧瑟之中,民族的新声正伴随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血与火酝酿、升腾,并逐步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飞跃。同样,自先秦时期发端的中国古代文论到此时也开始了承前启后的变革。从形式上看,是从以诗文理论为主的时期跃向了以小说戏剧理论为主的时期;从实质上看则是走向了“求新声于异邦”——与西方资产阶级文论相结合的阶段。其中最优秀的部分吸收了西方革命民主主义文化的成果,对我  相似文献   

18.
中世纪的欧洲,北方民族南侵,社会动荡,人民没有任何知识、文化指导,已被当时的基督教垄断。欧洲中世纪艺术的发展是和基督教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美术基本上是基督教美术,是为基督教服务的。基督教美术都是围绕着"教堂"展开的创作,形成了巴塞里卡式、拜占庭式、歌特式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通常认为,古代中国——尤其是汉民族聚居地区——的宗教信仰与世界上其他一些民族(特别是西方民族)的宗教相比,显得较为凌乱,並且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不太重要的地位。中国从未有过明确的“国教”;佛教、道教等大宗教固然在某些时期内曾受到若干君王的偏爱,但它们仍然从属于世俗政权,努力谋求世俗政权的庇护和赞助,而不是与之对抗,以至驾凌于其上(犹如中世纪欧洲的天主教会那样)。甚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来颇有势力  相似文献   

20.
近代均势外交是在欧洲民族国家争夺欧洲大陆和海上霸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从16至18世纪,即从中世纪后期和进入近代初期,随着海洋交通的开辟,世界贸易的扩大以及商品货币关系的加强,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了。相应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也建立起来。封建主的纷争为民族国家之间的霸权争夺所代替,为了扩张领土,夺取市场,近代均势外交应运而生。在欧洲最先采用均势外交的是英国。到了19世纪,英、德、奥三国是推行均势外交的高潮时期,曾先后出现了均势外交的三个代表人物,梅特涅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