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邓小平关于党的先进性思想,体现了时代特征、历史教训、实践经验的有机统一,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由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体现了实践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有机统一,生动展示了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进行了哲学方法论的思考,认为其在方法论上应体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统一、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统一、论与史的有机统一、部分与整体的有机统一、讲授内容与表达形式的有机统一、考试目的与考试形式的有机统一以及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
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工具,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进行研究,结论是:整体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属性体现于理论结构和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之所以能存在于理论结构和发展过程中是由研究对象具有整体性、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继承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发展、研究对象整体发展4个因素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和马克思主义的其他属性和谐共生,从而形成由各种属性构成的系统。  相似文献   

5.
全面深化改革的宏观决策,深刻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阐释和运用。改革的客观依据是中国现实的发展要求,体现着坚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改革的宏观定位是“全面深化”,体现着坚持改革的全面覆盖与层次深化的有机统一;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市场经济改革”,体现着坚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机统一;改革的主线主旨是三个“进一步解放”,体现着坚持改革与解放思想、增强社会活力、生产力决定论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人们所从事的创造对象世界的社会实践,是界定人的本质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人们社会关系的存在与发展,是界定人的本质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依据和标志;而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是界定人的本质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的生动体现。两者都体现出理论从实际出发、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实质。中国化是核心,时代化是灵魂,大众化是目的,三者虽然定位不同,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存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之中,推动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整体,是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重要概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与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体系。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起源的基础上,以学科本质、政治属性及课程知识结构为立足点,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立性及综合性的学科属性。从学科定位的角度,得出独立性是综合性的前提,综合性是独立性的条件,两者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  相似文献   

10.
西方学者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归结为"生产中心主义,忽视环境保护",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歪曲。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很早就关注资本主义工业化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从属性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和谐统一;从主客体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和谐统一;从本体论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有机体和无机体的和谐统一;从历史观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和谐统一;从价值取向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和谐统一;从现实性关系上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目标是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是一种从根本上超越了有机论自然观和机械论自然观的新范式,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关系密切。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品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公共性特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学理支撑,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改善教学手段必须围绕的根本。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及其大众化的主阵地,对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显得尤为关键。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素及路径包括主体有效性、客体有效性、介体有效性、环体有效性,其中关键在于加强主体建设、归宿在于重视客体接受、重点在于注重介体创新、出路在于协调环体配合。通过健全教师队伍、加强部门协调、扶持学生社团等主体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发展规律、满足合理需要等客体接受,内容通俗化、方法艺术化、途径长效化、手段立体化等介体创新,优化物质文化、完善制度文化、净化精神文化等环体配合,构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切实增强和提升我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是一门研究科学理解与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学问;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解读主体是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社会主体三者的有机统一;这就决定了"个体理解、群体认同与社会实践"共同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三位一体"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4.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学科合法性问题是我们从事这一学科研究之前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研究目标与现实社会实践之间的融合性是确立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学科合法性”的根本依据;深入展开对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学科合法性”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政治意义以及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学研究的价值问题是马克思主义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学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整体来研究的一门综合性、跨学科的新兴学科,研究起来是很难的,因此必须先弄清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弄清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对马克思主义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存在相互制约、相互支撑的双向互动关系,学科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学理基础和学科支撑,课程建设则是理论学科建设的实践基础和现实支撑。实现理论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相互支撑、互动发展需要以加强领导和教师队伍建设、建构制度平台、完善激励机制来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7.
试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它是马克思恩格斯毕生追求的最高理想和最终价值目标,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和他们之后的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当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和基本精神。其科学内涵包括:人的智能素质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从最终价值的层面上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就是追求和实现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评价标准的角度讲,它是共产党人衡量任何一种理论创新、实践活动以及工作得失的最终标准和价值尺度。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对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当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范畴的研究,还不是很科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应该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两个主体缺一不可,是两个主体的共存与互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此,应该提升两个主体的素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及其实现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厘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及其实现机制对于全面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阐明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以及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分析了其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及价值实现过程中所需关注的问题,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实现的本质是客体主体化。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 ,审美主体意识是人的自觉意识 ,理性意识 ,即人的高级意识。它是社会的产物 ,历史的产物。审美主体意识与审美客体是辩证统一关系 ,而实践是这一统一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