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存在着本质区别.宗教道德是调整人与神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则是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属于世俗道德;宗教道德体现的是神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则是一种人道主义;宗教道德通过神的力量发挥其社会作用,社会主义道德则通过社会舆论和人的良心发挥其社会作用.在理论上明确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区别,将有益于青年人的社会主义道德信念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论道德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巧香 《浙江学刊》2001,(4):186-188
道德环境作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是人们道德观念产生和道德行为的场所,道德环境的优劣,直接反映社会的道德状况和影响个体道德的形成.对道德环境的含义、结构和特征的分析,有助于促进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环境的形成,提高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水平,因而具有十分直接、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唐俊 《创新》2017,11(5)
道德勇敢就是在道德困境下行为主体为善的目的而自觉践行道德规范的勇敢.道德勇敢包含特别的恐惧与危险,其所面对的危险情境具有双重性,而且它往往也是孤独的勇敢.道德勇敢主要表现为勇于作为与勇于不为.在道德生活领域,往往因为道德主体和道德理性的缺乏、道德认知的偏颇以及道德责任的缺失而导致道德勇敢的缺失.培育道德勇敢主要包括培育健康的道德心理、建设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与构建完善的道德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4.
梁锋 《社科纵横》2011,26(6):83-85
成才观是道德建设的一种关注视角,这一视角把道德建设与个体成才联系起来,为道德建设成效的提升寻找到新的突破点。个人与社会的幸福是人才成长的终极目的指向以及道德建设的旨意所在,而幸福也正是道德智慧的题中应有之义。由此,道德智慧具有促进道德建设和个体成长的双重意义,其体系构建成为同时满足二者诉求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5.
生态位道德是引入生态学中生态位概念建立的一种全新的道德观点,一般意义上,是指处于不同人类社会生态位的个体所应遵守的相应的伦理道德,它具有变易性、进化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生态位道德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创新,更好地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全民道德与阶层道德、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人人道德和人物道德的矛盾。因此,加强生态位道德建设是提高人的生态位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道德资源整合与网络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资源的整合是改变现代社会道德资源相对稀缺状态的需要,也是超越"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部"道德资源对立思维方式的需要,更是为公民道德教育和网络道德建设提供充分的美德伦理资源的需要.科学发展观为道德资源整合与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维度:道德资源的整合与创新应凸显以人为本的主体性理念,坚持全面、协调的方针,吸纳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先进道德资源,注重创造性转换,增强道德资源的整体功能.网络道德根植于现实道德资源.通过对现实道德资源的整合与创新,将优秀美德伦理资源创造性地转换为网络道德,不仅为网络道德建设提供了充分的美德伦理资源,而且也为网络道德资源的开发、培育与整合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7.
武玉林 《唐都学刊》2000,16(4):35-38
道德万能论与道德无用论代表两种对传统道德权威不同的审视结果;政治权威对道德领域的渗透,使道德权威变质为一种权威道德;政治权威树立道德权威的过程,抹杀了个人的理性精神;现时代道德权威的缺失,呼唤树立一种合理的新道德权威。这种道德权威应从人们普遍遵守的道德底线出发,注重培养人们的自由观念、民主意识、科学精神,遵循人道原则、公平原则、进取原则。  相似文献   

8.
刘永安  周荣甲 《社科纵横》2012,27(12):101-102,110
在思考道德冷漠问题时,人们通常把目光聚焦于个体内在的心性品质,而很少去关注和研究个体的行为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这样的思考显然是片面的,它忽视了个体行为与外在社会环境的关系的研究,因此也就不能深入地揭示道德行为缺失的内在机制,这一不足正是我们在探讨道德冷漠问题时需要再思考的地方.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对行为科学的揭示和对“环境责任”的反思为我们思考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其理论启示我们在思考道德冷漠问题时,不仅要强调个体的自律和责任,社会也应该在遵循行为科学和道德规律的基础上,为引导人们做出善的行为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提供外在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道德冷漠感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冷漠感"一词在现今的社会中正为人们所知,它是社会道德的一种消极现象,是人们道德感的麻木和冷漠,也是人们的道德行为畸形发展的一种状态。道德冷漠感产生的原因在于文化、社会制度及个体等诸多层面。面对这样一种消极现象,应从个人、政府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矫治。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的社会化与道德的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社会化与道德现代化不仅在内容、结果、实质、动因和条件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征 ,而且在现时代个体的具体道德实践中二者又是有机统一的。对道德社会化与道德现代化辩证关系的揭示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发展理论 ,把握现实的道德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原则应包括三方面内容 :尊重和发展个性的原则 ,公利的原则和和谐的原则。在此基础上 ,建构出具有现代意义的高度发达高度文明的新的经济和价值观念模式 ,正是当代哲学伦理学存在之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2.
13.
14.
Moral dialogs     
Moral dialogs are social processes through which people form new shared moral understandings. They differ from reasoned deliberations because they are focused on values and not on facts, logic or reason. They differ from irrational passions because value statements require moral justifications. Such dialogs take place not just in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but often on national levels and sometimes even on transnational ones. They played a core role in major societal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social movements, such as those that advanced civil rights, women's rights,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Most importantly, when successfully concluded, moral dialogs affect not just attitudes and values, but also voluntary behavior as well as laws. Although dialogs may differ greatly in their normative content, they have the same basic sociological format and follow the same basic ‘natural history.’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author's conception of what constitutes moral dialogs by drawing on available evidence, and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additional research on the subject at hand.  相似文献   

15.
道德现象的复杂性与道德认识的辩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灿新 《探求》2003,3(3):11-16
道德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本身有其复杂性,因而,应采取辩证的方法去认识人类复杂的道德现象,只有坚持用辩证法认识道德现象,才能获得真理性的认识,才能有利于人类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才能保障社会的有序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道德信仰:道德建设的本质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建东 《唐都学刊》2006,22(1):34-39
信仰是道德的基本特性。把道德提升到信仰高度来建设,使之具有相对独立的信仰价值,有利于扩大群众基础,增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有利于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并与社会的政治信仰形成遥相呼应的互动格局。道德信仰包含了对道德的信仰与对善的终极追求两方面内容。解决信仰什么和为什么信仰的问题,可使道德成为一种终极的价值追求。道德信仰的养成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既需要从道德体系上完善道德信仰理论,又需要政府政策性的公共引导,同时还需要创设仪式化的社会生活氛围使之加以巩固与强化。  相似文献   

17.
论道德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刚 《唐都学刊》2003,19(2):54-57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 ,通过实践建构起了各种各样的关系 ,其中最主要的有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身心关系 ,当这些关系中的主、客体处于彼此适合的状态且最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时 ,就是所谓的“合理状态” ,理性就是对这种合理状态的观念把握和实现。与三类关系相对应 ,理性分为工具理性、规范理性和人格理性。道德理性包含了规范理性和人格理性 ,决定于工具理性。道德理性的实质内容在规范理性层面表现为权利平等、公平分配和人民主权。在人格理性层面则难有通约的实质标准 ,因为这是一个安身立命、终极关怀的私德领域。通过理性要把握的“合理状态”是一个价值事实 ,所以它不是认知的 ,而是反省的 ,并把通过反思的“价值事实”作为道德推理和证明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8.
论道德回报     
冯庆旭 《唐都学刊》2013,29(5):11-16
道德回报是道德的内在本质要求,是公正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美德的充分彰显和具体体现,它使有序的社会伦理生活成为可能,同时也是道德自身“利益”实现的必要条件。道德回报之道德既是现实性道德与理想性道德的统一,也是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统一。道德回报之回报包括“对道德的内在回报”和“对道德主体的外在回报”两个方面。道德回报机制的建立有赖于政府的道德化,并主要通过对行政人员的“赏善罚恶”实现政府对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的供给。  相似文献   

19.
怀特海哲学既是一种科学哲学、宗教哲学、审美哲学,也是一种道德哲学。怀特海的道德哲学深于对当代文明危机的反思,并力图为道德文明提供一种宇宙论支持。这种支持最核心的意蕴便是把道德直觉和科学直觉、宗教直觉及审美直觉整合为一种统一的、一以贯之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一直是低效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德育所提倡的道德远离大众,凌驾于大多数人的利益之上;二是德育远离生活。所以要提高德育的实效,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