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志豪  阿旺嘉措 《中国藏学》2024,(1):173-182+219-220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藏传佛教中国化是我国宗教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甘青河湟地区东北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东部多文化互动的典型区域,历史时期和当代都处于宗教中国化的前沿地带。文章基于多次实地调研获得的材料,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当代实践方面对甘青河湟地区东北段藏传佛教中国化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发展态势。研究发现,目前,甘青河湟地区的藏传佛教继续保持着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同时信教群众日趋多元,宗教仪式汉藏交融,寺院神灵汉藏共处,宗教建筑、宗教艺术也更加本土化,这些都无不体现出这一区域宗教中国化的特点。甘青河湟地区的藏传佛教在历史时期已经走出了一条以中华文化为底色、融合区域特点的宗教中国化道路,在宗教中国化的当代实践上也正在呈现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
中国回族在形成和发展中曾经历了漫长的抗争历史.这些抗争活动的文化成因有三种,了解文化因素在回族抗争史上的作用,对于正确认识和解决当代民族、宗教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宗教弱化现象试探─—肃南裕固族藏传佛教的调查研究阎天灵我国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曾一度形成了全民信教的局面,举族信奉某一种精致化了的人为宗教,宗教信仰和活动实质上已同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融为一体,成为民族特征之一。当代以来,随着整个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宗教论"是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命题,它以社会主义的一整套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在"社会主义宗教论"中,"根本是长期性"是基础命题,"关键是群众性"是核心命题;"特殊的复杂性"是主要命题."社会主义宗教论"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经济视角来调查与研究西藏墨竹工卡县藏传佛教宗教经济活动。通过对宗教经济与寺庙经济的比较以及不同宗教经济理论研究的比较,并结合西藏藏传佛教宗教活动所具有的高比例信众、高垄断地位和高度政府参与等区域特征,构建了西藏藏传佛教宗教经济活动研究的框架体系,此体系包括宗教需求、宗教供给、宗教交易与宗教市场规制。在此框架体系指导下,通过墨竹工卡县三个寺院、一个村庄和若干驻寺干部的调研访谈,得出当前西藏藏传佛教宗教经济活动在需求、供给、交易和规制领域都存在的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6.
闽西客家地区的"神媒"现象十分盛行,这是一种替神灵说话或传达神的旨意的宗教活动.闽西客家地区的"神媒"有其独特的特点,其产生的原因和客家文化的形成密不可分.试图分析闽西客家"神媒"现象、特点,以及产生闽西"神媒"原始宗教特性文化源流,从而为客家的形成是中原汉人与其他少教民族融合形成的学说提出又一佐证.  相似文献   

7.
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做好我国宗教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文章首先从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问题出发,就区分和厘清关于宗教的本土化、中国化和中国化方向等概念提出看法,在此基础上介绍我国主要宗教的中国化,突出藏传佛教的中国化进程和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问题。强调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需要以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基本原则,以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为根本保障,以加强自身建设为主要途径,以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为发展方向,以开展教义阐释活动和建设"人间佛教"等为主要抓手,积极促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对当前"宗教游移现象"及其特征的一项社会学分析。基于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系列涉及宗教领域、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案例的考察,本文提出了"宗教游移现象"这一描述和分析概念,并对这一现象和特征的内涵、致因及其影响进行了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围绕宗教社会学研究和宗教领域社会治理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西北地区具有典型性的甘肃天水伏羲庙会和青海花儿庙会为例,分析了庙会这种不同于纯粹宗教和仪式的活动特点,并将其对当代社会治理的价值做以阐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西北地区具有典型性的甘肃天水伏羲庙会和青海花儿庙会为例,分析了庙会这种不同于纯粹宗教和仪式的活动特点,并将其对当代社会治理的价值做以阐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以清真寺、拱北为代表的回族宗教建筑的考察,目的在于研究回族古代建筑文化的演进过程及艺术特征。一些有着共同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很多是体现在宗教上,其文化传承和交流也往往以宗教为载体。正是从这个视角,本文认为,中国古代回族清真寺、拱北等建筑形制及装饰特征由初期的阿拉伯风格到中国传统殿宇式建筑群风格的变化,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在回族形成过程中伊斯兰文化中国化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民族社区通常被视为一种宗教场域,国家通过直接参与宗教活动或展现象征符号的形式来表达自身的在场,体现国家在宗教活动的属性、内容、仪式和关系等方面的存在.本文以贵州青岩为个案,阐释国家在场对民族社区宗教活动具有的重要影响,即国家通过自我规定和制度安排,以及与地方社会的互动等方式来实现民族社区宗教活动正功能的生成与建构,从而形成一种稳定、有序、和谐的民族宗教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不同的宗教组织具有不同的法组织功能.清真寺作为宗教组织之一,其不仅仅是信教群众举行宗教仪式和活动的场所,而对整个穆斯林社区同样具有信仰价值、教化价值、行动价值和秩序价值.清真寺法组织功能的依据主要是国家法和伊斯兰法,其主要体现在教法的教化与宣传、创设与变通、执行、解纷、经济等功能上.清真寺对穆斯林社区的法组织地位不容忽视,在"一体多元"格局下,其对构建和谐社会影响深远,具有全局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吕荔  吕埴 《民族学刊》2018,9(3):43-52, 112-113
传统藏式家具自成体系,独具雪域风格,其审美特征可以归纳为“建筑化”的外部造型、“密码化”的色彩运用和“多元化”的装饰纹样。藏族房屋的建筑形式对传统藏式家具的造型具有启发性,使其外观造型具有“建筑化”特征,传统藏式家具甚至可以视为藏族建筑的缩微版;色彩如同是青藏高原上特有的“密码”,也是传统藏式家具给人的第一印象,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便成为传统藏式家具重要审美特征之一;而透过传统藏式家具“多样化”的装饰纹样,我们可以参悟家具制作者不朽的匠人精神,同时也可以窥见藏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审美特征的形成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并涉及到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方面,通过对传统藏式家具造型、色彩和纹样的分析,可以探究其审美特征的形成原因,即就近取材,适合藏人生活方式;宗教寓意,劝诫藏人从善弃恶;文化交融,寄托藏人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花儿会"具有狂欢化色彩,本文将通过"花儿会"活动主要表现的原始性、群众性、反规范性等特征,时具有鲜明地方性特色的"花儿会"中的狂欢精神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索朗卓玛 《中国藏学》2024,(1):32-39+210
中国化是我国宗教的优良传统和根本方向。虽然我国五大宗教来源不同,传播发展历史有别,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但都经历了长期的、主动的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发展过程。藏传佛教作为我国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国化进程早在唐代佛教被引入吐蕃时就已经开始了。历经千余载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积累了丰富的中国化经验,为我们在新时代深入理解和更好地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提供了诸多借鉴。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对唐宋两代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进行了全面回溯,指出藏传佛教中国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文化交融”的成果,也是多元社会关系和合运作的结果。藏传佛教中国化的推进工作需要多方的参与和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符洪健 《民族论坛》2013,(9X):52-55
苗族"还傩愿"仪式是遗存在湘西苗族的一种宗教祭祀仪式。仪式中"踩阴阳""、踩八卦""、踩九洲"等舞步具有宗教指归性、生产生活的模拟性、娱乐性等特征。看似简单的舞步,却是一个个神秘的密码,能打开通向人与神、人与自然的神秘渠道,使天地人神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相互勾连的宇宙空间。  相似文献   

18.
苗族"还傩愿"仪式是遗存在湘西苗族的一种宗教祭祀仪式。仪式中"踩阴阳""、踩八卦""、踩九洲"等舞步具有宗教指归性、生产生活的模拟性、娱乐性等特征。看似简单的舞步,却是一个个神秘的密码,能打开通向人与神、人与自然的神秘渠道,使天地人神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相互勾连的宇宙空间。  相似文献   

19.
明代留住京师的藏传佛教僧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治藏的政治需要和皇帝个人的宗教崇信,明代京师留住有大批藏传佛教僧人.这些僧人不但由朝廷供养,而且受到种种优待.在明中期皇帝政务荒怠和朝纲不举的政治背景下,满足皇帝个人宗教生活的需求成为留京藏僧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显著特征,由此造成其"欺罔惑世"和"縻财蠢政"的不良形象.但客观而论,留京藏僧在明朝廷治藏的政治和政策层面仍发挥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宗教对话模式研究对构建和谐宗教关系意义重大。中国宗教的"多元通和"模式具有人文性与宗教性融通、民间性和正统性互补、民族性和开放性统一、通和性与多样性共存、连续性与阶段性并显的特征。互读、互释或互用宗教经典是多元通和的重要的途径。学习互通、和谐共处是中国宗教关系的独特经验,对世界宗教关系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