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 IPO 市场中,由于风险投资家和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事前信息不对称,导致风险资本退出过程中普遍存在逆向选择问题,而声誉的激励效应和监督机制的惩罚效应可以减轻和规避此类问题.运用演化博弈理论与方法,研究了具有有限理性的不同类型风险投资家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策略选择的互动机制,探讨了声誉的激励效应和监督机制的惩罚效应对不同风险投资家的有效性,及其如何引导和制约风险投资家的策略选择,并给出了相关建议,为解决风险投资中的逆向选择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李云飞  周宗放 《管理学报》2011,8(6):872-878
针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风险投资者角度出发,基于委托代理关系建立了风险投资家激励契约模型。与传统的激励契约模型相比,该模型考虑了风险投资家对风险投资基金注入一定比例的个人资本金而持有股份,并引入了风险投资者可观测变量。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增加了风险投资家的激励强度,提高了风险投资者的期望收入,还有助于风险投资者选择高能力的风险投资家和激励其在签约后努力工作。这些结果有益于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并为风险投资者建立合理的激励契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网下询价过程中发行人、投资者与承销商的策略选择,构建IPO定价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中国询价制下IPO定价过程中发行人、投资者与承销商策略行为的演化均衡过程,结果表明不同策略下的收益差异决定了三者的演化稳定策略:1)如果发行人如实报告并不能得到相匹配的收益,那么之后的上市公司在披露信息时将选择粉饰业绩,进而导致IPO市场出现"逆向选择"问题;2)投资者是追求风险报价还是价值报价,取决于新股发行定价与上市后价格之间的净抑价,因而只有压缩风险报价下的净抑价空间,才可能使投资者回归价值报价;3)对于承销商来说,一方面承销收入激励其提高新股发行价,另一方面声誉约束其高定价,因而只有当掠夺的抑价利益不能够抵消声誉损失时,其才采取让渡定价策略,否则采取掠夺定价策略。  相似文献   

4.
风险投资市场中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对异质外部投资者的选择可能因存在分歧而形成退出困境,鉴于此,运用量子博弈对两者的策略选择与纠缠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量子博弈中存在着一个临界条件,当两者选择相同策略的纠缠度从0逐渐增大时,纳什均衡解将发生根本变化;控制两者选择相同策略的纠缠度大于选择不同策略的纠缠度是实现风险投资顺利退出的条件,而具体的均衡解则取决于初始密度矩阵中不同策略纠缠度的取值.  相似文献   

5.
在风险项目以债权-股权相结合的融资工具的假定上,引入融资合约中常用的"激励因子",分别建立风险投资家和企业家的支付函数,从而构建了斯坦克尔伯格(Stackelberg)博弈模型;然后用逆向归纳法分析Stackelberg模型,讨论了作为领导者的企业家的自有资本和"激励因子"对作为跟随者的风险投资家的总投资水平及资本结构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家的均衡投资决策,进而给出了企业家为激励风险投资家而需提供自有资本水平的必要条件,从而解决了企业家对风险投资家的激励问题.通过研究发现:风险投资家的总投资水平由债权"激励因子"和其边际投资机会成本决定,而股权投资水平由其绝对风险厌恶因子、主观收益率的参数以及"激励因子"决定.尽管假定风险投资家较企业家风险厌恶,但是后者可以通过激励前者,使前者对于风险项目前景较后者乐观.  相似文献   

6.
王良  冯涛 《中国管理科学》2015,23(9):116-123
基金经理运用声誉及信息操纵来获得超额利润的现象频发已严重阻碍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明晰其中的博弈演化机理以减少基金经理道德风险的发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数理模型从声誉及信息操纵两个维度研究了基金经理持股策略演化博弈过程。研究发现,如果非明星基金经理树立声誉的净收益大于市场平均收益,那么经过长期演化博弈,具有有限理性的明星基金经理选择继续维护声誉策略,非明星基金经理选择建立声誉策略。当强势明星基金经理信息操纵的收益小于信息操纵的成本时,无论外部投资者是否监督,有限理性的强势明星基金经理均会选择如实披露信息的策略。当外部投资者监督的收益小于监督的成本时,外部投资者选择不监督策略;当外部投资者监督的收益大于监督的成本时,外部投资者的策略选择依赖于强势明星基金经理的策略选择,强势明星基金经理选择信息操纵策略的概率越大,外部投资者越可能选择监督策略。  相似文献   

7.
双边激励与风险企业的股权结构配置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风险投资家为风险企业提供金融资本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增殖服务,获得风险资本的风险企业的发展是一个风险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共同倾注努力的结果。然而,由于风险企业特殊的信息结构特征,导致风险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之间存在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双边激励是其中的一个主要的道德风险问题,而股权结构的安排有助于激励两者为风险企业倾注努力。本文将建立风险企业股权结构与双边激励问题的关系模型,从解决激励风险企业家、风险投资家为风险企业作出努力的双边激励问题出发,确定最优的风险企业股权结构。  相似文献   

8.
为破解不完全信息下平台电商的信用“监管困局”,本研究在平台电商、消费者与政府三元主体联动关系的基础上,分别构建政府动态惩罚机制与激励机制下平台电商与消费者的演化博弈模型,并分析平台电商与消费者之间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及演化路径。研究表明:在政府监管下,平台电商与消费者通过长期的反复博弈、调整的过程,最终博弈系统演化轨迹呈逐渐收敛的趋势。具体而言,政府动态惩罚机制下,当政府惩罚力度逐渐增加时,平台电商倾向于选择“自律”策略;政府动态激励机制下,当政府对平台电商的激励逐渐增加时,平台电商倾向于选择“自律”策略。更为重要的是,当政府的惩罚力度大于激励政策力度时,政府实施惩罚性政策但没有激励政策的效果要优于政府实施激励政策但不实施惩罚性政策的效果。而当政府的惩罚力度小于激励政策力度时,政府实施激励政策但不实施惩罚性政策的效果与政府实施惩罚性政策但没有激励政策的效果几乎接近。由此可见,政府应将惩罚机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适度监管,以此追求信用监管的动态平衡。另外,消费者对平台电商的声誉评价具有两面性:当消费者对平台电商声誉评价越高时,平台电商倾向于选择“自律”策略;而消费者对平台电商声誉评价越低,平台电商反而倾向于选择“不自律”策略。  相似文献   

9.
风险企业中的企业家团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风险企业家团队的分工和专业化对于产出分配的影响是重要的。本文通过Stackelberg博弈模型的建立,分析风险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在产出中的份额分享。企业家投入股本和努力水平,因此合约中的激励报酬体系也就相应分为股本分红和努力收益两部分。双方的投入顺序是特定的,而且在产出和信念两方面产生影响。由于分工,企业家团队比单个代理人改善了均衡投入产出,弱化了搭便车行为,这部分的表现为投资的优化。投资者也愿意做更多投入,并给予团队成员更多的激励。团队的建立有助于消除高工资率和高股本回报率的相互替代性。另外,风险企业家与风险投资家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风险态度互动效应。  相似文献   

10.
龚红  付强 《中国管理科学》2007,15(Z1):193-196
引入二次效用函数并结合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分析基金管理费这一线性激励契约对基金经理的激励效应.研究发现这种线性激励契约导致基金经理付出的努力水平低于投资者所期望的努力水平,当基金经理的风险厌恶程度小于投资者的风险厌恶程度时,基金经理选择的风险水平要高于投资者所期望的风险水平.为了有效地缓解基金管理中的代理问题,需要建立基于剩余索取权与风险分担相匹配的基金管理费激励方式.  相似文献   

11.
风险投资中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红梅 《管理科学》2002,15(4):61-64
风险投资运作中存在着由投资者到风险投资公司,再到风险企业的两层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必然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结合风险投资的特点,探讨了如何在两个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中设计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来提高风险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12.
孙彤  薛爽 《中国管理科学》2019,27(2):187-196
代理理论框架下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具有普遍的自利倾向,而信息不对称是产生代理问题的重要原因。缓解代理问题的方法不外乎监督,激励和减少信息不对称。现有文献通常分别考察以上三种机制对缓解代理问题的作用,本文则构建了管理层与企业外部监督者之间的信号博弈模型,同时考虑监督、激励和信息披露之间的互动,分析外部监管对高管自利行为的有效监督机制。研究表明:在缺少激励机制的情况下,以信息披露质量为信号的博弈仅存在一个低效率的混合均衡,即无论高管是否存在自利行为,都会选择低的信息披露质量。而在对高管选择高质量的信息披露策略给予一定的奖励时,可以实现分离均衡。由此我们提出新的包含奖励的信息披露激励机制以及在这一机制下外部监管者的最优策略选择。利用金牌董秘的评选及其对外部监管的信号效应,我们为理论模型的结论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3.
将风险企业家的努力分为显性努力和隐性努力,基于不同努力类型建立了完全理性下的风险投资委托代理模型,在此基础上,将行为经济学的公平偏好植入到风险投资激励模型中,并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建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如果风险企业家具有显性努力时,公平偏好系数对激励系数、风险企业家的努力水平和风险投资家的努力水平都没有影响;如果风险企业家的努力是隐性努力,风险投资家需要给予风险企业家下项目收益分享(激励系数大于0),并且如果风险企业家具有公平偏好心理,那么风险投资家支付的项目收益分享比例要大于完全理性下的项目收益分享比例,风险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都会降低努力水平,但风险企业家获得的实际利润是最多的.同时,风险企业家的公平偏好嫉妒系数越大,获得的实际利润也越大,但风险投资家的实际利润与公平偏好嫉妒系数负相关.最后,利用仿真模拟对理论结果进一步分析和检验.  相似文献   

14.
余鹏翼  陈新  陈文婷  余言 《管理评论》2022,(12):251-263
投行参与并购重组既可以提升投行声誉,又有利于提高市场并购效率。本文基于关系契约理论,以2013—2016年中国沪深A股发生并购事件的收购方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投行在并购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现有关系契约构建的投行关系损害了企业长期和短期并购绩效;投行声誉提升了企业长期并购绩效;在声誉较低的投行中,投行关系对并购绩效的负向影响更加显著。低效率并购提高了外部投资者与收购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引发投行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而降低了并购绩效。本研究揭示了投行关系和投行声誉对并购绩效的影响,为现阶段政府职能部门完善相关制度,进一步提升投行参与并购重组的效率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基于“柠檬”理论的在线信誉反馈系统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任问题是困扰在线拍卖市场发展的瓶颈之一.在线信誉反馈系统在消除信息不对称性,解决在线拍卖市场逆向选择问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分析在线拍卖市场中逆向选择问题产生的原因,而后基于"柠檬"理论,从更换交易对手的重复博弈角度分析在线信誉反馈系统中信誉运行模型,对在线拍卖市场的信誉运行机理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在线信誉反馈系统能激励卖家诚信交易,一定程度上降低逆向选择问题,为我国在线拍卖网站和网络卖家更好地实施网络声誉战略提供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16.
局内租赁问题的风险补偿模型及其竞争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将风险的概念引入局内租赁问题中,建立了该问题的风险补偿模型,并对存在和不存在 利率情况下的局内租赁问题作了分析. 和局内问题中传统的竞争比分析不同的是,竞争比分析 只反映局内策略与基准算法(局外最优算法) 的相对绩效,但这往往忽略了很多的有用信息,且 分析模型很不灵活. 然而在风险补偿模型中,投资者可以控制风险,根据自己不同的风险容忍 度和未来预期选择最优的租赁策略  相似文献   

17.
刘志伟  王大鹏  刘澄 《管理学报》2007,4(6):833-838
结合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契约设计和存在双边道德风险的激励问题,考虑在风险投资者和创业者之间的最优契约关系中,政府的公共补贴对风险投资者和创业者之间的收益关系的影响。发现在风险投资者和创业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财富传递效应",即政府对风险投资者投资损失的补贴可以增加创业者的期望收益,因此这种补贴政策可以激励更多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投入到创业活动中来。在没有政府公共补贴时,一些因投资价值相对较小而无法获得风险资本投资的项目,在有政府公共补贴后能够获得风险资本的投资,即政府的公共补贴不仅能增加风险资本的供给,也能增加创业企业对风险资本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PPP项目中投资者逆向选择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制约我国PPP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为减少投资者逆向选择,在采购阶段对投资者合理筛选机制的设置至关重要。考虑到政府部门和投资者均为"有限理性",本文基于前景理论,构建了PPP项目采购阶段双方之间的信号博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低能力投资者的伪装成本是PPP市场实现分离均衡的决定性因素。为节约政府部门的检查成本,并使PPP市场更容易出现分离均衡,本文引入政府部门抽检模型,即对投资者报价的合理性进行抽检,进而得到最优抽检比例,可完全杜绝投资者逆向选择。通过数值模拟显示,政府部门最优抽检比例随着高能力投资者可获得合理利润率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伪装成本、政府惩罚力度和高能力投资者折现率报价的增加而降低;且相比于收益,投资者对损失更为敏感,但随着收益和损失的增加,其敏感程度降低,符合前景理论。前景理论的引入,考虑了博弈过程中决策者的心理因素,使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最后,为有效抑制投资者逆向选择,本文针对性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为政府部门和投资者的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助力完善PPP项目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风险资本联合投资的激励契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风险资本在投资中期或晚期的联合投资激励契约问题,在风险投资家对项目已作了初步融资和了解条件下,建立了风险投资家之间的联合投资契约模型。分对称和非对称信息两种情形,就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才能使联合投资双方都能真实地显示他们的信号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风险投资家的职业能力对联合投资契约的影响,并用算例进行了验证,为风险资本中期或晚期的联合投资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张学勇  张琳 《管理科学》2019,22(12):84-104
本文以风险投资家的职业背景为研究视角,对比研究金融背景和实业背景风险投资家的投资业绩.借助风险投资项目、风险投资家个人、被投资企业的样本和数据,本文发现:相对于实业背景的风险投资家,金融背景的风险投资家更为成功,表现为所投资项目有更高的IPO退出率.而且,金融背景的风险投资家投资风格更为激进,如更倾向于进行独立、跨地区、大金额的投资.究其背后机理,本文发现金融背景的风险投资家能够利用其金融职业背景更好地支持被投资企业.譬如,有助于被投资企业更快获得下一轮VC融资,在IPO过程中帮助其雇佣声誉更好的承销商,且IPO抑价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