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社会排斥”概念:语义考察和话语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排斥概念逐渐替代贫困概念,成为国际公共话语中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政策讨论的主流,影响着世界发展模式的变化。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社会排斥概念的现代语义起源于法国,而后通过欧盟的贫困项目及其组织传播到其他欧盟国家,最后逐渐被欧盟以外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所采纳。这个概念具有动态性、相对性、累积性、空间性等多重特征,它与贫困、剥夺、不平等、歧视等概念与话语相关,但是又与这些概念并不等同。在实际运用中,出于不同的研究需要,人们往往也对社会排斥的具体定义作不同的界定。此外,受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以及学科传统的影响,国际上形成了一些关于社会排斥的话语和研究范式。这些话语和研究范式影响着当前人们对社会排斥现象的理论思考和政策实践。  相似文献   

2.
论贫困概念的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贫困概念有两种理解:区域贫困与个体贫困,学术界常常把它们混为一谈,而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政策上会产生误导。通常所说的贫困应该指的就是个体意义上的贫困。贫困的内涵到目前为止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收入贫困、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贫困概念内涵的演进也带来了贫困度量方法的变化。贫困概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是对贫困概念外延和内涵的扩展。这些贫困概念虽然内涵不断演变,但它们之间不是替代性的,而是相互补充的,相互作用的。  相似文献   

3.
贫困再思考:定义和衡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者花了大力气去定义和衡量贫困。他们使用了三种解释宽泛的概念———经济状况、能力和社会排斥。这些思路对于理解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的贫困大有助益 ,但每种解释概念都日趋复杂 ,以致主张它们的人都觉得不必使其相互结合。无奈贫困问题跟人的整个状况相关 ,经济状况、能力和社会排斥无论哪一个都不能单独涵盖贫困的方方面面。整合这些思路、选择适当的指标、获得更有意义的发现 ,对于贫困研究来说已至关重要。我在这篇文章里指出 ,这种整合的方法将会丰富我们对问题的理解 :在评定一个人是否贫困时何为重要 ?造成一个人贫困都有哪些原因 ?  相似文献   

4.
李汉宗 《天府新论》2010,(4):107-110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国家安全制度.社会救助从属于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的基础.贫困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根源,社会救助的目的在于解决社会中的贫困问题.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公益事业,而绝非慈善事业.社会救助的概念是受到社会保障和贫困的概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限制的,三者的概念在发展的同时必须统一.  相似文献   

5.
贫困在本质上是不平等,它是人类走向幸福与和平的最大障碍。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和阿马蒂亚.森的贫困理论为现代社会人们正视并寻求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对于贫困所内蕴的不公平社会现实,在《正义论》一书中,罗尔斯设计了政府的四个功能来予以匡正,在他的正义理论中,政府被分为四个部门,包括配给部门、稳定部门、转让部门、分配部门,这四个部门分别发挥不同的功能,通过公正的社会和制度设置来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并尊重各自的利益,使每个社会成员体面而有尊严地共享生活。  相似文献   

6.
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排斥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大敌。从某种意义上说,贫困不仅仅是资源和财富的匮乏,更是因人类社会的结构、功能和机制不完善、不健全而滋生的一个肿瘤。“贫困”究竟是什么?“社会排斥”又是什么?它与“贫困”究竟是什么关系?如何在社会政策领域运用“社会排斥”的概念?这都是中国的社会政策研究人员所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从对“贫困”概念的最基本的解释入手,探讨一下20世纪以来对于贫困概念解释的发展变化。然后,再来看看在国际社会政策研究领域,是怎样从对“贫困”的研究中派生出“社会排斥”的概念来的。  相似文献   

7.
在可行能力视角下,贫困已经扩展为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复杂概念。建构有效的社会救助政策机制,以帮助穷人提高可行能力,有助于穷人在财产积累过程中改善经济生活。这一政策体系体现了现代社会救助理念的重要转变,即由维持消费到促进发展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矛盾是普遍存在着的。人们思想中的矛盾,都是现实世界中矛盾的反映。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在人们的思维运动中,就成为概念之间的矛盾关系,即对立统一关系。凡是具有这种关系的概念,我们都称它们为矛盾关系概念。例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社会现象,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来,形成了相应的“社会主义”概念和“资本主义”概念。这两个概念在内涵上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思想内容,从而构成了矛盾关系。这样的两个慨念在内涵上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说明它们的内涵是具有复杂结构的。本文以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9.
论精神贫困与欠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贫困是相对于物质贫困而言的一个概念,它反映了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落后状态。精神贫困构成了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欠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必须深入开展反精神贫困运动,促进人的解放和“两个文明”的全面协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学界对于贫困认定视角出现了由“客观”而定到“主观”自定的拓展,对贫困内涵的认知历经了由单维的收入贫困到多维的福利贫困的变迁,这两种趋势的重叠造就了主观贫困概念的出现.仔细梳理其概念、理论以及相关学者研究成果发现:以主观贫困线和主观福利贫困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主观贫困研究框架重塑了人们对贫困传统的认知,这种框架不仅具有工具性价值,而且本身也具备内在性价值.主观贫困研究对于新时期中国反贫困政策具有深刻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时代对于中国的发展而言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与利益交织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越来越深入的卷入到全球化进程之中,贫困问题受到了社会各方越来越多的关注。贫困是一个多元复合体,是一个多属性规定的概念。现阶段各种类型的贫困并存,贫富差距过大,贫困问题严重破坏了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贫困有自然方面的原因,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我们应从实施科教扶贫策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采取积极的反贫困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些贫困人口的贫困特征主要表现为人文贫困。人文贫困包括人均收入、人均寿命、卫生、教育、社会环境等指标。造成民族地区人文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 ,深层次原因是文化教育落后。消除民族地区人文贫困的主要途径是加快发展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3.
让生计可持续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可持续生计 (SL)是过去十年中出现的一个概念 ,通过包括社会发展全球峰会在内的各种国际论坛而逐渐立足。可持续生计的思路是实现可持续人类发展的可操作途径 ,为可持续地减少贫困提供了政策的和规划的框架。这个具有综合性质被人见仁见智地解释 ,本文即讨论它的演变过程。政府、非政府组织、捐助者和社会目前都在运用这个概念。人们已经搞出了各种工具和方法用于设计、实施和评估国家层次上的可持续生计项目。本文分析了在实施可持续生计项目时所要遇到的限制 ,末了还就可持续生计的政策和规划问题对各种将来的行动建议进行了讨论。眼下 ,台子已经搭好 ,就等着联合国开发署、双边合作伙伴、开发银行、基金会、研究机构、政策智囊团以及市民社会组织大显身手 ,为减少贫困实现向可持续生计的全球转变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理论上思考人所能享有的各种权利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国家之内和世界上既成规范的财富分配,以及人们对自己国家及世界上的贫困做出的实际反应。我们认为权利是普遍适用的,而权利和自由为我们限定了减少贫困的义务。不管如何定义自由,贫困的增加———理论上和实际上都如此———导致的是自由的减少。自由的程度决定权利的实际存在或不存在,所以贫困会影响人们可能享有的权利。不过,减少贫困的义务并不意味着保证普遍一致的规定。这样做既在实践中不可行,也不符合公正的要求。尽管如此,相比于过去,我们现在对世界上穷人所负的义务更多。全球化扩大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道德社会,从而影响到我们和其他人的权利与义务;经济互动和相互依赖的程度越高,则界定权利的物质基础不复存在的限度值就越有可能相互交汇。这种相互依赖性的发展尤其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的限度值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刘荣材 《兰州学刊》2006,46(9):131-134
在马克思看来,产权和产权制度不是抽象的、永恒的和凝固不变的概念,而是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不断发展与演变的动态化概念。本文研究发现,马克思关于产权制度变迁的分析,是按照两条相互联系的主线来进行的。一是考察了人类社会经济形态不同发展阶段的所有制形式或产权形式的制度变迁,一是考察了产权权能从统一到分离的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6.
方长春 《人文杂志》2008,101(3):172-178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学术界,断裂化、碎片化、结构化等概念被用来从不同层面对当前中国的社会的阶层分化做出描述,从表面上来看,这些描述各有不同,甚至相互对立.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概念的解读,找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用这些概念对当前阶层结构分化的特征做出一个统一的概括.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动力是个有机系统,包括根本动力系统、主体动力系统、功能动力系统、渗透性动力系统等等,这些动力在内在逻辑上的具有一致性,以社会基本矛盾为中心,各种层次动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一个系统整体,构成一个合力系统,共同推动社会发展。这启示我们掌握其要害应以系统方法来研究一个相互联系而又有相互区别的社会发展动力,从而克服孤立的、机械的局部思维局限,能够强调对事物整体性的认识。除此之外,学习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可结合现代系统科学,遵从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优化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等来进行掌握,从而实现为中国社会发展构建一个良性运行的动力机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西方社会排斥理论研究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排斥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之初至五、六十年代,主要研对象是关于贫困(poverty)研究领域中对贫困以及剥夺(deprivation)和劣势(disadvantaged)理论的探讨。如今社会排斥理论已经越来越被社会制度研究、贫困问题研究以及弱势群体研究等方面所重视,并成为这些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9.
社会政策旨在以集体方式来干预个人问题。21世纪以来的金融风暴、技术变革、气候变化以及新冠疫情等诸多世界性事件都预示着人类处于一个高度不确定和充满不安全感的生存环境中,并导致全球贫困与不平等现象的恶化。那么,如何通过人类社会的集体行动来增加个人的安全感并减缓贫困与不平等呢?对此,基本收入与基本服务理念做出了回应。前者强调21世纪经济体系结构性变化中的缴费型社会保险式微而无法给人们提供经济和社会安全感,因而需要提供覆盖全民的、作为权利的基本收入;后者则突出因战后所形成的普遍服务理念与政策的衰落而导致的对人们共同需要满足的忽视,因而提倡通过全民基本服务的方式发挥集体责任来满足人们的共同需要。基本服务概念与基本收入概念相伴而生,但是它们源自不同的理论脉络与社会压力,因而各有其主张和理论依据,不过两者并不完全冲突。本研究试图梳理、考察和比较这两种新的社会政策理念与计划,以丰富中国社会政策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20.
民营企业是重要经济主体之一,民营企业参与贫困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客观要求。共赢—协同发展理念下民营企业参与贫困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既实现了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又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结合当前社会扶贫的实际来看,民营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路径应落实到从内外部环境和制度保障来实现贫困治理中政府—企业—贫困人口的共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