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1933年至1939年德波战争爆发这段时间,纳粹德国外交的主要目标是为扩军备战服务,为这个总目标服务的纳粹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功。短短几年,纳粹德国从衰弱的状态中崛起,在毫无约束的情况下大肆扩充军备,迅速走上了军事冒险的道路。纳粹外交成功的奥秘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欺骗,讹诈。1936年以前,希特勒主要是采取  相似文献   

2.
纳粹德国在1933年至1936年重占莱因非军事区这段时间,其外交重点是极力挣脱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束缚,以求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和谅解,取得重整军备的合法化。对此,笔者已发表文章论及①。重占莱因非军事区至1939年9月德波战争爆发,纳粹德国的外交目的是直接为发动侵略战争作准备,重点是寻求盟友,占领中欧,瓦解英法对德国的包围圈,解除“西进”的侧翼威胁;为避免两线作战,千方百计使苏联处于中立状态。希特勒在1937年11月5日宣布德国外交目标是要“在欧洲和德国直接接壤的地方”取得居住地和原料产地,并为此“决心冒风险诉诸武力”②。由于希特勒采取战争讹诈与欺骗交替使用的策略,这些外交目的都得到了成功,为纳粹德国走向侵略战争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3.
二战初期,随着希特勒向西线大举进攻,丘吉尔临危受命,出任英国首相.面对纳粹德国的威胁,他从现实的国家利益出发,积极推动英苏合作.苏德战争爆发后,丘吉尔立即发表声明支持苏联抵抗纳粹德国的侵略.援苏抗德是丘吉尔现实主义外交的代表性例证.  相似文献   

4.
西方历史学家在对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研究中形成蓄谋派和功能派两大学派。其实希特勒具有屠杀犹太人的动机,能够作出屠杀犹太人的决定,但R有从纳粹统治上层到德国普通群众中广泛存在着的反犹主义才使其成为可能和可行。同样,直到苏德战争爆发之际种族灭绝行动才开始,说明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动机变为现实还要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最后,希特勒命令了大屠杀是纳粹德国元首制特点的逻辑结果。  相似文献   

5.
王硕 《国际公关》2013,(1):76-78
随着纳粹德国的倒台.他作为纳粹德国和希特勒的宣传部门主将的罪恶,也随之昭然于世  相似文献   

6.
1936年在德国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是与纳粹德国的反犹政策紧密相连的.希特勒试图将这届奥运会变成炫示日尔曼种族优秀论的工具,因而竭力排斥犹太人参加;世界各界尤其是体育界为反对纳粹对犹太人的排斥,对柏林奥运会进行了抵制;国际体育界尤其是国际奥委会的压力,使希特勒不得不步步后退,采取措施减缓并暂时停止了对犹太人的迫害;犹太人的运动成就给予纳粹德国反犹政策的谬论以有力的回击.柏林奥运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纳粹德国反犹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纳粹德国更加疯狂地推行反犹政策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7.
在1933年至1939年德波战争爆发这段时间,纳粹德国外交的主要目标是为扩军备战服务,为这个总目标服务的纳粹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功。短短几年,纳粹德国从衰弱的状态中崛起,在毫无约束的情况下大肆扩充军备,迅速走上了军事冒险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集团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纳粹党在寻找侵略战争的理论依据时选择了种族主义和“生存空间”理论。本文从纳粹德国种族主义政策的产生、阶级实质及其实施过程这一角度试图探析种族政策与法西斯战争间的内在联系。一、纳粹德国种族政策的根源与阶级实质纳粹德国的种族主义继承了德国早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民族主义思潮。在第三帝国那里加以拼凑、充实,形成了以希特勒为代表的种族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相似文献   

9.
对于1938年奥地利作为“东方省”并入纳粹德国这一历史事件,大多数世界现代史教材和德国史工作者根据希特勒在二战中的罪行采用的是带有强制性、侵略性色彩的“吞并”这一解释。如果从一战后奥地利自身因素出发来探讨这一问题,1938年事件主要是奥地利国内因素(诸如民族情感的、政治的、经济的)促成了它与纳粹德国的合并。  相似文献   

10.
试论纳粹德国的人口政策王肇伟长期以来,纳粹法西斯统治一直是国内外史学界十分重视的研究课题之一。然而,作为纳粹统治的一个侧面,即它的人口政策,在我国史学界却鲜有人论及。本文试图对此作些初步探讨,以便更加深入地揭示纳粹法西斯统治的本质。一1933年希特勒...  相似文献   

11.
纳粹德国在1933年至1936年重占莱因非军事区这段时间,其外交重点是极力挣脱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束缚,以求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和谅解,取得重整军备的合法化。对此,笔者已发表文章论及。重占莱因非军事区至1939年9月德波战争爆发,纳粹德国的外交目的是直接为发动侵略战争作准备,重点是寻求盟友,占领中欧,瓦解英法对德国的包围圈,解除“西  相似文献   

12.
希特勒纳粹德国在二战中残酷迫害犹太人的悲惨事件,使纳粹之后的西德(联邦德国)与幸存犹太人的代表以色列围绕着“索赔与赎罪”演绎了一段特殊的两国关系。西德在《卢森堡条约》的框架下对以色列边进行物质赔偿边进行秘密武器交易,而后西德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与以色列建交。西德奉行的道义外交尽管在某些情况下与国家利益发生了矛盾和冲突,但从客观上讲,它有利于战后德国反省纳粹暴行、恢复民族经济和尊严的,是值得肯定和同情的。  相似文献   

13.
"海耶事件"与希特勒改变德国远东政策的首次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3年3月-1935年2月,德国商人海耶在纳粹党领导人的支持下,以开拓远东贸易名义,演出了一场企图承认伪满洲国的闹剧.海耶事件虽然最终以失败收场,但它反映了希特勒企图通过发展和改善德国与伪满的经济贸易关系,促进德国与日本政治上接近的真实目的.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领导阶层所表现出来的亲日倾向,给纳粹德国远东政策的基本特征打上了深刻烙印,并且成为1938年德国最终采取对日一边倒的远东政策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敦刻尔克事件中,希特勒对坦克师团的停止前进令,让英法联军在悲剧性的情况下撤往英国,许多史学家认为这是希特勒自二战以来的首次重大失误,其实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德国的战略意图,在历史真相的光芒下不难看出这是希特勒尽可能地争取到英国在苏德战争中的中立又一外交伎俩,只是后来的形势发展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才使他这一外交"妙笔"成为了"败笔"。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史学界开展了对30年代德国对华政策的研究。在论及这一时期纳粹德国远东及对华政策的特点时,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这一时期希特勒在对华政策上“一直处于一种不稳定和缺乏一贯性的状态”,30年代中期在德国的远东政策中存在某种“混乱”。笔者认为,纳粹德国内部在远东政策上的分歧,是造成这一时期德国对华政策某种“不稳定”和“混乱”的直接原因,而上述论著对这一分歧几乎没有论及或详细分析。本文试对这个问题作一探讨,从另一个视角考察这一时期纳粹德国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16.
史学界通常认为,上世纪30年代,英法对纳粹德国的姑息是个严重的错误,这种绥靖政策成为导致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类总是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但现在和历史的某些相似之处,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患意识。当年希特勒摆脱战后束缚的教训犹在眼前,日本摆脱战后秩序的努力值得警惕,而弥漫在世界范围内的绥靖政策更应该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7.
1940年6月法国败降以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拥有绝对军事优势的德国在西线已无大敌,似乎希特勒只要征服苏联就能独霸欧洲。而作为全欧洲唯一与纳粹德国保持军事抗衡的美国被困英伦孤岛,地位脆弱,危如累卵,面临着非常紧迫的生存危机。然而,英国却奇迹般地幸存下来,并且随着英国的存在和地位的稳固对欧洲战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试图综合分析英国在德国重重高压下未遭败绩和英国奋力维持对德抗战的诸种因素,以期正面解释孱弱的英国是怎样勉力抗击颐指气使的纳粹德国的,并给予英国对德抗战以积极的评价。 1940年法国战败后,欧洲的军事政治形势和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转变。纳粹德国在军事、经济、政治和外交上对英国施加了强大的压力,英国的地位岌岌可危,英国几乎没有同占据半壁欧洲的纳粹相抗衡的可能。 法国败降后,英国的形势非常危急,1940年6月英国用于保卫本土并适用国内防御的总兵力只有26个师,①其中有“战斗力”的不超过6个师,编入现役的坦克只有217辆,各种野战炮只有500门。艾登回忆道,一个军的防区竟然没有防坦克团和防坦克炮,更无坦克。②英国海岸防御单薄且脆弱,守卫部队兵力薄弱又缺乏训练。英国空军力量在初期也相形见绌。英国处于战斗准备状态的战斗机只有446架,491架造于战斗的轰炸机中,  相似文献   

18.
一 1940年6月,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对希特勒在西线发动的进攻,只抵抗了短短6个星期就失败了,从而使英国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这时的英国,作为纳粹德国在西欧的最后一个敌国,随时有遭受入侵的可能。英伦三岛被困,和欧洲大陆的贸易被切断,与海外联系由于不断遭到德潜艇、空军袭击而受阻。  相似文献   

19.
自1931年伪满洲国出笼后,德国政府采取并基本上维持了不承认政策。但是到了1938年2月,德国纳粹政府却背信弃义,不顾中国政府的反对,公开承认伪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承认伪满是希特勒实施对外扩张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纳粹德国已经完成了承认伪满的组织准备;陶德曼调停失败促使纳粹政府更加重日轻华;狄克逊对于纳粹党决策层有着重要的影响;承认伪满是德国与日本讨价还价的筹码等。  相似文献   

20.
二战初期的"英国战役"是纳粹德国侵略战争中遇到的第一次重大挫折,给今后遭遇的两线作战埋下了伏笔。二战初期,处于鼎盛时期的德军无法攻克英伦三岛,始终让世人感到疑惑,其原因历来众说纷纭。通过对希特勒在"英国战役"中的反常言行来揭示德军失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