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延边地区工业经济相对落后,区域内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经济增长具有其特殊性。通过运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延边地区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就可以看出延边地区物质资本的投入对GDP的贡献度大于劳动投入,劳动投入产出系数较高说明延边地区经济增长较多地依赖劳动的投入,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支撑,因此。延边地区产业结构需要调整。 相似文献
2.
李凤云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28-30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指出:“根据我国经济的现状和发展的趋势.今后十五年经济建设总的要求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显著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使社会生产力有一个大的发展。”这是我党提出的两个跨世纪的奋斗目标的关键性的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之一,即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一、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所谓经济增长方式,实质上是指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与使用的方式,它决定着生产系统的整体功能和发展状况,可以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3.
王银娥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2(1):139-142
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制度创新等三个方面。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人力资本存量与质量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根源。此三者彼此密切关联、互动互进、共同推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77-86
指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因是经济组织大量增加和经济效率大幅提升双重因素所致的结果。经济增长可以表述为经济组织与效率相关的函数。由于企业的二重定义,可以将每千人拥有企业数理解为:既是代表经济组织相对数量,又代表经济效率的一个简化指标。基于现有统计体系中公开的统计数据,通过对国内生产总值与每千人拥有企业数的相关性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国内生产总值Q与每千人拥有企业数(Yt)呈显著的相关关系。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制度动因、要素动因、需求动因和其他动因等既有的理论成果进一步阐释校验,弥补了许多理论观点只做定性解释而无定量分析的缺陷,佐证了既有的许多研究成果,并得出逻辑一致的解释和结论。 相似文献
5.
经济增长的最优目标是经济增长的数量、质量和效益的统一,经济增长的数量解决的是速度问题,以要素积累来实现,通过GDP增长率来体现。经济增长质量解决的是效率问题,以结构优化来实现,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来体现。经济增长效益解决的是产出最大化问题,以投入产出的比较来实现,通过边际量的增长来体现。中国经济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高速度、低质量和低效益的状态,出现了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效益不一致的情况,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中要实现经济增长数量、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数量、质量和效益的统一要实现一系列路径转型:经济增长的战略要从追赶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从成本外生型向成本内生化转变,经济增长的动力要从要素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结构要从多元化转向高级化,经济增长的体制要由速度数量型体制转向质量效益型体制。 相似文献
6.
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对称性,是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特有的现象。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就业弹性呈下降态势。促进就业增长的目标指向,在于使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得到发挥,劳动力得到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分析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及方式的演进入手,结合中国自身的特点,对实现中国“两”个根本性转变”提出了可行的政策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吴拯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6):45-46
在一个普遍厌恶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里考察了通货膨胀对经济的长期影响.从长期来看,随着通货膨胀率上升,人们倾向于低估未来,从而导致社会资本存量下降.推翻了Sidrauski的货币具有"超中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海燕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3):127-130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就业的增长率却在不断下降。增长与就业背离的原因何在 ?本文认为 ,我国在 90年代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的原因在于这一阶段的GDP就业弹性下降 ,而GDP就业弹性下降的原因在于 :对GDP的高增长贡献最大的投资和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低。因此 ,要提高GDP就业弹性 ,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 ,就要调整投资结构 ,加大向就业弹性系数高的行业和产业投资的力度 ,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10.
11.
分清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次因素,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有着积极的意义,而单从消费、投资和出口与GDP的比率关系不能充分说明问题.运用协整模型建立各因素与GDP的线性关系的方法具体分析各因素的变动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划分出具有说服力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次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点建议:(1)积极推动固定设备投资的同时,避免重复投资的发生;(2)完善各项社会保障措施,提高社会消费水平;(3)准确定位商品出口战略,协调好与各国的经贸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23,自引:0,他引:123
我们利用省级数据来估算中国自80年代开始的财政分权在经济增长上所产生的作用。我们发现,在控制了同时期其它各项改革措施的影响后,财政分权提高了省级人均GDP的增长率。这与财政分权可以提高经济效率的假说一致。另外,我们还发现农村改革、非国有部门的发展以及资本积累也推动中国经济在过去20年里迅速增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1)
无论是从人均GDP水平还是从农业劳动力在全社会的就业比重来看,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都处于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当前最为严重的宏观问题是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失业率持续攀升,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经济不活跃。产生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既有国际经济衰退的影响,也有国内长期内需不足的因素。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在总量政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结合方式、汇率政策、强调需求还是强调供给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调整。关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前景,近期主要是反衰退;中期是防滞涨;长期要解决的问题则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即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杨作书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7(1):10-17
积极推进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对于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 ,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 ,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具有全局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财政分权的角度出发,利用生产函数模型,借助计量分析软件,选取了我国大陆28个行政区的人均GDP的年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劳动力年增长率从1985年至2009年间的合并数据与财政分权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我国财政支出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负相关,而财政收入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正相关。针对这样的结论,提... 相似文献
16.
辨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文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84-86
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它仅表示一种总量的扩张,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存在着效益低下、消耗过高、环境恶化、分配不公等许多问题;而我们所要的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基础上出现的社会经济的多方面进步。 相似文献
17.
张大军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0(5):19-24
第一推动力是伴随着宇宙大爆炸的发生一并出现的,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惯性力。第二推动力是在宇宙大爆炸后出现阴阳开合之时发生的,它既是为了抵御第一推动力的递减应运而生,又为宇宙间产生生命而提供了前提条件。阴阳两种物质在宇宙的某个特定的时空发生碰撞,一个物种便诞生了。伴随着生命的产生就出现了第三推动力。第三推动力的出现,既是阴阳两种物质赋予生命的运动形式,也是第二推动力向第三推动力部分转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何时出现?——基于基尼系数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绍东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3):31-35
通过对1978年以来的基尼系数和调整后的人均GDP数据的拟合,可以看出中国的收入不平等变化趋势很好地验证了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假说。通过对拟合方程的估算,预测中国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大致出现在2010--2015年的时间段内。 相似文献
19.
政府经济行为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宗宪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2):32-35
经济增长包括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增长。市场经济条件下 ,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会采取一定的经济行为 ,扮演公益人角色、管制人角色、守夜人角色、调控人角色 ,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政府的经济行为应该是有限的、公开的、服务性的。我国政府应该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公共投资效益等方面发挥作用 ,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20.
吕晓刚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需求与供给的结构性约束在经济转轨期尤为重要。潜在总需求不等于现实总需求,总供给与有效供给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整个社会的现实总需求不可能超越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有条件约束的。需求结构的低层次和供给的结构性缺陷,制约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