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伊斯兰文化精神的探求──读《伊斯兰教与西北穆斯林社会生活》一书孙明媚学术研究的意义,在于继承、总结与创新。继承与总结固然艰难,而创新更是不易。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南文渊副教授的《伊斯兰教与西北穆斯林社会生活》一书,正是作者对伊斯兰文化精神的一次新的...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教在西北的传播刘富祯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有回、东乡、保安、撒拉、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等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是中国穆斯林的主要聚居区。唐宋之际,伊斯兰教伴随着中亚穆斯林的丝路之旅东...  相似文献   

3.
天南地北     
天南地北临夏非公有制经济异军突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着位于黄河上游古丝绸之路上的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当地穆斯林群众发挥善于经商的传统,积极从事商贸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州非公有制企业已有2万多家,从业人员近7万人,上缴利税占当地税金总额的10%左...  相似文献   

4.
青海穆斯林经济发展透析冶福龙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青海的穆斯林经济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格局。本文就青海穆斯林经济的发展状况、规模、趋势及存在的问题等作一分析。一、发展状况青海穆斯林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解放前,...  相似文献   

5.
正樊城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是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市的中心城区,有回、满、土家、蒙古、壮等19个少数民族,常住少数民族人口4000余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2000余人。樊城区有襄阳市唯一的回族社区、回民小学,清真牛羊肉加工经营户60多家,西北各族穆斯林经营的拉面馆、烧烤店等清真小吃40多家。坐落于该区的友谊街清真寺历史悠久、声名远扬,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各地在襄阳经商、就学、旅游、探亲的穆斯林群众过宗教生活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教的市场观与西北穆斯林聚居地区的市场建设张永庆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伊斯兰教不仅比较重视现世,是出世兼入世的宗教,而且崇尚商业、重视市场和市场规范。在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和《圣训》中,就有比较丰富的关于经商和市场的论述,这在其他宗教的典籍中是少...  相似文献   

7.
在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带,祁连山和达坂山两大山脉间有块幅员6900多平方公里的金色盆地——这就是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 这里曾是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连接交汇点,到中原经商、传教的西亚波斯人、阿拉伯人、南亚印度  相似文献   

8.
“海上丝绸之路与伊斯兰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评高占福1994年初春,“海上丝绸之路与伊斯兰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福建泉州这座唐宋元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著名港口城市、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终点和回族先民最早来华的居住区召开。“海上丝绸之路与伊斯兰文化”国际学术...  相似文献   

9.
天南地北     
经中央对外宣传小组和西北五省(区)党委批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将于今年5月至10月联合举办“中国丝绸之路2100年”活动. 丝绸之路横贯中国西北,长达4000余公里,举世闻名.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古道算起,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悠久历史.  相似文献   

10.
卡约文化时期,北方草原之路支线已深入青海境内。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期,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赛琉古王国对促进欧、亚、非三大洲世界性交往做出过杰出贡献。前3世纪中期至前2世纪末,中亚希腊化国家巴克特里亚(大夏)可能已通过青海道与中国贸易往来。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初,罗马帝国、安息帝国与汉帝国的崛起促使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但汉政府"隔绝羌胡"的政策使青海道失去了国际通道的功能。公元3世纪初至7世纪初,由于萨珊波斯的经营与中国各政权的重视,联系中国与中亚、西亚的交通大道"丝绸之路"仍畅通无阻。4至6世纪,在吐谷浑的经营下,青海道成为中国南北与域外联系的最重要的国际通道。7世纪至9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吐蕃帝国与大唐帝国的崛起使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极度繁荣。这时在吐蕃的控制下,青海道在连接中国南北与西域、中亚乃至西亚的交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9世纪末至13世纪初期,由于大国崩溃、小国林立,丝路东西两段俱走向衰落。不过北宋时期,青海凭借地缘优势,仍为沟通西域与中原的重要的国际通道。13世纪初期至15世纪初,在丝绸之路一度复兴的背景下,青海道地位下降,但仍为中西往来的通道。15世纪以后,由于丝路东西段沿线均战乱不已,青海道随整个丝绸之路的衰落而衰落。  相似文献   

11.
民以食为天,形象地说明了食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在中国,超过2000万的穆斯林人口中,除了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东乡族、撒拉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保安族、塔塔尔族等10个民族外,在西藏和青海有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藏族穆斯林,在内蒙阿拉善有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穆斯林、在云南有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白族穆斯林,在全国各地还有一部分信仰伊斯教的汉族穆斯林。他们由于特有的伊斯兰教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12.
略述两宋时期伊斯兰教在西北的传播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两宋时期是伊斯兰教在西北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通过两宋时期西北地区政治态势的变化及丝绸之路居延路、青海西宁路的开辟、伊斯兰教在西北传播的概况以及伊斯兰教同辽夏金的关系三个方面的论述 ,对两宋时期伊斯兰教在西北传播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10个民族17597370人信仰伊斯兰教。这10个民族除少部分散居全国各地外,基本上都在大西北,现有1400多万人,所以西北是中国穆斯林的主要聚居区。全国回族穆斯林有8602978人,在西北就有500多万人,他们在一千多年艰难,曲折的历程中,为了在中国大地上获得生存权,流血牺牲,艰苦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获得了新生。本文试就回族穆斯林的若干问题作一探讨。 一、西北回族穆斯林社会的形成问题 伊斯兰教在穆罕默德宣教后不久,中国大地上就有了穆斯林。但由于中外史籍缺乏翔实记载,诸说不一。我国一些经堂学者,根据先知“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的要求,认为先知在世时,即公元632年以前,已有穆斯林来到中国。此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之始,唐贞观初年之说的史料可资依据。而我国史学家大多认为永徽二年(561年)八月乙丑大食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遣使到长安朝见唐高宗李治。介绍大食国情一事,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之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法对青海穆斯林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介绍了伊斯兰法在青海穆斯林社会的传播情况之后,深入分析了它对青海穆斯林个人生活、婚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三大领域的影响。最后认为,穆斯林传统法观念化了的伊斯兰法与社会主义法作为两种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的法律制度,在调整人类生活方面既有冲突,也有连接点。只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就能转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并为现实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5.
试论青海城镇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实体。青海地处高原,历史上又是边疆地区,城镇发展一直缓慢,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一、历史时期青海城镇发展的特点青海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战国秦汉时,就有“畜牧为天下饶”之称。但青海的城镇出现较晚,迟至西汉时期,才伴随着西汉势力的西伸而出现。西汉时期,中央王朝为了加强对河涅地区芜人的统治,曾在这里建立了一些郡县。郡县的建立,也意味着同时修建了一些边防城堡。如破羌(治今青海乐都老鸦城)、允吾(治今青海民和县暖治沟一带)、安夷(治今青海平安县)…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青海撒拉族这样一个独特的"穆斯林地方社会"为窗口,考察一个世俗最高权力并非伊斯兰"政教合一"的"国家"体系是怎样在从"帝国"到"现代国家"变迁的历史场景中针对西北穆斯林民族建构自身形象的,从历时性角度反思"国家"对"民族"形塑的历史文化特性,提出国家文化维度建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回族穆斯林经济特点与西道堂经济发展模式敏生光回族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一个民族,回族穆斯林遍及全国各地,而以西北地区聚居比较集中。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教精神的长期儒染熏陶,使回族穆斯林的性格中特别表现出了坚毅顽强、吃苦耐劳...  相似文献   

18.
熟悉的陌生人——读一部西北穆斯林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海云 《回族研究》2000,(4):95-100
不仅社会科学研究涉及到社会和学术的关系问题,就是历史学研究也难逃“话语”和“权力”的分析框架。中国穆斯林史和回族史研究的统合与分离,则部分地表明了这一点。李普曼教授有关中国穆斯林史的研究并没有认同国内学者对穆斯林史和回族史所做的分野,他致力于陈述一部自然人群的历史陈述,而不是权力/话语体系下构建的“回族史”。即使是对西北“穆斯林”的整体性历史考察,他也摒弃了“穆斯林”这样的传统集体词汇,从更为具体的“穆斯林”社会生活的细枝末节分析西北穆斯林的独特社会经历。这就是李普曼研究西北穆斯林史时所用的场景分析。对西北穆斯林史的场景分析,从宏观的方面讲,涉及到西北社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从微观的方面讲,则涉及到“穆斯林”团体、个体之间的利益纠葛及其互动关系。对西北穆斯林史的场景分析,不仅有助于祛除集体名词对西北穆斯林史的不当描述.而且有助于阐明穆斯林在中国形成陌生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伊斯兰教于唐初传入中国。 13世纪初蒙古兴起并大规模西征后,东西交通畅通了,数以十万计的中亚、西亚的穆斯林纷纷进入中国。本文根据中国旅行家和西方旅行家的记载,概述元初伊斯兰教在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的传播情况,兼论蒙古统治者对伊斯兰教的政策。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大多都有“善经商”的特点,这与伊斯兰教注重商业经济、提倡经营商业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伊斯兰商业道德有密切联系。长期以来,穆斯林商人严格遵循伊斯兰商业道德。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伊斯兰商业道德法中某些具体规定已无法适应现实需要,使广大穆斯林的商业活动陷入困境。因此,研究伊斯兰商业道德是目前穆斯林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