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词重叠与不重叠,采取什么方式重叠,都受一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动词的语义、结构以及它所出现的语境三个方面。语义、结构是决定动词重叠的内在因素,是静态的,而语境则是影响动词重叠的外在因素,是动态的。对语境因素的考察主要从语体、句式、时态、句法功能、语言心理环境等方面来进行。从语体来看,口语体的重叠明显多于书面语体;而一些在其它场合不能重叠的动词,在有些否定句、致使句和能愿句中却能重叠;在一些未然动作的场合,可重叠的动词范围更广;此外,句法功能和表示说话人意图的语言心理环境对动词重叠也有一定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名状句语义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惜微 《学术交流》2002,(3):111-112
古汉语名状句是一种语义关系复杂多样的句子。我们借助《史记索引》、《汉书索引》对《史记》、《汉书》中名词做状语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察 ,在此基础上来描写名状句的语义结构类型和名词状语的语义类型。通过分析我们看到 ,名状句中的主语名词与谓语动词之间 ,状语与主语名词、宾语名词及动词之间语义关系是多重的、多层的 ,而且状语的类型取决于动词的选择条件。  相似文献   

3.
曲殿宇 《学术交流》2012,(4):161-163
"已经"和"曾经"的语用功能从三个平面语法研究理论入手,表现在:"曾经"句的话题是静态的,往往简单,"已经"句的话题是动态的,相对复杂一些;"已经"往往可以表示非真值性的完成,"曾经"往往表示真值性的完成;"曾经"表示正向强调,"已经"表示反向强调;当"曾经"在表示衔接功能时,"曾经"可以出现在句首,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已经"不具有衔接功能。在句类的选择关系中,在陈述句中,"已经"句具有叙述功能,其最终目的是传达语义的延续性,表示的语义是客观的,不带有说话人的主观判断,而"曾经"句用于对过去某事的追溯,起到回忆或叙述的功能;"已经"能用在疑问句和祈使句里,"曾经"能用在是非问和选择问中。  相似文献   

4.
汉语心理动词及其句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京鱼 《唐都学刊》2001,17(1):112-115
汉语心理动词分为状态和使役两类,心理动词之所以表现出它特定的句法功能并生成不同类型的句子,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动词的语义结构.对心理动词的研究,国内学者似乎较注重状态一类,而海外研究者则关注使役一类.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这两类心理动词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展示汉语心理动词的全貌.  相似文献   

5.
张晓涛 《学术交流》2005,(7):143-145
动词能否重叠及如何重叠,其自身的语义特征是个很重要的制约因素。可重叠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必须表现为一个同质的过程,是动作者主观上可控的,且词义较轻。另外,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应具有情景特征,即进行这种动作、行为的必要性是由具体情境引发的,如果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或不必要的,那么这类动词就没有情境意义,因此一般也不能重叠。  相似文献   

6.
我们知道,非限定动词亦称非谓语动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谓语,因此没有语法上的主语。但非限定动词仍保留动词的许多特征,因为它表示的是动作。既是动作,就有动作的执行者,因此非限定动词在意义上是可以有主体的,这种在意义上的主体语法上叫做逻辑主语。  相似文献   

7.
岳中奇 《学术交流》2012,(7):143-148
表述给予对象的介词短语蕴含句是由给予对象作间接宾语的双宾句转换生成的,其谓核动词具有[+给予]的语义特征,可由"给予"义和"移送"义动词充当;标记给予对象的介词只能是"给",给予对象则具有[+受领]的语义特征;其句法主语既可指称人或物,也可指称行为事件,常用作施事、当事题元;宾语则均指称给予物,常作受事、涵事题元。  相似文献   

8.
一以前的语法著作都认为“复句”是由“单句”组成的(有的虽没有直接说成“单句”,而说成“分句”、“子句”、“小句”,但归根到底它们的中心语素都是“句”,实质上还是看成“单句”)。我们认为,构成“复句”的这些成分不能是“单句”,因为这些成分不符合“单句(句子)”的定义。到目前为止的语法著作对于句子所下的定义不外乎这样几个要素:表示相对完整的意义,能独立运用,统一的语(句)调,休止性语音停顿。而构成“复句”的这些单位  相似文献   

9.
刘黎 《唐都学刊》2010,26(4):113-116
"不"与"弗"是上古汉语常见的一对否定副词,二者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前人对二字在语义上的区别曾有诸多阐述,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结合甲骨文、金文及传世文献的相关资料来看,"弗"并非是兼摄了代词宾语的职能或等于"不+之",无论句中谓语动词是否带宾语,"弗"都只能解释为"不"。但"不"在语义上却比"弗"有更丰富的含义,此时"不"越来越成为一个承载量最大的否定副词,这也是它最终替代"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张鹭 《学术交流》2007,(10):141-144
"在/用/把"字短语连用有以下三种格式:1."用/把"字短语位于主语和动词之间,"在"字短语紧跟动词之后。2.三个介词短语同处于主语和动词之间。3."在"字短语位于句首,"用/把"字短语位于主语和动词之间。由于介词短语的位序不同,三式中,动词的类别,补语的类型,"在"字短语的语义指向和语法功能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而制约它们在句中位序的原则是:事理因果原则、属从原则、凸显原则和语篇原则等。  相似文献   

11.
凡是受事宾语均可前移与"把"类介词构成介词短语而生成受事介词短语蕴含句,这受事宾语的前移存在有整体移位与分裂移位两种类型.在受事介词短语蕴含句中,其述谓成分具有[+有界]语义特征,谓核动词具有[+致使]功能和[+实现/完成]体意义;受事则具有[+有界]特征和[+定指]功能;其句法主语一般由"施事、当事"或"涉事、工具、材料、处所"语义成分充当,句法宾语则由"数量、处所、结果"语义成分充当.  相似文献   

12.
胡安宁 《社会》2019,39(3):183-209
社会学经验研究经常会需要处理诸如态度、感受、偏好这样的主观变量,无论从理论上还是方法上,对特定主观变量的理解往往会涉及另外一个主观变量。尽管如此,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社会学者往往对“主观解释主观”的分析进路持有相当程度的保留态度,从而尽可能地采用客观变量来解释主观变量,或者探究主观变量对于客观变量的影响。“主观解释主观”的分析进路究竟有什么方法论上的“缺陷”?更为重要的是,采用什么手段可以尽可能避免这些“缺陷”以拓宽研究者的经验解释能力?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都还缺乏系统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考察了“主观解释主观”的分析进路所存在的混淆偏误问题,并从理论论辩、变量测量和数据分析三个方面讨论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针对每一个应对策略,本文展示了经验实例,并对该策略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况进行了剖析和对比。此外,本文也具体分析了诸如因果关系方向、判断混淆偏误的敏感性检验、测量误差等未尽议题。本文希望通过这些讨论能增强社会学解释路径的多样性,促进社会学与其他学科(例如心理学、政治学等)的交流与互鉴。  相似文献   

13.
品评句是俄语中分布最广的逻辑语义类别.在俄语简单句31个结构模式中有27个结构模式能表达品评句,而N<,1>-N<,1>结构模式是俄语中表达品评句积极的句式.本文主要分析俄语N<,1>-N<,1>结构模式品评句,研究其语义结构、扩展能力、交际组织及进入此类模式的名词的指涉.  相似文献   

14.
受英语或其他印欧语的影响,一些外国留学生往往把“在十处所”放在动词后,造出下面的句子: 我和我的朋友经常玩儿在米兰。 他睡觉在床上。而且还“据理力争”:既然“我经常在米兰住”和“我经常住在米兰”都可以,为什么“经常玩在米兰”就不行呢?英语的Sleep和德语的schlafen翻译成汉语的“睡”和“睡觉’都可以,既然“他睡在床上”可以,为什么“他睡觉在床上”就不行?对这些问题,简单的一句“这是汉语的习惯用法”是不足以服人的。那么,“在十处所”用在动词前还是动词后是否有规律可循呢?很显然,“在十处所”的位置与动词有着十分密切的…  相似文献   

15.
孟荣  赵峰 《半岛新生活》2004,(14):48-49
提到猎物,也许你会想到猎手、枪、猎狗和种种不人道的场景,如果你恰好是动物保护主义者,一定还会义愤填膺。但在这里,却是另一种情景:“猎物”被给予更好的待遇.更广阔更能驰骋的天地和更深厚的成就感。而这猎手,便是“猎头”,这猎物,被称作“候选人”,一般为职业经理人等高级人才及部分中级人才.猫头这一名称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但许多人仍然当它是陌生名词,因为没有亲身的经历,想当然地想:猎头与我有什么关系呢当然,一定还有人想:我做梦都想遇上猎头,他可以助我?跳一个完美的槽,但通过什么途径结识传说中的猎头呢?  相似文献   

16.
来信照登亲爱的编辑们:新年好!从《半岛新生活》第一期开始,我就订阅并关注。新生活不断给我带来新鲜和温馨,我的也因为她而过得越来越充实,非常喜欢那些实用、时尚的生活资讯。有了新生活这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让我收罗了平凡而真切的感动。2月份就要情人节了,这可是年轻人期盼已久的啊。打算给老公一个惊喜,希望本期能介绍一下怎样挑选饰品和约会装束,非常非常感谢。建议新生活能多举办一些聚会,让本地的小美女,大帅哥多多交流,都参与进来,多想一些新奇的创意。所谓璞玉天成,尚需雕琢,未来无限广阔。期待下期继续精彩。  相似文献   

17.
我一直为我是个开通的好妻子而自豪——不是每个女人都能正视老公的性需求,并且积极为他想办法解决的,我一直把性看得非常重要。但可惜,向来自负的我竟忘了性与爱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甚至很多时候,爱比性更重要。  相似文献   

18.
闫顺英 《阅江学刊》2013,5(2):137-141
“使”有两种用法:一是表动词的“役使”,是常语;二是表“致使”,为连词,分别相当于英语的“enslave”和“cause”。古代文献中表“役使”和表“致使”的“使”都是动词。汉语中词和句法结构不是一一对应的,这两个不同的意思是由语境赋予的:如果前面是人,施事性比较强,表示主观情况,则表示“役使”;如果前面是一种客观情况,是一种行为导致另一种行为发生,则表示“致使”。表“役使”既可以表示动作实现,也可以表示动作没有实现,而表“致使”则表示动作一定实现了。  相似文献   

19.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先进、科学、符合时代潮流的新思想,都不是人们主观愿望或意志的偶然表现,而是一定时代的必然产物。我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建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诞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代表了人民的意愿。 一、计划经济在特定时期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20.
《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对这段文字中的“能”字,统编高中教材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均未作注释,似将它作为常见熟字处理,而在一些较有影响的教学工具书中,则把这个字解释为“能够”①。 其实,将这个“能”训为“能够”是谬误的。它不是能愿动词而是副词。清代学者王引之云。“‘能’犹‘乃’也”,并指出“声相近也”②。意思就是“能”的意义和“乃”是一样的,而且它们的古音是相近的。为了证明“能”“乃”在一些情况下的同义,他援引了《孙子·谋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