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与茅盾有不解之缘,但政治并不等于文学。本文试图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去探讨茅盾《蚀》三部曲的艺术价值,以及到《虹》中作者的转向,以拓宽视角,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茅盾和他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2.
《牯岭之秋》:历史与小说之实例研究《牯岭之秋》是未署日期的一个短篇小说,最初连载于一九三三年的《文学》杂志。在一个脚注中,茅盾透露这篇小说原有九节。但五至八节“写成后,过了一夜,不知怎地,忽然不见了”。茅盾说,“要是我肯找,或许找得到的,然而我不曾找。重写罢?不高兴了。”他所做的只是把原来的第九节移为现存结尾的第五节。阅览现存的《牯岭之秋》,人们会产生不连贯感,这是可以预料的。由于缺短了几部  相似文献   

3.
1945年,茅盾在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单行本初版后记中写道:“我得坦白自承:写到一半时,我已经完全明白,我是写失败了。失败在内容,也在形式。”(见《茅盾全集》四卷474页,以下引文未加注者均引于此书)。作为一个曾创作过《蚀》、《虹》和《子夜》,并在后期又写出《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优秀作品的伟大作家,何以在这里“写失败了”呢?在接受理论看来,作家从事写作,其目的是为了让读者阅读。而未能被读者接受的作品,其潜在功能及其文本价值就没有实现,作者的创作目的就没有达到,也就意味着作品的失败。我们不妨就…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茅盾是‘五四’新文学的第一个评论家”,这是符合实际的。早在二十年代初叶,茅盾就曾发表过《春季创作漫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创造〉给我的印象》等重要文章及多篇《通讯》和《文学界消息》,及时地评沦了“五四”时期陆续涌现的大批作家作品,热诚地  相似文献   

5.
茅盾的创作生涯开始于《蚀》(包括《幻灭》、《动搖》、《追求》三个连续性中篇小说)的写作。从一九二七年九月动笔写《蚀》三部曲之第一部——《幻灭》,到一九二九年四月至七月写《虹》(未完成旧长篇),这是他创作道路的初期阶段。在这一时期中,除了若干篇抒发个人感情、“充溢着‘俗’的议论”的速写随笔和一个涉及农民对红军的态度的短篇小说《泥泞》而外,其余长、中、短篇小说差不多全部是以青年知识分子或青年女性为描写对象的。这时期茅盾创作的总倾向是对黑暗社会现实丑恶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茅盾的第一篇文学论文,众说不一,现予以比较:其一,叶子铭、孙中田说。叶子铭在《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中说:“茅盾最早的文学论文”是《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孙中田在《论茅盾的生活与创作》中说:“茅盾在他早期文艺论文中”,即“在他一九二○年写的《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中,……云云。  相似文献   

7.
茅盾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师,他是以长篇小说作家,擅长于塑绘“时代女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形象著称于世的。我们对他的一生稍加考察便会发现,他简直有点执拗地写下了《蚀》、《虹》、《子夜》、《第一个阶段的故事》、《霜叶红似二月花》。《腐蚀》、《锻炼》等七部长篇小说。而十分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些长篇小说中除《蚀》、  相似文献   

8.
《鲁迅全集》新版六《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的“题解”谓:“‘左联’的解散曾经由茅盾征求过鲁迅的意见,鲁迅曾表示同意,但是对于决定和实行这一重要步骤的方式比较简单,不够郑重,他是不满意的。”题解的意思似乎是说,鲁迅曾向茅盾表示过同意解散“左联”的意见。这其实是不符合事实的。  相似文献   

9.
(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头一个十年末期,文坛上出现了两组“时代女性”群象。一组出自茅盾笔下,这含着静女士(《幻灭》),方太太(《动摇》)等性格内在、娴静含蓄的一个系列和梅女士(《虹》)、慧女士(《幻灭》)、孙舞阳(《动摇》)、章秋柳(《追求》)等性格外向、热烈狂放的另一个系列。另一组出自茅盾的学生丁玲笔下,则以梦珂(《梦珂》)和莎菲(《莎菲女士日记》及其续篇)为代表。这两组“时代女性”群一经在文坛上出现,即以其光彩夺目、撼人心灵的性格锋芒和艺术光焰震颤着读者的心灵,鼓动了青年的激情。与此同时,也起了截然相反的评价,导致了历时几十年的争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从人物和艺术两方面考虑研究矛盾的长篇小说《虹》。论文以“时代女性”梅行素“往前冲”、“认定了目标永不回头”为中心,描述分析了她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发展轨迹。论文对《虹》诸多艺术特点作了认真的评析,并在此基础上,简明地概括了《虹》在文学史和作家创作道路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在“五四”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现代文化的激烈冲撞中,“人的发现,即发展个性”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主要目标”(茅盾《关于“创作”》),随之茅盾提出了“人的文学”观念;一九二七年以后他开始致力于小说创作,并把研究“人”他作为“写小说时的第一目标”(茅盾《谈我的研究》);尤为可贵的是,在他接受唯物史观后不仅深  相似文献   

12.
高中六册语文课本,有12个单元是文言文,课文达48篇。其中关于《史记》的选文有毛篇,即:《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起》和《毛遂自荐》。如果能紧紧抓住这4篇选文,进行精讲,甚至最精讲,很可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为什么要最精讲《史记》几篇选文呢?“文不过秦汉,诗不过盛唐。”这是茅盾母亲教茅盾读书的秘诀之一。秦汉文章能造就一代伟大作家吗?那也不一定。但茅盾受益于秦汉文章,那是毋庸置疑的。有专家将我国古文分为三个阶段:秦汉以前为古代汉语,唐家为中古汉语,明清为近古汉语。所谓“汉语”,…  相似文献   

13.
<正>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是刻画性格、塑造典型的有效手段.茅盾说过:“善于描写典型的伟大作家不但用大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而且不放松任何细节的描写.”(茅盾:《关于艺术的技巧》)李准说得更具体:“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李准:《短篇小说的人物塑造及其他》)可见艺术的典型化,离开了细节描写就无法进行.  相似文献   

14.
《春蚕》是“五四”以来的杰出短篇小说之一。《春蚕》中的主要人物老通宝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旧中国老一代农民形象。茅盾说过:“老通宝这个典型(即使不是十分明显的)是取自邻村的一个农民‘丫姑老爷’”。这对于我们理解典型塑造是很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15.
《从牯岭到东京》写于一九二八年七月,发表于同年十月的《小说月报》,这是茅盾思想转变期的一篇重要论文。它刚问世便被作为“革命文学”的对立物而倍受攻击。创造社和太阳社的不少人把它当作与“普罗塔利亚文学尖锐对立着”的小资产阶级文学主张大加挞伐,甚至据此断定茅盾“与政治上的中间党派演着同一任务”,把茅盾视为无产阶级“直接斗争的对象”。这反映了当年进步文艺批评界的幼稚和“左”倾思潮对革命文艺界的严重影响。建国后,不少从事茅盾研究的同志都公正地推倒了上述批评中的某些不实之词,对《从牯岭到东京》一文的若干观点也作了局部肯定,从而使论文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是,在具体评价这篇论文的过程中,论者们却又普遍认为,《从牯岭到东京》是茅盾思想发展中的曲折或倒退,它“暴露了茅盾自己的小资产阶级观点”,  相似文献   

16.
茅盾在他的长篇小说《子夜》中,塑造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能称之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的人物吴荪甫。这是一个被茅盾自己称为“具有法兰西资产阶级性格的人”。由于茅盾突出地刻画了吴荪甫的这一性格特征,以至于使人觉得吴荪甫“太英雄气概了”,进而  相似文献   

17.
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进步的、革命的作品经常遭到查禁,茅盾的著作,1929—1936年间被查禁的就有《残冬》等五种,1941年被查禁的,有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等,1946年,国民党竟密令对茅盾的剧本《清明前后》“密切注意其发售,暗中禁读者购买”。许多革命作家受到迫害甚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诗歌的结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基本的是“卒章显其志”。亦即在诗作的结尾部分,直接点明作者的用意,突出诗作的主题。这一结尾方法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奠定的。例如“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缴日。”(《王风·大车》)“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式讹尔心,以畜万邦。”(《小雅·节南山》)这一结尾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在唐代诗人自居易的讽谕诗中,更是大放光彩。例如“是岁江南早,衢州人食人。”(《轻肥》)“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买花》)等等。这种结尾方法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顺势引导,水到渠成,意料之内,情理之中。但  相似文献   

19.
文学风格论是文论中一个重要问题,茅盾一生中对于文学风格理论有过很多论述,尽管散见于各种评论文字中,然而却是自成理论系统,值得研究与探讨。因为这对于当前的文论建设与创作实践有所启迪,借鉴。一茅盾在《独创与因袭》一文中认为“文学所以动人,便在这种独具的风格。”有着独具风格的作品,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和追魂摄魄的魅力,同时,他也把艺术风格作为衡量艺术标准的重要尺度。可见,茅盾是非常重视作品的艺术风格问题。  相似文献   

20.
略论茅盾的编辑思想和实践徐枫在中国现代史上,茅盾与鲁迅、郭沫若、老舍、巴金、郑振蜂、赵树理一样,既是文学家,又是编辑巨匠。从“五四”时的《小说月报》到抗战时的《文艺阵地》、《立报·言林》,直到解放前夕的《文联》杂志,《小说》月刊,茅盾或任主编或任编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