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基于部分大学生民族团结知行分离的现象,创新实践民族团结的有效路径十分必要。大学生民族团结的心理结构包括民族团结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要素,促进大学生民族团结知行合一,就是使大学生的民族团结认知、情感和行为协同发展,保持一致。通过思想教育、心理辅导、环境创设三个路径,通达民族团结教育总目标。以课程路径和实践路径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民族团结认知、增进民族团结情感、激励民族团结行为;以心理辅导路径实现大学生个体的民族团结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和谐统一;通过营造社会、学校、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文化环境,实现对大学生民族团结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全面塑造,促进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对我国各民族人民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团结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民族团结教育思想逐步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经验是号召宣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政策教育与督促检查相结合、重点教育与普遍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与自我批评相结合。学习和研究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对新形势下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避免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式化,提升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根据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专项性、文化性和综合性特点,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充足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方式,以及着力培养专业化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4.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基本国情.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在进一步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中处于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国内外新形势下民族团结面临新挑战,因此,加强和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是西部大开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高校要切实有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就必须使之文化化、理论化和实践化,并以制度化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思想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又具有其特殊性,必须从民族团结、地区稳定的高度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6.
[摘要]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是实现各民族团结、和睦的重要方式和基础。民族高校很重视民族团结教育的显性课程建设,但影响民族团结教育的因素早已突破课堂内的教学以及相关活动,隐形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民族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要将显性的课堂教育和隐形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的课程建设结合起来,尤其要注重民族团结教育的隐性课程建设,民族团结教育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玛依市开展第九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活动以来,我院广大师生在院党委领导下,通过有线广播、座谈会、联谊会、黑板报比赛等丰富多采的活动,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步步深入。  相似文献   

8.
民族团结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变迁特别是思想观念的变化,既有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文章以高等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为例,以教育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作为视角,对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思想、过程、模式、手段、结果等进行审视,提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应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统一的观点,认为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应成为民族团结教育不容忽视的途径和手段,初步探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非智力因素理念的研究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赋予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新形势、新思想和新路径。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及社会转型新态势是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必然所在。针对当前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努力将民族团结教育实施主体、内容、方式及载体等各要素协调统一,试图探索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整体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0.
算法推荐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编码程序,分析用户特征、兴趣及需求,有针对性地抓取、推荐信息的技术。这一技术表现出研发动机的逐利性、操作过程的隐蔽性和信息引导的片面性。算法推荐技术的发展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大众化、生活化和精准化提供了技术可能。但该技术在现实中也有可能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网络阵地,纵容不利于民族团结进步的"隐性"内容,不利于营造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实情境。为此,应当加强党的领导,开展技术纠偏,协调多元主体,完善法治监管,引导算法推荐技术的健康发展和合理应用,使之成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强大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校招生改革并轨政策的实行与办学规模的扩张,越来越多的民族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学习,越来越多的汉族学生进 入民族高校学习。高校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都成为普通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昌 学院作为民族地区的本科院校,坚持以“民族大团结”为主线,以“民族教育学生骨干团队和教师骨干团队建设”为依托,以课堂 教学、活动拓展、实践实训为教育模块,开展“民族文化四学习——学风俗、学语言、学歌曲、学舞蹈”活动,构建“1-2-3-4”高校 民族团结教育模式,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团结教育,坚持用民族团结文化建设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引导学生明德、乐学、求实、至善,引导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相似文献   

12.
对当前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内容进行了探讨,明确提出了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要深入开展"四项基本教育,"即民族常识教育、民族理论教育、民族政策教育和民族法律法规教育。  相似文献   

13.
在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社会心态通过调节"自我的心理状态"与"其他人的心理状态"的关系,调节"主我"与"客我"的关系,调节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调节心态各个成分的关系,生成自我与他人结合的心态,"主我"与"客我"结合的心态,仪式与非仪式结合的心态,知情意相统一的心态,发挥了四大重要作用,形成了自我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正确反应与正确态度,最大化地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地理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是一个饶有趣味而又极富现实意义的问题。文章从历史地理角度论述了地理环境在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中的地位 ,认为有利的自然环境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兴盛不衰的物质基石 ;四周封闭的地理环境是促使中华民族文化共同化的动力源泉 ;频繁反常的气候环境和南北贯通的运河网络是促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外在因素 ;而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南下为民族凝聚力的壮大提供了丰富的催化剂和养料。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民族团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高度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加强民族团结,必须克服两种民族主义倾向;加强民族团结,各民族之间要互让互助;民族区域自治是实现和增进民族团结的有效途径等。周恩来民族团结思想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客观性和辩证性的统一,务实性和有效性的统一。研究周恩来民族团结思想,给了我们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1945年中国共产党国家统一思想可以具体阐释为:坚持独立自主,正确对待国际力量,创造有利于国内统一的国际环境;民族利益为最高利益, 战胜日本侵略者,完成国家对外统一;维护阶级利益,壮大自身实力,奠定国家统一的阶级基础;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和平、民主,以建立联合政府为目标,促进国家统一;坚持和平谈判基础上的武装自卫,有理、有利、有节,推进国家统一.它是中共面对多种矛盾交集的国际国内局势,为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而践行的重要思想,是其抗战时期国家统一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其解放战争时期国家统一思想的历史与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7.
和谐是宗教关系的终极目标,团结是民族工作的首要任务。民族宗教之间存在融入型、多元型、扩散型、疏离型等四种关系类型。宗教主要从精神性整合、神圣性监督、制度性支持、伦理性约束等方面促进民族团结。当宗教过度涵化民族、跨民族争夺信徒、受民族外部势力支配、宗教性事件引发冲突时,宗教有可能阻碍民族团结。应坚持“尊重多元、宽容差异、求同融合、兼美共赢”的原则,使宗教有益于民族团结的各项资源行动化,形成维护民族团结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因而民族团结政策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才能顺利发展。为此,我们有必要在民族学视角下,以民族团结与科学发展为主要线索,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新的解读:民族团结是科学发展的重要价值追求,是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是科学发展观应有的重要内涵;民族团结对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民族团结是科学发展内在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9.
浅议国防教育在高校培养人才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防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时代的召唤 ,国防后备力量的培养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统一 ,人才素质培养的组成 ,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 ,论述了国防教育在人才素质培养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民族团结的历史进程中,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总结历史经验,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有益做法,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并实施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政策,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族政策和法律体系,使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团结成为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